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概述 1
目 录 1
序二 3
序三 5
凡例 7
第一章 汉族 7
第一节 源流 7
第二节 分布 10
一、饮食 11
第三节 生活习俗 11
二、服饰 13
三、居住 13
第四节 婚丧庆吊和礼仪 14
一、婚姻 14
二、寿辰 15
三、丧葬 16
四、生育 17
五、礼仪 18
一、春节 20
第五节 节会 20
二、打春牛 21
三、元宵节 21
四、清明节 21
五、端午节 21
六、七夕 22
七、中元节 22
八、中秋节 22
九、重阳节 23
第六节 庙会 24
十一、小年夜 24
十、冬至节 24
一、迎神会 25
二、庆九会 25
三、朝山会 25
四、诸佛会 25
五、子孙会 25
六、迎城隍 25
二、药王会 26
一、鲁班会 26
第七节 祭祀 26
十一、水火神会 26
九、山神、土地会 26
八、雷神会 26
七、太平会 26
十、朝斗 26
六、财神会 27
八、祭关羽 27
七、祭魁星 27
九、祀岳武穆 27
五、窑神会 27
四、文祖会 27
三、祭孔 27
十、孔子诞辰 28
第八节 宗教 28
一、佛教 28
二、道教 28
三、基督教 29
第九节 文化 29
一、语言文学 29
二、文学 30
三、武功 31
四、民间文艺活动 31
第十节 教育 32
第十一节 经济 34
第二章 彝族 40
第一节 源流 40
一、秦汉时期华宁的彝族先民 40
二、唐宋时期宁州彝族的演变 41
三、元、明时期宁州的彝族 42
四、清至民国时期的彝族 43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彝族 44
六、历史上消除的各族支系 46
第二节 分布 47
二、饮食 49
第三节 生活习惯 49
一、居住 49
三、服饰 51
第四节 婚丧庆吊 53
一、婚俗 53
二、生育 54
三、丧葬 55
第五节 节会 56
一、彝族过春节 56
二、火把节 58
一、土主神 59
第六节 宗教信仰 59
二、万物诸神 60
第七节 祭祀 60
一、祭龙节 60
二、祭大柏(祭山神) 62
三、祭羊山 63
四、“巫师(婆)”和“五海” 64
五、禁忌 65
第八节 文化 66
一、传统文艺活动 66
二、民间文学 70
三、语言 71
四、毕摩经和彝文教学 72
五、民族教育 73
第九节 经济 75
第三章 回族 81
第一节 族源 81
第二节 分布 82
第三节 风俗习惯 83
二、服饰 84
三、饮食 84
一、居住 84
四、沐浴 85
五、婚姻 85
六、生育 86
七、丧葬 86
八、互助 86
第四节 节会 87
一、开斋节(尔德、菲特尔) 87
二、古尔邦节 88
三、圣纪 88
第六节 宗教 89
第五节 禁忌 89
第七节 文化教育 91
一、清真寺 91
二、教育 92
三、武功 95
四、民间文学 95
第八节 经济 96
一、从土地兼并到土地改革 97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兴衰 97
三、工商业的演变 99
五、盘溪新貌 101
四、工艺 101
六、鱼鳞坝、暮车经济发展概况 102
第四章 苗族 103
第一节 族源 103
第二节 分布 105
第三节 生活习惯 107
一、服饰 107
二、饮食 108
三、居住 109
第四节 婚丧嫁娶 110
一、婚嫁 110
四、狩猎 110
二、生育 112
三、丧葬 113
第五节 节会 116
一、苗年 116
二、采花山 116
三、糊牛角节 117
第六节 祭祀 118
一、祭干龙(龙树) 118
二、“兹省”(祭山神) 118
第七节 禁忌 119
三、“兹然”(祭龙求雨) 119
一、语言 120
第八节 文化 120
二、教育 121
三、音乐、舞蹈 121
四、乐器 122
五、民间文学 123
六、民歌 124
七、工艺 132
第九节 经济 13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华宁地下党组织的民族工作 136
第五章 民族工作和民族事务 136
第二节 民族工作的曲折发展 137
第三节 社会改革 139
第四节 保障杂居少数民族平等权利 141
第五节 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与文化 144
第六节 民族事务工作机构 153
第六章 人物传 157
民族大事记 162
编纂结末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