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劳动人事制度改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红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5101501
  • 页数:345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我国劳动人事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

第一节 走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 2

一、“三步走”战略目标 2

二、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 3

三、2000—2010年是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的10年 7

第二节 实现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13

—、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14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15

第三节 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的发展方向 20

一、经济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的发展方向 20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高质快速增长的关键 22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而奋斗 24

第二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6

第一节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26

一、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联系与区别 27

二、为什么不再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29

第二节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模式 30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30

二、当代世界各国市场经济的几种模式 36

第三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3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3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

三、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44

第三章 两个根本性转变与劳动人事工作的调整 46

第一节 劳动人事工作必须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 46

一、两个根本性转变对劳动人事工作的要求 46

二、劳动人事工作改革现状 49

三、两个调整是劳动人事工作跨入21世纪的必由之路 51

第二节 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调整 55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弊端 55

二、劳动人事管理体制调整的总体思路 57

第三节 劳动人事管理工作的调整 59

一、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60

二、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 61

三、深刻理解与正确把握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性 62

第四章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 65

第一节 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65

一、劳动人事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核心 66

二、我国劳动人事管理的发展 68

三、传统劳动人事管理的主要特点与缺陷 70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要特点与优点 73

一、人力资源 74

二、劳动人事管理观念的飞跃 76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特点与优点 77

一、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的动因 81

第三节 从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变是劳动人事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81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84

三、改革传统劳动人事管理机制的迫切需要 86

第五章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各具特色的科学分类管理制度 88

第一节 改变管理单一模式,形成科学分类的管理体制 88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多层次、多成分的变化,要求改变管理单一模式 89

二、加快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90

三、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的依据和特点 92

第二节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 93

一、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93

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目标、步骤和方法 97

第三节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 99

一、事业单位的性质及特点 99

二、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100

三、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 103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07

第四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 107

二、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 109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分配机制 113

第一节 依据社会客观条件,确立收入分配关系 113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收入分配关系 113

二、收入分配关系的建立要受人与物的关系所制约 114

三、要肯定物质利益的动力作用 11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原则 117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有其客观必然性 117

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方式 117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18

第三节 市场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基础 120

一、市场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基础方式 121

三、市场分配机制的运行 122

二、市场分配机制的构成 122

第四节 加快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123

一、建立市场机制决定、企业自主分配、政府监督调控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123

二、健全和完善工资分配制度,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工资分配 126

三、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128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宏观层次的分配制度 131

第七章 加快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33

第一节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 133

一、社会保险是人类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133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134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 136

第二节 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 138

一、抓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138

二、积极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制度 140

三、认真研究符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伤保险制度 141

一、进一步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142

第三节 深化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142

二、积极扩大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45

三、继续推进企业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147

第四节 总结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经验,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 149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险工作发展概况 149

二、推进农村社会保险工作的基本思路 151

第八章 建立健全劳动力(人才)市场体系 154

第一节 劳动力(人才)市场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54

一、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概念和作用 154

二、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156

三、劳动市场的特征 158

四、劳动力市场的作用 158

五、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59

一、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演变 160

第二节 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演变和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发展 160

二、我国劳动力(人才)市场的发展 166

第三节 创造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环境,促进劳动力(人才)市场建设 171

第九章 建立和健全劳动人事法律法规体系 179

第一节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79

一、法及法规体系 17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劳动人事管理法制化 180

三、我国劳动人事立法的现状 182

第二节 认真贯彻《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 183

一、《劳动法》的重要意义 184

二、《劳动法》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185

三、认真贯彻《劳动法》,依法调整劳动关系 187

第三节 加紧制定国家公务员法,完成配套法规制定工作 192

一、《国家公务员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192

二、起草《国家公务员法》的指导思想 193

一、劳动人事立法规划 194

第四节 建立健全劳动人事法规体系 194

二、劳动法律体系的构成 195

三、人事立法的规划 196

第十章 建立健全劳动事业宏观管理体系 199

第一节 深化劳动人事计划管理体制和统计体制改革 199

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深化劳动人事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199

