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战火中诞生 2
目 录引 言第一部 初创阶段第一章曱 正丰火柴厂 2
从宁波到上海(2) “一箱火柴,十两金子”(4) 老板“跑街”(7) 徐日廑和王和甫 8
2.“正丰”工人的苦苦支撑 10
“白鸽笼”(10) 童工和女工(12) 工潮和“劳工协进社” 15
3.私营向公私合营的过渡 18
劳资协商会(18) 工会的组建(25) 我国第一代“安全火柴”的诞生(27) 为工人利益斗争的共产党员们 30
第二章 “永秀斋”和大来厂 33
1.永秀斋工业社 33
从商店到作坊(33) 不能算“厂”的“工业社” 34
2.大来塑胶厂 36
“大来”的由来(36) 摩托车的风波(37) 靠降落伞带子起家 38
1.富有适应能力的张永昌工业社 41
第三章 家庭作坊 41
2.一船象牙发财的裕昌茂 42
3.“四个老板一个伙计” 43
4.小本经营的新丰工业社 45
第二部 艰难的起步第一章 关键的一步 48
1.寸土如寸金 48
上海塑料制品三厂自的组建(48) 疑团的澄清(48) 厂房的初期改造 50
2.艰苦奋斗模式下的生活设施 53
“更衣箱”兼“工具箱”的“多用途”尼龙桶(53) 简陋的厕所和浴室 54
第二章 自己解放自己 56
1.从手工作业到半自动 56
陈旧的机器设备(56) 一个月掉十几斤肉的手扳机 57
甩掉摇手柄(59) 抛弃小调羹(60) 人人动手,热火朝天(62) 刘剑群和无线电操纵 65
2.大型土法吹塑机 67
我国塑料工艺的一场革命——自制吹塑机(67) 又一次尝试 69
3.自制自动吹塑机 70
能人出马(70) “一举拿下五台” 71
4.自制大型吹塑机 72
旧话重提(72) 灵感出自梦境(73) 又一次创造:扇形锁模机 74
5.压塑机改预塑化 75
不可遗忘的一页(75) 为了“以塑代布”(77) 节约资金自制设备(80) 自力更生装备金工车间 82
6.颇有回味的尝试 84
初试电子控制(84) 计算机群控(86) 赶上时代步伐 90
第三章塑料制品:推陈出新 91
1.香飘万里 91
我国首批保暖杯问世(91) 国内首家推出塑料香花 94
安全帽、暖瓶壳及其它 97
2.“拳头”产品 101
我国第一批塑料鞋(101) 为了树立产品的形象 103
造型:舒适和美观(106) 风靡海外的“百灵牌”拖鞋 109
3.向科技领域进军 110
有远见的一着:组建试验室(110) 钙塑材料首创成功(111) “以塑代木”制品种种 114
4.“塑料王国”里的美容师 116
第四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120
1.提高各层次的文化素质 120
走出扫盲班,踏上成材之路(120) “技训班”:出了一批技术中坚(121)工业中学:一代新工人的后备军 124
2.甘为孺子牛 127
“找米下锅”(127) 甘当配角 131
3.勤勤恳恳的工厂领导一班人 134
1.基本建设——企业现代化的基础 138
第三部 迅速发展的十年第一章旧貌换新颜 138
改造老厂打响的第一炮(138) “小庙”请进“大菩萨”(140) 成绩卓著的基建第三、第四战役 142
2.就地过渡,就地拆建 144
“螺蛳壳里做道场”(144) “蛇蜕壳” 146
3.逐步改善的生活设施 147
规范化的保健站(147) 托儿所、食堂及其它 150
第二章向现代化迈进 154
1.MODEL 1500 TON注射成型机 154
揭开引进的序幕(154) 艰难的决策(155) 四出筹款(157) “万克机”终于进厂落户 158
2.30C、60C中空成型机 162
向日本“民间”贷款(162) 出国学艺(164) 中空成型机的调试成功(165) 还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69
3.加速改造技术设备的转机 170
机遇,不能放过(170) 紧张的设备调试验收 171
工厂巨变:重振雄风 175
第三章 产品:精益求精 177
1.色彩纷呈的周转箱系列 177
打响第一炮(180) 优化设计周转箱(182) “蚂蚁啃骨头”(183) 走模具国产化的路(184) 开发新产品(186) 一段插曲 187
2.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188
首创农用喷滴管向全国推广(188) 国内独创的画镜线 190
3.把产品打扮得更漂亮 192
建立彩色档案(192) 奇妙的合成(195) 质量管理的自我完善 198
第四章 面临挑战的经营方式 204
1.理顺供应渠道 204
面临新形势(204) 开辟多渠道原料供应 205
2.以诚待人的销售方针 208
销售渠道的多元化(208) 信誉、诚意,商品流通中的立身之本 210
新型联合体 214
第五章 企业发展的多种形式 214
1.“国集”合营 214
2.紧密型联营 216
与外省办联营厂(216) 市内工农联营 220
3.松散型联合体——加工点 221
“宏伟”的新生(221) 青浦线带塑料厂的兴旺 223
赵巷第二塑料厂的发展 225
4.第三产业 227
消费窗口:兴达门市部(227) 集资办“兴隆” 228
富有生气的“三狮”技术服务 229
第六章 职工队伍的优化和组合 232
1.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232
文化“双补”(232) 职工教育的制度化(234) 多种多样的培训 235
2.优化组合 237
优化组合的探索与尝试(237) 优化组合的几点思考 241
第七章 厂领导职能的转化 244
1.在深化改革中的共青团与工会工作 244
共青团的工作(244) 工会工作 247
2.从党的“一元化领导”到厂长负责制 249
党的“一元化领导”(249) 新班子新任务(251) 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 253
第四部 前景展望第一章加强党的建设 258
第二章 工厂发展近期构想 261
第三章 生产管理科学化的前景 266
第四章 实力与手段 270
第五章 企业的希望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