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脏病诊断与治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学信等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33118421
  • 页数:52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及概述 1

第一章缺血性心脏病的定义及概述 1

目 录 1

目 录 1

第一节 病因学 2

第一节 病因学 2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

第二节 发病机制 3

第三节 病理生理解剖 4

二、并发症抢救与护理 (1 4

二、并发症抢救与护理 (1 4

第三节 病理生理解剖 4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 7

一、以往的分型 7

第四节 临床分型 7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型 7

一、以往的分型 7

第四节 临床分型 7

三、缺血性心脏病中的某些新观念 8

三、缺血性心脏病中的某些新观念 8

第二章心绞痛 11

第一节 病理生理 11

第二章心绞痛 11

第一节 病理生理 11

第二节 产生机制 12

第二节 产生机制 12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3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3

第四节 临床分类及诊断 16

一、劳累性心绞痛 16

二、自发性心绞痛 16

第四节 临床分类及诊断 16

一、劳累性心绞痛 16

二、自发性心绞痛 16

三、诊断依据 17

三、诊断依据 17

第五节 治疗 21

第五节 治疗 21

一、病因防治 21

一、病因防治 21

二、药物治疗 22

二、药物治疗 22

三、心绞痛发作时的变化与治疗 28

三、心绞痛发作时的变化与治疗 28

第六节 护理 44

四、外科手术治疗 44

第六节 护理 44

四、外科手术治疗 44

第一节发病概况 46

第三章心肌梗塞 46

第三章心肌梗塞 46

第一节发病概况 46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7

第二节 发病机制 47

第三节 病理解剖 48

第三节 病理解剖 48

第四节 病理生理 50

第四节 病理生理 50

第五节 临床表现 51

第五节 临床表现 51

一、症状 52

一、症状 52

二、体征 54

二、体征 54

二、血清酶测定 56

第六节实验室检查 56

一、化验检查 56

二、血清酶测定 56

一、化验检查 56

第六节实验室检查 56

三、心电图和心向量检查 59

三、心电图和心向量检查 59

四、其他特殊检查 70

四、其他特殊检查 70

第七节 诊断 72

一、急性心肌梗塞 72

一、急性心肌梗塞 72

第七节 诊断 72

二、陈旧性心肌梗塞 73

二、陈旧性心肌梗塞 73

第八节 鉴别诊断 75

一、急性心包炎 75

二、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75

一、急性心包炎 75

第八节 鉴别诊断 75

二、急性冠状动脉缺血 75

三、心绞痛 76

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6

五、急性肺梗塞 76

六、急腹症 76

五、急性肺梗塞 76

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6

三、心绞痛 76

六、急腹症 76

八、其他病症与急性心肌梗塞鉴别 77

七、自发性纵隔气肿 77

七、自发性纵隔气肿 77

八、其他病症与急性心肌梗塞鉴别 77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 78

第九节 急性心肌梗塞治疗 78

一、一般治疗 80

一、一般治疗 80

二、极化液的应用 84

二、极化液的应用 84

三、缩小梗塞范围 85

三、缩小梗塞范围 85

四、其他治疗 91

四、其他治疗 91

五、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治疗 96

五、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治疗 96

一、护理常规 103

第十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103

第十节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103

一、护理常规 103

第一节 发生原因和机制 107

第一节 发生原因和机制 107

一、心绞痛 107

一、心绞痛 107

第四章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107

第四章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107

二、急性心肌梗塞 108

二、急性心肌梗塞 108

三、急性可逆性心肌缺血 110

三、急性可逆性心肌缺血 110

四、心源性休克 111

五、右心室功能不全 111

五、右心室功能不全 111

四、心源性休克 111

七、心脏游离壁破裂 113

六、乳头肌功能不全和破裂 113

七、心脏游离壁破裂 113

六、乳头肌功能不全和破裂 113

八、室间隔破裂 114

八、室间隔破裂 114

九、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115

九、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115

十、室壁瘤 116

十、室壁瘤 116

十一、缺血性心肌病 117

十一、缺血性心肌病 117

十二、严重心律失常 118

十二、严重心律失常 118

十三、假性心力衰竭 119

十四、医原性疾患 119

十四、医原性疾患 119

十三、假性心力衰竭 119

十五、伴其他疾病 120

十五、伴其他疾病 120

十六、高血压病 120

十六、高血压病 120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 121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 121