二、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方法科学、功能完备的劳动人事统计体系 201

第二节 认真研究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措施 203

一、分级调控、分类管理,运用各种有效手段,调控工资适度增长 203

二、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保障劳动者的最低报酬权益 206

三、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调节过高收入 207

第三节 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人才资源开发进行宏观调控 209

一、加强法制建设,为人才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 210

二、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手段对人才资源开发进行宏观调控 211

第一节 人力资源是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 213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213

一、资源与经济发展 214

二、人力资源是社会的最重要的资源 215

第二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218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220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唯一选择 221

三、人力资源开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23

第三节 人力资源开发的三个基本环节 224

一、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预测与规划工作 224

二、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工作 226

三、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工作 227

第四节 树立新观念,搞好整体性人力资源开发 230

第十二章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33

第一节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意义 233

一、是实现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的需要 233

二、是改善干部队伍现状的迫切需要 235

第二节 高素质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 236

一、良好的理论修养 236

二、坚定的党性立场 238

三、高超的领导才能 240

四、丰富的业务知识 244

第三节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方法和途径 245

一、加强对干部的教育 245

二、按照党的干部政策选准人用好人 245

三、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 246

四、加强对干部的考察监督 246

五、加强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 247

第十三章 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49

第一节 “百千万人才工程”提出的社会背景 249

一、21世纪是高科技人才竞争的世纪 249

二、21世纪是高新技术竞争的世纪 251

三、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纪 252

第二节 我国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 253

一、培养大批跨世纪人才是我国全面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253

二、我国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体系 254

三、我国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55

第三节 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257

一、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战略性任务 257

二、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目标与措施 259

三、创造优秀人才的成长环境,促进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成长 265

第十四章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268

第一节 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有大量技能人才 268

一、关于技能人才 268

二、经济体制的转变必须有大量技能人才 268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大量技能人才 271

一、学习《职业教育法》,提高对加强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274

第二节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274

二、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 277

第三节 采取正确政策措施,激励技能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283

一、牢固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 283

二、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厂长责任制 284

三、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 284

四、实行“上岗靠竞争,能者上庸者下”的运行机制 285

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岗位技能工资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 286

六、继续开展评聘技师、高级技师工作 286

七、用事业感召人 287

第十五章 实施“再就业工程”,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288

第一节 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严峻形势 288

一、改革开放前后劳动就业的基本状况 288

二、当前劳动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290

一、实施“再就业工程”的重要意义 293

第二节 “再就业工程”是劳动部第一号重点工程 293

二、实施“再就业工程”,必须调整就业工作的指导方针 296

三、端正对“再就业工程”的认识,切实贯彻“再就业工程” 298

第三节 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群众发动,推进“再就业工程” 299

一、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使就业与宏观经济发展相结合 299

二、积极促进就业市场化和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化 300

三、三方努力,共同解决国有企业富余人员问题 301

四、城乡统筹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利用问题 302

五、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广泛推行就业指导工作 303

六、建立失业的预警系统和预案,以对付可能出现的失业危机 304

第十六章 建立培训体系,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 306

第一节 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二次转轨 306

一、第一次转轨——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07

二、第二次转轨——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307

一、干部素质 308

第二节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不断提高干部素质 308

二、认真落实“规划”,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 311

三、加强对干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干部的知识及智力素质 312

第三节 搞好继续工程教育,补充、更新技术干部知识结构 316

一、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316

二、继续教育遵循的原则 318

三、加强继续教育的法制建设 319

第四节 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加强职工教育 320

第十七章 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22

第一节 劳动生产率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因素 322

一、效率概况 322

二、提高劳动效率是发展社会的基础因素 324

第二节 提高劳动效率是劳动管理部门的中心任务 325

一、劳动效率 325

二、提高劳动效率是劳动管理部门的中心任务 326

三、提高劳动效率的重要意义 327

第三节 低效率现象的存在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28

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投资效益低 329

二、生产技术和管理落后,企业生产效率低 330

三、思想观念陈旧,缺乏效率意识,缺少改变低效率落后状况的动力 333

四、职工队伍素质差是影响效率的根本因素 334

第四节 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335

一、加强宏观调控,发展各专业领域的咨询业,加强投资方向指导 335

二、要转变观念,强化效率意识 336

三、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37

四、运用科学、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37

五、加强劳动定员定额管理,实行全员效率管理,全面提高劳动效率 338

六、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 339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