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自 序 1
第一篇 诗的螺旋式发展——从古与今的否定之否定和东西方的互相觉醒看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走向第一章 从古与今的否定之否定看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走向 3
第一节 创作方法的否定之否定及未来发展走向 4
第二节 诗歌形式的否定之否定及未来发展走向 13
第三节 表现目的、内容的否定之否定及未来发展走向 29
第二章 从东西方的互为觉醒看当代中国诗歌发展走向 36
第一节 西方诗的“东化” 37
1.从重客观、重摹仿、重再现走向重主观、重写意、重表现 38
2.从重叙事、重直赋走向重自然、重寄托 39
3.从重外露、重奔放走向重隐喻、重虚活 40
第二节 中国诗歌的“西化” 42
1.由写意、表现到摹仿、再现 42
3.从含蓄、节制、精约走向泼辣、泄渲、铺张 43
2.从描绘自然、通过自然寄托情致走向叙述演出人生故事 43
第三节 东西方互为觉醒的历史启示 45
第四节 西诗“东化”后的西方民族特色 48
——兼谈西方现代派诗歌可供借鉴的局部审美优势1.在象征的结构方式与深度广度上有许多开拓 49
2.所谓“思想知觉化”“写内心真实”使错变型手法有许多推进 54
3.在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奇特程度上有拓展 57
4.在表现领域、层次上不断叠新,具有开放性的动能 61
第五节 中国当代诗歌的民族特色问题 64
1.综合汲取古与今、东西方全部否定之否定循环中一切环节的积极成果 65
2.注重吸取中国古代诗歌民族特色中至今仍有审美优势的部分 65
3.关键在于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民族性格、文化发展、审美演进的新的现状 66
总的结论 68
第二篇 六十余年新诗形式创造的试总结与未来发展的试展望第一章试总结——新的分类法——新的新诗体系——新诗谱 72
第一节 新律诗 81
一、纯白话律(流水律) 82
(一)一般纯白话律(一般流水律) 82
(二)排律 84
1.二排律 84
2.多排律 85
3.杂排律 86
(三)单元律 86
1.两行为一单元 88
2.四行为一单元 89
3.几个长短句拼成一个小单元 89
4.复杂句子组成大单元 90
1.二四回荡律 92
(四)回荡式单元律 92
2.三六回荡律 93
3.二三回荡律 94
二、拟古律(跳跃律) 95
1.新三言 96
2.新四言 96
3.新五言 97
4.新六言 97
5.新七言 98
6.其它拟古新律诗 99
第二节 新长短句 100
一、纯白话新长短句(流水长短句) 100
2.不押韵的 101
1.押韵的 101
3.楼梯式 102
4.无标点中断换行诗 103
5.按情绪起伏、张弛确定节奏旋律的诗 103
二、拟古新长短句(跳跃长短句) 104
1.拟词 104
2.拟曲 105
3.拟古杂言 105
第三节 混杂体 107
一、混杂后形成半格律诗 107
二、混杂后形成新的格律诗 109
三、混杂后形成多种形式的和谐统一体 109
第四节 旧格律化新诗 110
1.十四行诗 111
第五节 拟外新诗 111
2.泰戈尔式小诗 112
第二章 试展望——各种新诗形式优劣论——未来新诗形式发展的大致轮廓 113
第一节 各种新诗形式优劣论 113
第二节 未来新诗形式发展的大致轮廓 121
附录:一套短调 125
第三篇 从造就超级诗人与鼎盛时代看群落走向第一章超级诗人 144
第一节 超级诗人必须具备的条件 144
第二节 “五四”以来新诗人与中外超级诗人的差距 158
——兼谈当代诗歌的二十三个群落的概况第二章从“超级诗人”的要求看二十三个群落的走向 167
第一节 “崛起的诗群”的走向问题 168
第二节 与姐妹艺术比缺乏魅力的问题 171
第三节 关于集结性的重型突破问题 172
第三章 鼎盛时代 174
第四篇 中国古代诗学的几个有关理论问题第一章意象论 179
——兼论意象思维——艺术思维的民族特色第一节 意象的多层次界释 179
第二节 艺术思维只能是意象思维 195
一、 “有意想象表象”活动·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类型 195
二、以意象符号即“指物性词语”为工具“指物性词语”组织“有意想象表象”活动 202
三、 “意”与“词语”的双重二重性·意象思维与概念思维(抽象思维)的对立统一 209
第二章奇正论 217
——兼论中国诗学创作方法的三极性第一节 中国诗学创作方法三分的情况 217
第二节 中国诗学错变型创作方法的特征 222
一、感觉上的有意错乱 222
二、意与象的有意错接 223
三、构思中的有意变路 224
四、表述上的有意变格 226
第三节 中国古代错变型诗歌的历史线索 227
第三章含蓄论 242
——兼论中国诗学“言不尽意象”——“以少总多”的民族特色第一节 言不尽意、言不尽象、象不尽意——得意忘言、得象忘言、得意忘象 242
第二节 含蓄的方法——外推、内缩、虚活 247
一、外推 247
二、内缩 251
第四章意境论 254
第一节 境、境界、意境的源渊及多义性 255
第二节 意境的多层次界释 258
一、从中国诗学重主客观统一——从构成意境的主客观材料即“原质”的角度上,意境可释为意加境即情景交融 258
二、从中国诗学重主观、重表现、重含蓄、重自然——从构成意境各要素的审美特征的角度上,意境可释为意想出来的或者说重写意的艺术化境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