一、收缩功能不全的左心室衰竭 122

一、收缩功能不全的左心室衰竭 122

二、收缩功能不全的右心室衰竭 139

二、收缩功能不全的右心室衰竭 139

三、收缩功能不全的全心性衰竭 147

三、收缩功能不全的全心性衰竭 147

第三节 舒张功能不全 149

一、心室舒张与收缩的关系 149

第三节 舒张功能不全 149

一、心室舒张与收缩的关系 149

二、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153

二、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153

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机制 154

三、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发生机制 154

四、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155

四、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155

一、化验检查 156

二、X线胸透或摄片 156

二、X线胸透或摄片 156

一、化验检查 15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与监测 156

第四节 实验室检查与监测 156

三、心电图监测 158

三、心电图监测 158

四、心音图 159

五、超声心动图 159

五、超声心动图 159

四、心音图 159

六、心机械图检查 164

六、心机械图检查 164

七、阻抗血流图 167

七、阻抗血流图 167

八、心导管检查 176

八、心导管检查 176

九、放射性核素监测法 181

九、放射性核素监测法 181

十、血循环时间测定 183

十、血循环时间测定 183

十一、肺功能测定 184

第五节 诊断 184

第五节 诊断 184

十一、肺功能测定 184

一、以解剖部位分类 185

一、以解剖部位分类 185

二、以病理生理变化分类 187

三、以心力衰竭发生进程分类 187

二、以病理生理变化分类 187

三、以心力衰竭发生进程分类 187

四、以收缩与舒张功能变化分类 188

四、以收缩与舒张功能变化分类 188

五、以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189

五、以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189

七、以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类 190

六、以发生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方向分类 190

六、以发生心力衰竭时血流动力学方向分类 190

七、以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分类 190

八、心泵衰竭分型 192

八、心泵衰竭分型 192

九、心泵衰竭分级 193

九、心泵衰竭分级 193

十、临床心力衰竭的分型 195

十、临床心力衰竭的分型 195

第六节 鉴别诊断 203

一、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203

第六节 鉴别诊断 203

一、左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203

二、右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205

二、右心衰竭的鉴别诊断 205

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鉴别 207

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鉴别 207

第七节 治疗原则 208

第七节 治疗原则 208

一、解除病因 209

一、解除病因 209

二、诱发因素的防治 214

二、诱发因素的防治 214

三、减轻心脏负荷 216

三、减轻心脏负荷 216

四、增强心肌收缩力 223

四、增强心肌收缩力 223

第八节 护理 224

第八节 护理 224

二、房室结或房室交界区 227

第一节 传导系统与病因学 227

第五章心律失常 227

第一节 传导系统与病因学 227

一、窦房结 227

二、房室结或房室交界区 227

第五章心律失常 227

一、窦房结 227

三、希氏束及分支、蒲肯野氏纤维 228

四、传导系统特点 228

四、传导系统特点 228

三、希氏束及分支、蒲肯野氏纤维 228

五、RD分类及意义 229

五、RD分类及意义 229

一、窦性心动过缓 232

第二节 过缓性心律失常与传导障碍 232

六RD的病因学 232

一、窦性心动过缓 232

第二节 过缓性心律失常与传导障碍 232

六RD的病因学 232

二、窦房传导阻滞 234

二、窦房传导阻滞 234

三、房室交界区心律 237

三、房室交界区心律 237

四、房室传导阻滞 239

四、房室传导阻滞 239

五、房室分离 247

五、房室分离 247

六、室内传导阻滞 249

六、室内传导阻滞 249

第三节 室上性过速性心律失常 253

一、窦性心动过速 253

一、窦性心动过速 253

第三节 室上性过速性心律失常 253

二、房性期前收缩 254

二、房性期前收缩 254

三、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255

三、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255

四、室上性心动速 256

四、室上性心动速 256

第四节 室性过速性心律失常 272

第四节 室性过速性心律失常 272

一、室性期前收缩 273

一、室性期前收缩 273

二、室性心动过速 281

二、室性心动过速 281

三、心室扑动 285

三、心室扑动 285

四、心室颤动 286

四、心室颤动 286

五、镁制剂治疗心律失常概况 287

五、镁制剂治疗心律失常概况 287

第五节 其他心律失常 289

一、洋地黄制剂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 289

一、洋地黄制剂中毒导致的心律失常 289

第五节 其他心律失常 289

二、预激综合征 295

二、预激综合征 295

三、病窦综合征 298

三、病窦综合征 298

四、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300

四、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300

第六节 各类心律失常护理 303

第六节 各类心律失常护理 303

一、房性期前收缩护理 303

一、房性期前收缩护理 303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护理 304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护理 304

