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学习目标 1
第一节 学与教的理论概述 1
一、 教育与教学 1
二、 学的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7
三、 教的理论的形成及其发展 18
第二节 “学与教的原理”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 23
一、“学与教的原理”的潜学科性质 23
二、“学与教的原理”的基本内容和教学任务 26
三、“学与教的原理”的应用范围 27
一、 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意义 31
第三节 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意义和要求 31
二、 学习“学与教的原理”的要求 36
复习思考题 37
第二章 学习过程 38
学习目标 38
第一节 学习的概念、过程与类型 39
一、 学习的概念 39
二、 学习的一般过程 42
三、 学习的类型 53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56
一、 知识学习的类型 56
二、 概念的学习 59
三、 规则的学习 65
四、 问题解决的学习 69
五、 知识学习进程的几个基本环节 74
第三节 技能的形成 77
一、 技能的含义和种类 77
二、 动作技能的形成 80
三、 智力技能的形成 84
第四节 品德的形成 88
一、 品德的概述 88
二、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89
第五节 学习的迁移 104
一、 学习迁移的概念和种类 104
二、 迁移的理论 105
三、 制约学习迁移的条件 111
复习思考题 116
第三章 制约学习的内部因素 117
学习目标 117
第一节 个体的身心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118
一、 个体的生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118
二、 个体的心理发展对学习的制约 121
第二节 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124
一、 智力及其结构 124
二、 智力形成的条件 130
三、 智力的个别差异 133
四、 智力、非智力因素与学习 137
第三节 学习动机 141
一、 学习动机的含义 141
二、 学习动机的分类 142
三、 学习动机的需要结构 143
四、 学习动机的理论 145
五、 学习动机的培养 152
六、 学习动机的激发 155
第四节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159
一、 学习风格 159
二、 学习策略 162
复习思考题 171
第四章 影响学习效果的外部条件 172
学习目标 172
第一节 教学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172
一、 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体 173
二、 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177
三、 教学设施与教学管理 182
第二节 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185
一、 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85
二、 同学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190
三、 亲族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92
第三节 社会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93
二、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舆论导向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94
一、 社会文明程序的影响作用 194
三、 社会经济生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96
复习思考题 197
第五章 教学过程理论 198
学习目标 198
第一节 教学过程概述 198
一、 教学过程的含义 198
二、 教学过程的要素 198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特点 202
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02
二、 教学认识过程的特点 204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20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过程的矛盾关系 208
二、 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关系 209
三、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211
四、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213
五、 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的关系 214
第四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级 215
一、 教学的准备 215
二、 教学的进行 217
三、 教学的评价 225
复习思考题 235
一、 教学原则的概念 236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 236
学习目标 236
第六章 教学的基本原则 236
二、 确立教学原则的依据 237
三、 教学原则的意义 238
第二节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38
一、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含义 238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依据 239
三、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240
第三节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42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含义 242
二、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依据 242
三、 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243
第四节 直观性原则 245
一、 直观性原则的含义 245
二、 直观性原则的依据 245
三、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46
第五节 循序渐进原则 247
一、 循序渐进原则的含义 247
二、 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 248
三、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249
第六节 巩固性原则 250
一、 巩固性原则的含义 250
二、 巩固性原则的依据 251
三、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52
第七节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253
一、 尽力性与量力性结合原则的含义 253
二、 尽力性与量力性结合原则的依据 254
三、 贯彻尽力量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255
第八节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256
一、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256
二、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依据 257
三、 贯彻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258
第九节 教师主体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259
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含义 259
二、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依据 260
三、 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261
复习思考题 262
第七章 教学方法 263
学习目标 263
第一节 教学方法概述 263
一、 教学方法的概念 263
二、 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265
三、 教学方法的意义 267
四、 教学方法的分类 268
第二节 基本的教学方法 269
一、 讲授法 269
二、 谈话法 271
三、 讨论法 272
四、 演示法 273
五、 练习法 274
六、 实验法 276
七、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与程序 277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80
一、 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280
二、 发现式教学方法 282
三、 掌握学习法 284
四、 暗示教学法 289
复习思考题 294
第一节 教学艺术概述 295
一、 教学艺术的含义 295
第八章 教学艺术 295
学习目标 295
二、 教学艺术探索的简要历史 296
第二节 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299
一、 教学艺术的特点 299
二、 教学艺术的功能 301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艺术 304
一、 教学语言艺术 304
二、 组织教学的艺术 309
三、 导入新课与结束课的艺术 314
四、 课堂板书的艺术 321
复习思考题 324
第九章 学与教的原理与教学实践 325
学习目标 325
第一节 教学目标与学与教的原理 326
一、 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 326
二、 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与教的原理 327
第二节 教学策略与学与教的原理 331
一、 教学策略与教学活动 331
二、 教学策略过程与学与教的原理 332
三、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策略与学与教的原理 332
一、 教学评价与教学活动 338
第三节 教学评价与学与教的原理 338
二、 教学评价与学与教的原理 339
复习思考题 341
附录 国外几种学与教的理论 342
一、 斯金纳的理论 342
二、 布鲁纳的理论 347
三、 布卢姆的理论 356
四、 赞科夫的理论 364
五、 巴班斯基的理论 371
主要参考书目 382
中英文名词对照 385
后记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