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医古文 1
上编文 选 2
一、秦医缓和 《左传》 2
二、《素问》三则 《内经》 4
三、扁鹊仓公列传 司马迁 5
四、华佗传 陈寿 8
五、郭玉传 范晔 11
六、丹溪翁传 戴良 12
七、李时珍传 顾景星 15
八、徐灵胎先生传 袁枚 17
九、养生论 嵇康 19
十、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 柳宗元 22
十一、赠医师葛某序 宋濂 24
十二、赠医师何子才序 高启 26
十三、与薛寿鱼书 袁枚 27
十四、大医精诚 孙思邈 29
十五、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张从正 31
十六、不失人情论 李中梓 33
十七、病家两要说 张介宾 35
十八、用药如用兵论 徐大椿 38
十九、《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班固 39
二十、《伤寒论》序 张机 41
二十一、《脉经》序 王叔和 42
二十二、《甲乙经》序 皇甫谧 43
二十三、《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王冰 45
二十四、《良方》自序 沈括 47
二十五、《本草纲目》原序 王世贞 50
二十六、《类经》序 张介宾 52
二十七、《医方集解》序 汪昂 56
二十八、鼻对 方孝孺 58
二十九、《串雅》序 赵学敏 60
三十、《温病条辨》序 汪廷珍 62
三十一、医话三则 顾铭照 65
三十二、鉴药 刘禹锡 67
三十三、《论语》十则 《论语》 69
三十四、哀郢 《楚辞》 70
三十五、谏逐客书 李斯 72
三十六、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 74
三十七、陈情表 李密 77
三十八、兰亭集序 王羲之 79
三十九、进学解 韩愈 80
四十、前赤壁赋 苏轼 82
下编基础知识 83
第一章 工具书 83
第二章 汉字 87
第三章 词汇 92
第四章 语法 96
第五章 句读 99
第六章 训诂 102
第七章 今译 106
第八章 修辞 108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1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111
第一章 绪论 111
中医基础理论 111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12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14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14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17
第三章 脏象 122
第一节 五脏 122
第二节 六腑 130
第三节 奇恒之府 13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32
第四章 气血津液 135
第一节 气 135
第二节 血 138
第三节 津液 139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40
第五章 经络 141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41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4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44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45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146
第六章 病因与发病 147
第一节 病因 147
第二节 发病原理 153
第七章 病机 155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55
第二节 内生“五邪”病机 161
第三节 脏腑经络病机 163
第一节 预防 171
第八章 防治原则 171
第二节 治则 172
中医诊断学 176
绪论 176
第一章 四诊 177
概说 177
第一节 问诊 177
第二节 望诊 186
第三节 闻诊 197
第四节 切诊 200
概说 208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08
第二章 辨证 208
第二节 病因辨证 21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214
第四节 脏腑辨证 217
第五节 经络辨证 232
第六节 六经辨证 233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 235
第八节 三焦辨证 236
第三章 医案与病历 237
第一节 医案的沿革 237
第二节 医案的常用写作形式 237
第三节 病历的内容与要求 238
《医古文》自学考试大纲 240
《中医基础理论》自学考试大纲 258
《中医诊断学》自学考试大纲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