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过程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董源等著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41503509
  • 页数:4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简要地阐明了文学本文的创造过程

引 论 1

文学理论的反思 1

目 录 1

一、生活中心论 2

二、作者中心论 3

三、作品中心论 6

四、读者中心论 8

文学过程原理概述 10

一、文学过程的逻辑起点 11

二、文学过程的美学意义 14

三、文学过程的心理学意义 15

四、文学过程的社会学意义 16

五、文学过程的方法论意义 17

一、第一创作过程论 22

第二节 文学史上几种主要的创作方法 22

文学过程论的基本理论框架 22

二、作品实现过程论 24

三、第二创作过程论 25

四、文学发展过程论 26

五、文学总过程的价值和本质 27

第一创作过程 31

第一章 文学创作的对象 31

第一节 对创作对象问题的反思 31

一、文艺摹仿“行动中的人” 31

二、文艺的对象是“绝对理念” 32

三、文艺以情感为对象 32

四、文艺的对象是现实生活 33

第二节 创作对象的本质特征 34

一、审美性 34

二、二重性 35

三、对应性 40

四、适应性 43

第三节 创作对象的类型 46

一、关于间接对象和直接对象 46

二、关于美的对象和丑的对象 47

三、关于具象对象和抽象对象 49

一、创作主体与生活 51

第一节 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地位 51

第二章 创作主体 51

二、创作主体与作品 52

第二节 创作主体的特性 53

一、实践——精神的主体性 53

二、自由高尚的心灵 54

三、创造性的品格 55

四、二重的地位 57

一、创作主体修养的必要性 58

二、修养的内容 58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修养 58

三、修养的途径 60

第三章 创作过程 62

第一节 创作过程的多样性 64

一、从主体看创作过程的多样性 64

二、从对象看创作过程的多样性 72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一般描述 74

一、文学创作的内化过程 74

二、文学创作的外化过程 80

第三节 文学创作规律的探讨 99

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99

二、情感与形式的统一 100

三、主体化与对象化的统一 101

一、创作思维的涵义 105

第四章 创作思维 105

第一节 创作思维的涵义及特点 105

二、创作思维的特点 106

第二节 形象思维 111

一、形象思维的涵义 111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 113

三、形象思维在创作思维中的地位 116

第五章 创作方法 117

第一节 创作方法概述 117

一、创作方法的涵义 117

二、创作方法的发展 118

三、创作方法的作用 120

一、现实主义 122

二、浪漫主义 125

三、象征主义 128

四、古典主义 130

五、自然主义 131

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32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流派 135

第一节 文学风格的形成及演变 135

一、风格的涵义及意义 135

二、风格的形成及演变 142

第二节 文学流派的形成及演变 146

一、文学流派的涵义及形态 147

二、文学流派的形成及演变 149

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157

第一节 文学语言的地位及功能 157

作品实现过程 157

第七章 文学语言 157

二、语言的描写功能 158

第二节 文学语言的基本特点 160

一、形象性 160

二、情感性 162

三、个体性 164

四、含蓄性 165

五、音乐性 166

第三节 为优化文学语言而努力 168

一、学习 168

二、提炼 170

三、独创 173

一、形象的涵义 178

第八章 形象、意境 178

第一节 文学的形象 178

二、一般艺术形象的特点 182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192

四、文学形象的三种模式 197

第二节 意境 203

一、意境的涵义 203

二、意境的特点 207

第三节 意境与一般艺术形象与典型 211

第九章 意蕴、情感 214

第一节 意蕴 214

一、意蕴的涵义 214

二、意蕴的特点 216

三、意蕴的意义 219

一、审美情感与形象 220

第二节 审美情感 220

二、审美情感的特点 227

三、审美情感与审美认识 231

第十章 作品的结构 235

第一节 结构的涵义及方式 235

一、结构的涵义 235

二、结构的主要方式 236

第二节 结构的一般原则 237

一、结构要有利于意蕴的表现 237

和人物的刻画 237

二、结构要力求新颖、独特 238

三、结构必须完整和统一 239

五、结构必须适合民族的欣赏习惯 241

四、结构必须符合不同体裁的特点、要求 241

第十一章 作品的体裁 243

第一节 作品体裁的分类 243

一、作品体裁分类的依据 243

二、体裁分类的相对性 243

第二节 作品体裁的基本类别 244

一、诗歌 244

二、小说 251

三、散文 255

四、戏剧文学 258

五、电影、电视文学 264

第十二章 文学作品的实现过程 268

第一节 本文向作品转化的过程 269

一、本文与作品 269

二、作为转化过程的文学作品 271

一、本文的潜在动势 276

第二节 本文向作品转化的条件 276

二、读者的现实动势 278

三、读者与本文审美鉴赏的动态关系 282

第三节 本文向作品转化的结构 285

一、转化过程的二重结构 285

二、转化结晶的二重结构 289

第四节 本文向作品转化的本质规律及其特点 292

一、整体统一性 292

二、有序结构性 295

第一节 欣赏过程 299

一、审美选择——注意阶段 299

第十三章 文学欣赏 299

第二创作过程 299

二、审美感知——辨认阶段 300

三、审美体验——共鸣阶段 301

四、审美理解——评价阶段 303

第二节 欣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304

一、审美前心理结构 304

二、审美期待 305

三、审美心理距离 306

四、情感“共鸣” 309

第三节 文学欣赏的基本特点 310

一、审美对话和情感交流 310

二、审美具体和审美创造 311

第四节 文学欣赏的层次 313

一、娱乐感层次 314

二、发现感层次 314

三、自由感层次 315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 316

一 、科学性 316

第十四章 文学批评 316

二、历史性 317

三、实践性 317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层次 318

一、鉴赏层次 318

二、评论层次 318

三、理论层次 319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 320

第四节 文学批评标准 321

一、批评标准的历史性 321

二、对批评标准的寻求 322

一、方法概述 324

第五节 文学批评的方法 324

二、几种主要批评方法简介 325

三、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而努力 326

文学发展过程 329

第十五章 文学的发生过程 329

第一节 理论巡览与建构 329

一、理论的评述 330

二、理论的构想 338

第二节 文学的发生 339

一、文学发生的物质(生理)基础 339

二、文学发生的精神(心理)基础 344

三、文学发生的文化(社会)基础 347

第十六章 文学的发展过程 354

第一节 文学发展概观 354

一、文学发展与一般历史的发展 356

二、文学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 358

第二节 文学观的嬗变过程 364

一、文学本质观的演变 364

二、文学创作观的演变 369

三、文学批评观的演变 375

第三节 文学形式的演变过程 378

一、文学形式演变的具体表现 379

二、文学形式演变的一般规律 383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的演变过程 388

一、接受效果中的调节 388

二、接受效果中视野的交叉 390

第一节 审美价值 397

一、什么是文学的审美价值 397

第十七章 文学过程的价值 397

文学过程的价值和本质 397

二、文学审美价值的具体内容 398

第二节 认识价值 400

第三节 教育价值 402

第四节 文学的娱乐价值 404

第五节 各种价值之间的关系 405

第十八章 文学过程的本质 406

第一节 科学与文学 406

第二节 艺术整体与文学 408

第三节 中外文学本质论概述 410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探讨 410

二、西方古代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探讨 413

三、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415

四、现当代对文学本质特征的再探讨 417

第四节 关于文学本质的总结 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