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儒家的人文关切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1
一 儒学是什么 3
二 当代社会的发展及其对儒学的召换 9
(一)面向全球化的儒学 9
(二)环境危机与儒学的救助之道 14
(三)儒家的人文化成网络世界的道德建设 22
(四)生命伦理的困惑与儒家的疏解之道 26
三 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31
第一章 儒学与全球化浪潮 34
一 全球化的兴起及其本质 35
(一)全球化的兴起 36
(二)全球化的本质 38
(一)全球化问题及其根源 40
二 全球化困惑与儒学的化解 40
(二)儒学的化解之道 43
(三)儒家伦理与全球伦理 55
三 儒学与全球性文化冲突 57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冲突 57
(二)宽容精神与全球化中的文化碰撞 61
(三)和而不同与全球文化融合 67
四 儒学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72
(一)全球化中的文化保守主义 74
(二)全球化中的普遍主义倾向 79
第二章 儒学与知识经济 85
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86
(一)知识经济的界定 86
(二)知识经济的特点 91
(三)知识经济与社会变革 96
二 儒家文化与知识经济的契接 102
(一)日新盛德与创新精神 105
(二)智慧与知识 112
(三)朝闻夕死与终身教育 119
(四)敬业乐群与团队精神 124
三 知识经济的挑战与儒学的回应 132
第三章 儒家精神与网络世界 139
一 网络世界的本质 141
(一)什么是网络 141
(二)网络的本质及其特征 143
(三)网络世界的困惑 148
二 儒家思想对网络困惑的疏解 158
(一)儒家的仁道原则对两重世界的整合 159
(二)儒家的道德理想与网络世界的净化 163
(三)儒家的人文精神与网络文化的升华 167
三 儒家伦理与“网民”道德建设 171
(一)诚信与“网民”道德 171
(二)忠恕之疲乏与“网民”道德 174
(三)“以友辅仁”与“网友”之道 176
(四)“修身为本”与“网民”自我修养 178
第四章 儒学与环境伦理 183
一 环境恶化呼唤环境伦理 184
(一)环境现状之考察 184
(二)环境恶化的文化根源 187
(三)走向环境伦理 194
二 儒家环境伦理的意蕴 201
(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体 202
(二)民胞物与: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协调发展 208
(三)成己成物:爱物惜物,自然资源良性循环 210
(四)德性之知:对唯科学主义的提醒 213
(五)人伦即天伦: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 216
三 儒学对西方环境伦理多形态的超克 220
(一)儒家的人文主义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克 220
(二)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对西方道德进化论的超克 224
四 儒学对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回应 234
第五章 儒学与当代生命伦理 241
一 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及其人文关注 242
(一)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及其特点 242
(二)当代生命伦理学引起的理论困惑 245
(三)当代生命伦理学的人文关注 255
(一)儒学的时代价值 260
二 儒学视野下的当代生命伦理问题 260
(二)儒学对当代生命伦理困惑的疏解 262
三 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与儒学的振兴 272
第六章 儒学与现代管理 281
一 管理、现代管理 282
二 儒家人本哲学与现代人本管理 285
(一)人本哲学与现代管理中的人本意识 285
(二)仁礼合一与情感管理 287
三 举贤与能和人力资源管理 295
(一)儒家的知人论与人才的考察和评估 296
(二)儒家的任人论与人力资源的运用 301
(三)儒家的育人论与人力资源的培训 307
(一)忧患意识与危机管理 314
四 自强不息与管理创新 314
(二)日新盛德与管理创新 316
五 义利合一与经营伦理 324
六 中庸之道与管理艺术 331
七 内圣外王与儒商精神 335
第七章 儒学与现代教育 340
一 儒家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41
(一)前孔子时代的中国教育 341
(二)孔子:儒家教育理念的奠基人 343
(三)孟子:儒家教育理念的形上之说明 345
(四)儒家教育理念的历史展开 350
二 儒家教育理念与西方现代教育理念之比较 351
(一)西方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 352
(二)有教无类与教育平等 353
(三)人本教育与人文教育 355
三 儒家教育与西方教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冲突与融合 360
(一)守儒学之“体”、重西学之“用”阶段 360
(二)儒家教育全面受冲击阶段 361
(三)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开始 362
(四)儒家教育的现状及展望 363
四 儒家教育理念的现代价值 367
(一)中国现代教育的困惑 367
(二)现代教育的呼唤:向人本教育的回归 372
(三)儒家的德和优先:人本教育的实质 373
(四)儒家的礼乐施教:素质教育的传统资源 378
(五)儒家的因材施教:现代教育的有效手段 380
后记 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