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护理 306

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护理 306

四、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护理 307

四、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护理 307

五、房室传导阻滞护理 308

五、房室传导阻滞护理 308

第六章原发性心脏骤停 310

第一节 病因 310

第一节 病因 310

第六章原发性心脏骤停 310

第二节分类 312

第二节分类 312

第三节 病理生理 313

第三节 病理生理 313

第五节诊断 315

第四节 临床表现 315

第五节诊断 315

第六节 治疗 315

第四节 临床表现 315

第六节 治疗 315

一、Ⅰ期——人工有效循环的建立 316

一、Ⅰ期——人工有效循环的建立 316

二、Ⅱ期——维持生命活动,恢复自动心搏 320

二、Ⅱ期——维持生命活动,恢复自动心搏 320

三、Ⅲ期——心搏恢复后的处理 327

三、Ⅲ期——心搏恢复后的处理 327

第七节 预防 332

第七节 预防 332

第八节 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护理 333

第八节 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护理 333

第七章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336

第七章影像学检查与诊断 336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336

第一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概况 336

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336

第一节 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概况 336

二、心绞痛 337

三、心肌梗塞 337

二、心绞痛 337

三、心肌梗塞 337

四、心室壁瘤 338

四、心室壁瘤 338

一、普通X线检查 339

第二节 各种技术检查 339

第二节 各种技术检查 339

一、普通X线检查 339

二、冠状动脉造影 341

二、冠状动脉造影 341

三、CT检查 344

三、CT检查 344

四、磁共振成像 345

四、磁共振成像 345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48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48

