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炳泉,邸富生主编
  • 出 版 社: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422502
  • 页数:549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产生——先秦时期 1

第一节 史学的萌芽 1

一、远古传说 1

二、先秦史官 3

三、殷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记载 5

四、殷商、西周时期历史记载的特点 8

和表述形式 8

第二节 孔子修《春秋》 11

一、孔子据鲁史修《春秋》 11

二、《春秋》“比事属辞” 13

三、孔子的历史观 15

四、孔子修《春秋》在中国史学史上的意义 18

一、战国时代文化的特点 19

第三节 战国时代史学领域的拓宽 19

二、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21

三、多种体裁史书的编定 25

四、诸子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28

第二章 封建史学的形成——秦汉 32

第一节 秦朝史学概观 32

第二节 蓬勃发展的汉朝史学 34

第三节 司马迁与《史记》 37

一、司马迁的生平 37

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40

三、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43

第四节 《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 48

一、《汉书》的作者与成书 48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 49

三、班固的史学思想 51

一、刘向、刘歆父子的学术贡献 54

第五节 汉代史学的其他成就 54

二、《东观汉记》 57

三、荀悦与《汉纪》 58

第三章 封建史学的发展——魏晋南北朝 62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动 62

与史学的新发展 6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变动 62

二、史学的新发展及其特点 66

第二节 多种体裁史书的发展 72

一、纪传体史书地位的巩固 72

二、编年体史书的发展 76

三、其他种类史著的兴盛 78

第三节 陈寿与《三国志》 86

一、陈寿及其《三国志》的编撰 86

二、《三国志》的编纂特点 87

三、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90

第四节 范晔与《后汉书》 92

一、范晔著《后汉书》 92

二、《后汉书》编纂特点 94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 96

第四章 封建史学的繁荣——隋唐五代 99

第一节 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及史书的修撰 99

一、隋朝禁绝私修国史 99

和唐初史馆制度的确立 99

二、起居注、实录和国史的修撰 101

三、八部“正史”的修撰 103

第二节 刘知几与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 114

——《史通》 114

一、刘知几的生平及著作 114

二、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17

三、《史通》论纪传体史书的编纂及影响 122

四、《史通》的失误及其局限性 128

一、杜佑生平与《通典》的编撰 131

第三节 杜佑与《通典》 131

二、《通典》在历史编纂学上的创新 133

三、杜佑的史学思想 136

第四节 晚唐史学的特点与成就 139

第五节 五代史学概观 145

一、史馆制度进一步发展 145

二、《旧唐书》的修撰 148

第五章 封建史学的顶峰——宋辽金元 152

第一节 宋辽金元史学概观 152

一、兴旺发达的宋代史学 152

二、宋代史学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57

三、辽金元史书的编修与特点 158

第二节 《旧五代史》、《新唐书》、 161

《新五代史》的修撰 161

一、《旧五代史》的修撰 161

二、欧阳修与《新唐书》、《新五代史》 162

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的特点 164

四、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167

第三节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70

一、司马光生平与《资治通鉴》的编修 170

二、《资治通鉴》的著作特点 172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176

四、《资治通鉴》的影响 181

第四节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184

一、袁枢生平与《通鉴纪事本末》的编修 184

二、《通鉴纪事本末》的史学成就及其影响 186

第五节 朱熹与《资治通鉴纲目》 188

一、朱熹生平与《治资通鉴纲目》的编修 188

二、朱熹的史学贡献与史学思想 190

第六节 郑樵与《通志》 198

一、郑樵生平及其治学精神 198

二、《通志》及其对史学的贡献 199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204

第七节 元修宋辽金三史 208

一、三史义例之争 208

二、《辽史》的修撰及其特点 210

三、《金史》的修撰及其特点 213

四、《宋史》的修撰及其特点 215

第八节 元代官修和私修典制体史书 217

一、《经世大典》 218

二、《元典章》 219

三、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220

第九节 辽金元私人记事修史的兴盛 223

一、私修诸史 223

二、史注 225

三、行记 227

四、笔记、文集 228

五、方志 230

第六章 封建史学的衰落——明清(至鸦片战争前) 232

第一节 明代的官修史书 233

一、修史机构及其职责 233

二、官修史书的畸形发展 234

三、私修史书的停滞不前 238

四、明代前期史学的衰弱及其原因 240

第二节 明朝末年私修史书的繁盛 242

一、前代史的编纂 242

二、当代史编纂的繁荣 245

三、王世贞的史学 250

四、李贽的史论 254

五、胡应麟的史学思想 256

六、谈迁与《国榷》 259

第三节 明末清初的史学 260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变革与学风的转变 260

二、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及其考据学 262

三、黄宗羲的史学成就 266

四、王夫之的史论 271

第四节 清代前期的官修诸史 275

一、《明史》的修撰及其特色 275

二、官修国史 280

三、“六通” 283

四、《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285

第五节 乾嘉史学 288

一、乾嘉史学及其基本特征 288

二、王鸣盛与《十七史商榷》 294

