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式的前言 1
第一篇 历史批评:模式理论 3
引论:虚构型模式 3
悲剧虚构型模式 8
喜剧虚构型模式 20
主题型模式 34
第二篇 伦理批评:象征理论 59
引论 59
文字和描述相位:作为母题和符号的象征 63
形式相位:作为意象的象征 76
神话相位:作为原型的象征 94
总解相位:作为单体的象征 122
第三篇 原型批评:神话理论 143
引论 143
原型意义理论(一):神启意象 158
原型意义理论(二):魔怪意象 167
原型意义理论(三):类比意象 174
引论:叙述结构理论 185
春天的叙述结构:喜剧 192
夏天的叙述结构:浪漫故事 225
秋天的叙述结构:悲剧 253
冬天的叙述结构:反讽与讽刺 277
第四篇 修辞批评:文类理论 303
引论 303
循环节奏:口传史诗 314
连续节奏:散文 336
合式节奏:戏剧 345
联想节奏:抒情诗 349
戏剧的特定形式 368
特定的主题型形式(抒情诗和口传史诗) 384
特定的连续形式(散文虚构作品) 398
特定的百科全书型形式 416
非文学散文的修辞 432
探索性的结论 448
附录: 468
重要术语表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