第一篇 环境认知 1
第一章 环境心理学导论 1
一、环境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3
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 4
1.边缘上的主题 4
2.主要理论 5
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8
1.被试的选择 8
2.实验现场的选择 10
3.方法的选择 11
第二章 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 16
一、环境知觉 16
1.环境知觉的性质 16
2.环境知觉的特点 18
3.环境知觉的理论 23
二、空间认知 25
1.空间认知的性质 25
2. 认知地图 26
第三章 城市意象和空间指认 33
一、城市意象 33
1.Lynch的研究 34
2.可辨识的城市 35
3. 圭亚那的意像 37
4.其他学者的工作 38
二、邻里意象与孩子 44
三、寻路 49
1.寻路的过程 49
2.空间的影响 50
3.熟悉感 52
四、认知距离 53
五、理论总结 55
第二篇 环境中的社会行为 58
第四章 城市生活与拥挤 58
一、大城市与小城镇 58
1.“小说是好” 58
2.场所生态学 61
3.大城市人与小城镇人的场所经验 62
二、拥挤与密度 63
1.密度 63
2.拥挤的含义 64
3.拥挤的压力 65
三、拥挤的影响 66
1.高密度环境是一种压力 66
2.情境因素和个人特征 70
四、高密度环境与环境设计 73
1.城市的密度 73
2.住房 74
3.幼儿园 75
第五章 私密性 76
一、私密性的性质 76
1.私密性的含义 76
2.私密性的特点 77
3.私密性的作用 79
二、私密性的影响因素 81
1.个体因素 81
2.情境因素 82
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 84
1.空间的等级 84
2.办公室 85
3 社会机构 89
第六章 个人空间 93
2.个人空间的作用 94
1.个人空间的定义 94
一、个人空间的性质 94
3.近体学 95
二、个人空间的测试 97
1.模拟法 98
2.实验室研究 98
3.现场研究 99
三、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 99
1.个人因素 99
2.社会因素 100
3.文化 101
四、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 102
1.舒适距离 102
2.桌椅布置方式 103
3.坐位的选择 104
1.领域性的定义 107
一、领域性的性质 107
第七章 领域性 107
2.领域的类型 108
3.领域性行为 109
4.领域性行为的作用 112
二、领域性的影响因素 114
1.个人因素 114
2.社会环境和文化 115
三、领域性与环境设计 116
1.增进领域感 116
2.可防卫空间 116
3.邻里的道路系统 118
第三篇 评价与环境 122
第八章 环境评价 122
一、环境评价 123
1.描述 123
2.满意 126
3.喜爱 130
4.景观评价 136
5.情绪 140
二、用后评价 144
1.用后评价简述 145
2.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个用后评价的案例 151
第九章 住宅与社区(一)——居住满意度 157
一、居住满意度 157
二、住房中的环境心理 158
1.个人特征 159
2.住宅内部的空间与行为 161
3.住房类型 166
三、社区中的环境心理 170
1.住房的选择 170
2.社区品质 172
3.邻里交往 176
4.社区感 180
第十章 住宅与社区(二)——社区中的犯罪与居民的安全感 182
一、可防卫空间 183
1.实质环境 183
2.设计特征 183
3.可防卫空间理论的发展 185
二、领域性行为 190
1.共同领域 191
2.明确的空间划分 191
3.建立领域标志品 193
4.邻里的规模 193
三、环境的文明程度 194
四、总结:迈向环境犯罪学 195
跋 环境心理学研究和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196
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