三、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299

四、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303

五、旧史的改写、补作和考证 307

六、校注、辨伪和辑佚 309

七、方志和谱学的发展 311

第六节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 315

一、“史学所以经世” 316

二、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318

三、论修史的方法 319

四、方志学理论宝库的充实和发展 321

第七章 近代社会的开端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323

第一节 龚自珍的史学理论 324

一、龚自珍的生平与主要史著 324

二、龚自珍的社会历史观 325

三、龚自珍的主要史学观点 326

四、边疆史地研究 328

第二节 魏源的史学成就 331

一、魏源的生平 331

二、魏源的历史变易观与社会的改革思想 332

三、魏源的历史著作 334

第三节 边疆史地研究的勃兴 337

一、祁韵士、徐松的边疆史地撰述 338

二、姚莹与《康輶纪行》 340

三、张穆与《蒙古游牧记》 342

四、何秋涛与《朔方备乘》 346

第四节 南明史与当代史研究的兴起 348

一、南明史研究的兴起 348

二、当代史研究的兴起 351

三、夏燮的史学成就 353

第五节 外国史地介绍与研究 358

一、梁廷楠与《海国四说》 358

二、徐继畬与《瀛环志略》 360

第八章 封建史学的延续与资产阶级史学的产生 365

第一节 封建史学的延续 365

一、对旧史的校注和补编 366

二、实录和典制体史书的编纂 372

第二节 边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 378

一、杨守敬对历代疆域沿革地理学的贡献 378

二、丁谦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 382

三、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 386

第三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史学 390

一、王韬对外国史地的研究 390

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及其史学思想 396

三、黄遵宪撰《日本国志》 402

及对日本史的研究 402

四、康有为的历史进化观 408

第九章 资产阶级史学的形成 414

第一节 严复译述西学著作 414

一、西学传入的历程 414

二、严复译述《天演论》 417

及对社会进化的广泛宣传 417

第二节 梁启超与“新史学” 421

一、梁启超的生平与著述 421

二、梁启超对封建史学的批判 422

三、“新史学”理论的提出 425

四、梁启超的历史进化史观 426

第三节 夏曾佑与《中国古代史》 429

一、夏曾佑生平与《中国古代史》的编撰 429

二、夏曾佑的史学思想 430

三、《中国古代史》与史书章节体 434

第四节 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成就 435

第十章 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 440

第一节 新史料的发现和整理 440

一、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整理 440

二、汉晋简牍的发现 442

三、敦煌文献的发现 443

四、金石古铜器的出土与史前遗址的发掘 444

五、明清时期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与整理 444

六、太平天国文献的发现与整理 445

第二节 王国维的史学成就 446

一、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 446

二、王国维的古史研究 448

第三节 梁启超、胡适的思想文化史研究 452

一、梁启超的思想文化史研究 452

二、胡适的思想文化史研究 455

第四节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459

一、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459

二、“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461

三、顾颉刚的其他史学成就 464

第五节 傅斯年的史学成就 467

一、傅斯年的生平 467

二、傅斯年的史学观念 468

三、傅斯年的史学贡献 470

第六节 陈寅恪的史学成就 472

一、陈寅恪的生平 472

二、陈寅恪的史学观念 473

三、陈寅恪的史学贡献 475

一、陈垣的生平 478

第七节 陈垣的史学成就 478

二、陈垣的史学贡献 479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486

第一节 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芽 487

一、李大钊对宣传唯物史观的贡献 487

二、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的探索 488

三、李大钊的史学思想 490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493

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 493

第三节 郭沫若的史学成就 497

一、郭沫若的史学活动 497

二、郭沫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499

三、郭沫若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 502

四、郭沫若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 503

五、郭沫若的历史剧与历史人物研究 504

第四节 毛泽东对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505

一、高度重视史学的社会功能 506

二、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 507

三、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发展 508

四、指出唯物辩证法在历史认识中的作用 510

五、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历史 511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512

一、吕振羽及其史著 512

二、范文澜及其史著 519

三、翦伯赞及其史著 523

四、侯外庐及其史著 527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史学 533

第一节 新中国前十七年的史学 533

第二节 港台当代史学 539

一、香港当代史学 539

二、台湾当代史学 542

第三节 新时期的主要史学思潮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