六、核医学检查 349

六、核医学检查 349

第八章洋地黄类制剂的应用 351

第八章洋地黄类制剂的应用 351

第一节 药理作用 352

一、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352

第一节 药理作用 352

一、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352

二、正性肌力作用 354

二、正性肌力作用 354

三、负性频率作用 355

三、负性频率作用 355

六、利尿作用 356

四、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356

五、对周围血管的作用 356

六、利尿作用 356

五、对周围血管的作用 356

四、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356

一、地高辛 357

第二节 代谢动力学 357

第二节 代谢动力学 357

一、地高辛 357

二、洋地黄毒甙 359

三、西地兰 359

二、洋地黄毒甙 359

三、西地兰 359

七、福寿草 360

七、福寿草 360

六、甲基地高辛 360

四、毒毛旋花子甙K 360

六、甲基地高辛 360

五、毒毛旋花子甙G 360

五、毒毛旋花子甙G 360

四、毒毛旋花子甙K 360

八、黄夹甙 361

九、铃兰毒甙 361

八、黄夹甙 361

九、铃兰毒甙 361

第三节 适应症与禁忌症 362

一、适应症 362

第三节 适应症与禁忌症 362

一、适应症 362

二、禁忌症 363

二、禁忌症 363

一、全效量方法 368

一、全效量方法 368

第四节 临床应用方法 368

第四节 临床应用方法 368

三、按作用特点选用法 369

二、缓给量或单剂量方法 369

二、缓给量或单剂量方法 369

三、按作用特点选用法 369

四、应用剂量控制 370

四、应用剂量控制 370

五、应用变更原则 377

五、应用变更原则 377

第五节 洋地黄类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78

第五节 洋地黄类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378

一、洋地黄类制剂与利尿剂 379

二、地高辛与血管扩张剂 379

三、地高辛与钙拮抗剂 379

三、地高辛与钙拮抗剂 379

二、地高辛与血管扩张剂 379

一、洋地黄类制剂与利尿剂 379

四、地高辛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380

四、地高辛与抗心律失常药物 380

六、地高辛与其他药物 381

五、地高辛与β—阻滞剂 381

六、地高辛与其他药物 381

五、地高辛与β—阻滞剂 381

一、中毒的易发因素 383

第六节 洋地黄类制剂中毒 383

一、中毒的易发因素 383

第六节 洋地黄类制剂中毒 383

二、中毒表现 387

二、中毒表现 387

三、中毒的诊断 393

三、中毒的诊断 393

四、中毒的防治 396

四、中毒的防治 396

第九章非洋地黄类制剂的应用 407

一、多巴胺 407

一、多巴胺 407

第一节 拟交感胺类药物 407

第一节 拟交感胺类药物 407

第九章非洋地黄类制剂的应用 407

二、多巴酚丁胺 411

二、多巴酚丁胺 411

三、多巴胺异丁酯 413

三、多巴胺异丁酯 413

四、左旋多巴 414

五、吡丁醇 414

四、左旋多巴 414

五、吡丁醇 414

第二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药物 415

六、Prenalterol 415

第二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药物 415

六、Prenalterol 415

一、氨联吡啶酮 416

一、氨联吡啶酮 416

二、甲腈吡啶酮 418

二、甲腈吡啶酮 418

三、依诺昔酮 420

三、依诺昔酮 420

四、CI—914和CI—930 421

四、CI—914和CI—930 421

一、撒吗唑 422

第三节 其他正性肌力类药物 422

五、RO13—6438 422

一、撒吗唑 422

二、三甲唑嗪 422

二、三甲唑嗪 422

第三节 其他正性肌力类药物 422

五、RO13—6438 422

三、胰高血糖素 423

三、胰高血糖素 423

第十章利尿剂的应用 425

第十章利尿剂的应用 425

第一节 分类及治疗作用 425

一、分类方法 425

第一节 分类及治疗作用 425

一、分类方法 425

二、治疗作用 426

二、治疗作用 426

一、噻嗪类利尿药物 428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利尿药物 428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利尿药物 428

一、噻嗪类利尿药物 428

二、袢利尿类药物 432

二、袢利尿类药物 432

三、保钾利尿剂 436

三、保钾利尿剂 436

四、嘌呤类药物 440

四、嘌呤类药物 440

五、碳酸酐酶抑制剂 441

五、碳酸酐酶抑制剂 441

第三节 应用原则 443

一、根据病情缓急应用 443

二、根据心力衰竭程度应用 443

二、根据心力衰竭程度应用 443

一、根据病情缓急应用 443

第三节 应用原则 443

三、根据不同性质的心力衰竭应用 444

三、根据不同性质的心力衰竭应用 444

二、体征改变 446

一、症状变化 446

第四节疗效判断 446

一、症状变化 446

第四节疗效判断 446

二、体征改变 446

第五节 利尿剂的联合应用 447

第五节 利尿剂的联合应用 447

一、袢利尿类和保钾类药物联合应用 447

一、袢利尿类和保钾类药物联合应用 447

三、氯噻酮和安体舒通联合应用 448

二、双氢克尿噻和氨苯喋啶联合应用 448

三、氯噻酮和安体舒通联合应用 448

四、袢利尿类或噻嗪类利尿药物与激素联合应用 448

五、渗透性利尿剂与激素联合应用 448

二、双氢克尿噻和氨苯喋啶联合应用 448

四、袢利尿类或噻嗪类利尿药物与激素联合应用 448

五、渗透性利尿剂与激素联合应用 448

第十一章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449

第一节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449

第十一章血管扩张剂的应用 449

第一节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 449

一、降低过度的前负荷 451

一、降低过度的前负荷 451

二、降低过度的后负荷 452

二、降低过度的后负荷 452

三、降低心肌氧耗量 453

三、降低心肌氧耗量 453

四、改善缺血区的血流量 454

四、改善缺血区的血流量 454

五、改善瓣膜返流及异常分流 455

五、改善瓣膜返流及异常分流 455

六、其他作用效益 456

六、其他作用效益 456

第二节 血管扩张剂分类 457

一、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药物 457

一、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药物 457

第二节 血管扩张剂分类 457

二、其他扩张血管类药物 458

二、其他扩张血管类药物 458

第三节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脏病的适应症 459

一、血管扩张剂治疗HF的应用原则 459

二、其他心脏病的血管扩张剂应用 459

第三节 血管扩张剂治疗心脏病的适应症 459

一、血管扩张剂治疗HF的应用原则 459

二、其他心脏病的血管扩张剂应用 459

一、硝酸甘油 460

第四节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 460

一、硝酸甘油 460

第四节 常用的血管扩张剂 460

二、硝心痛 465

二、硝心痛 465

三、硝普钠 468

三、硝普钠 468

四、肼苯哒嗪 475

四、肼苯哒嗪 475

五、酚妥拉明 478

五、酚妥拉明 478

六、哌唑嗪 484

六、哌唑嗪 484

七、三甲唑嗪 485

七、三甲唑嗪 485

八、开搏通 486

八、开搏通 486

九、硝苯吡啶 492

九、硝苯吡啶 492

第五节 联合用药 494

第五节 联合用药 494

附录一 IHD的命名及诊断与联合专题组的报告 496

附录一 IHD的命名及诊断与联合专题组的报告 496

附录二 心血管系统常用公式与数据 501

附录二 心血管系统常用公式与数据 501

附录三 常用心脏切面正常值 517

附录三 常用心脏切面正常值 517

参考文献 518

参考文献 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