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国有企业基本问题研究 1
第一章 国有企业的建立与发展 1
第一节 国有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1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 1
二、国有企业的特征 6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形成 8
一、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 8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0
三、国有企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12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发展 13
一、“一五”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13
二、“大跃进”和国有企业的调整 15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有企业的干扰和破坏 16
四、三线建设对国有企业布局的影响 18
第四节 国有企业传统体制的确立 23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 23
二、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形成 24
三、传统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调整 26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28
第一节 国有企业传统制度的弊端 28
一、产权关系问题 28
二、政企不分问题 29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30
四、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32
五、企业监督机制问题 34
第二节 低水平重复建设影响国有企业发展 36
一、布局分散,企业规模不经济 37
二、专业化分工效益低下,生产能力闲置 38
三、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 40
第三节 债务问题困扰国有企业 40
一、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主要表现 40
二、国有企业债务问题成因分析 41
三、债务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44
第四节 冗员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46
一、国有企业冗员的基本情况 46
二、造成国有企业冗员严重的成因分析 48
三、冗员问题对国有企业的影响 50
第五节 国有企业的社会负担 51
一、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基本构成 52
二、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成因分析 54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的影响 55
第三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和主要内容 58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阶段 58
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阶段 58
二、试行经济责任制阶段 59
三、试行利改税和深化企业内部改革阶段 60
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经营方式阶段 62
五、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阶段 63
六、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深化企业改革阶段 64
第二节 中共十四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探索 67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67
二、着眼于搞活国有企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70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 72
四、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建设 74
五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5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有利条件 77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77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利条件 79
第四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82
一、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82
二、基础产业、支柱性产业、先导性产业等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83
三、竞争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84
四、小型国有企业宜完全放开 84
第四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 86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教训 86
一、试点与推广相结合 86
二、放权让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 87
三、改制、改组和改造相结合 88
四、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88
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非国有制经济相结合 89
六、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 90
七、经济改革与相关改革配套进行 91
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91
第二节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92
一、重塑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92
二、缩小国有企业的比重 97
三、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 99
四、解决国有企业负担问题 102
五、国有企业的改制与重组 104
第三节 国有企业的发展趋势 105
一、企业融资方式由单纯的间接融资走向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 105
二、企业组织形式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 105
三、企业的经营方式由单纯的生产经营走向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 106
四、企业在产权结构上由一元化产权结构走向多元化产权结构 106
五、企业的产业选择由盲目性走向自觉性 107
六、企业的经营者由行政配置走向对企业家的选择 107
七、企业在要素的选择上从依赖低层次的要素市场走向依赖资本市场 108
八、企业资产从固态化走向动态化 108
九、企业分配方式要从单纯的按劳分配走向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109
十、企业国际化要从单纯国际贸易走向国际贸易与资本国际化相结合 109
第二篇 国有企业重大改革研究 110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110
第一节 产权的概念和类型 110
一、产权的概念和含义 110
二、产权与所有权的比较 112
三、产权的类型 115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及其法人资产制度 120
一、市场经济下的产权制度 120
二、企业法人资产制度 124
第三节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基本思路 128
一、“两权分离”的思路分析 128
二、股份制改革思路 128
三、控股公司改革思路 130
四、利润分享改革思路 130
第四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案 131
一、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131
二、国有产权制度结构调整的思路 133
三、理顺产权关系的途径 137
第六章 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142
第一节 股份制的性质、特点、作用和形式 142
一、股份制的性质和特点 142
二、股份制的作用 144
三、股份制的基本形式 147
第二节 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目的和外部条件 151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必要性 151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主要目的 153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外部条件 156
第三节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内涵、原则和程序 157
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内涵 157
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原则 159
三、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一般方法 163
第四节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现实意义 165
一、股份制触动了传统体制深层问题 165
二、股份制真正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 172
第七章 国有企业购并改革 176
第一节 购并的概念 176
一、购并的一般解释 176
二、购并的定义 178
三、公开收购要约 179
第二节 购并的类型 181
一、按购并的出资方式划分 181
二、按行业相互关系划分 183
三、按购并是否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划分 185
四、按购并是否取得目标公司的同意与合作划分 186
五、按收购公司收购目标公司股份是否受到法律规范强制划分 187
六、按购并是否公开向目标公司全体股东提出划分 188
七、按是否利用目标公司本身资产来支付购并资金划分 189
八、按购并双方在购并完成后的法律地位划分 190
九、其他特殊的公司购并形式 190
第三节 国有企业购并的操作程序 191
一、企业购并一般操作程序 191
二、上市公司购并程序 192
三、非上市公司购并程序 201
第八章 国有企业破产改革 206
第一节 企业破产和破产制度 206
一、破产的概念 206
二、破产制度及其内涵 207
三、破产制度的基本职能 208
四、企业破产机制的作用 211
第二节 国有企业破产操作 213
一、企业破产的申请与受理 213
二、债权人会议 219
三、和解程序 222
四、企业破产宣告 225
五、破产清算 227
六、破产程序的终结 231
七、破产企业的注销登记 232
第三篇 国有企业配套改革研究 235
第九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资产评估 235
第一节 国有企业资产评估的一般理论 235
一、企业资产及其分类 235
二、资产评估的科学内涵 236
三、资产评估的特征 237
四、资产评估的分类 239
五、资产评估的原则 240
六、国有资产评估的目的 242
第二节 国有资产评估的标准和方法 246
一、国有资产评估的标准 246
二、国有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 250
三、无形资产及其评估方法 255
第三节 资产评估的组织机构和程序 257
一、资产评估的组织机构 257
二、资产评估的程序 259
第十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债务处理 264
第一节 国有企业负债状况及原因 264
一、国有企业资产状况 264
二、国有企业负债及负债率 265
三、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体制性因素 267
第二节 解决过度负债问题的不同思路 276
一、财政解决方式:财政、银行和企业债务大转换 276
二、银行解决方式:国有银行内部分业经营的转换框架 277
三、资本市场解决方式:进行国有经济的债务重组 278
四、债转股解决方式:银企联手解决国有企业债务问题 279
第三节 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的具体操作 283
一、债务重组的基本原则与重组对象 283
二、债务重组的操作步骤 285
第十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企业家队伍建设 290
第一节 国有企业改革与企业家 290
一、企业家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290
二、现代企业家的基本素质 293
三、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94
第二节 企业家的评价及其标准 297
一、企业家由谁评价问题 297
二、企业家的评价内容 298
三、企业家的评价依据 300
四、企业家的评价原则 300
五、企业家的评价方法 301
六、企业家的评价标准 302
七、企业家的评价目的 302
第三节 加速培养中国式的现代企业家 303
一、提高对培养企业家的紧迫性的认识 303
二、建立促使企业家产生与成长的机制 303
三、加速企业家职业化的进程 306
四、创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 308
五、建立企业家经营占有制是造就企业家的重要条件 313
第十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文化建设 319
第一节 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319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319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321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325
第二节 塑造企业文化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30
一、企业文化种类的选择 331
二、加强青年干部培训 331
三、对全体职工进行宣传教育 332
四、培育团体意识 332
五、塑造新型的企业人际关系 333
六、企业文化的巩固和加强 334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 335
一、改革开放后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35
二、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338
三、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应处理好的问题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