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先秦写作理论的发端与奠基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二节 儒家写作观的提出及对后世的影响 9
第三节 道家写作观的提出及对后世的影响 16
第四节 墨家、法家的写作理论 21
第五节 写作教育 25
第二章 两汉时期写作理论的初步拓展 28
第一节 概述 28
第二节《毛诗序》对“诗言志”的发挥及“六义”的提出 34
第三节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史记》的“《春秋》义法” 40
第四节 王充《论衡》中所表现出的写作观念 46
第五节 扬雄、班固论赋及其写作理论 5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写作理论体系的建构 58
第一节 概述 58
第二节 曹丕对作家个性、写作地位及文体意识的自觉强调 61
第三节 陆机《文赋》对“物——意——言”创作论的探索 67
第四节 挚虞、任昉的写作理论 71
第五节 沈约的“四声八病”说对汉语写作的重要贡献 77
第六节 我国第一部体大思精的写作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82
第七节 肖统《文选》的选文标准及文体分类 89
第八节 钟嵘的《诗品》 93
第九节 《颜氏家训》的写作教育理论 98
第一节 概述 104
第四章 隋唐诗文写作理论的新发展 104
第二节 刘知几《史通》的写作观念 107
第三节 杜甫、白居易论诗歌写作 115
第四节 韩愈、柳宗元在“复古”旗帜下的古文写作理论 123
第五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诗歌写作风格的论述 131
第五章 宋金词文写作理论的革新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一代宗师欧阳修的诗文写作理论 146
第三节 “三苏”的散文写作理论 153
第四节 姜夔、严羽的诗歌写作理论 162
第五节 李清照、辛弃疾论词的写作 170
第六节 王若虚、元好问的写作理论 177
第七节 《文则》和《文章精义》 185
第六章 元明——儒道写作理论的尖锐对峙时期 190
第一节 概述 190
第二节 元代土壤萌出的幼芽——戏曲小说写作理论 197
第三节 宋濂、陈献章等儒道对峙的理论特色 201
第四节 复古思潮中的清新气息——诗的审美意境的倡导 206
第五节 高举反复古旗帜的勇士——李贽 211
第六节 王骥德、叶昼对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 217
第七节 适应政治斗争需要的书院写作教育及写作本体研究的深入 223
第一节 概述 229
第七章 清代——写作理论的集成时期 229
第二节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倡导的“忧世愤时”说 236
第三节 异彩纷呈的文论集成体现者——魏禧、桐城派、章学诚 242
第四节 诗歌作者的修养论——叶燮的“才、胆、识、力”说 248
第五节 闪耀主体精神的诗论奠基者——袁枚 252
第六节 金圣叹等对小说技法的系统总结 258
第七节 《闲情偶寄》——一部关于戏曲理论和表演技巧的鸿篇巨制 264
第八节 蒙学教育的作文训练和书院教育的八股文风 270
第八章 清末民初的写作理论 274
第一节 概述 274
第二节 包世臣、刘熙载的综合性写作理论著作 280
第三节 洪仁玕、曾国藩的散文写作理论和八股文的衰亡 288
第四节 林纾、吴曾祺的散文写作理论及白话文的兴起 295
第五节 《射鹰楼诗话》、改良派诗论及“诗界革命” 302
第六节 《昭昧詹言》和《人间词话》 308
第七节 梁启超、夏曾佑的小说写作理论 314
第八节 唐彪、姚永朴、来裕恂的写作理论教育著作 325
第九章 现代写作理论的创建和发展 334
第一节 概述 334
第二节 胡适向文言文发难;陈独秀张开文章革命的大旗 340
第三节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发表 345
第四节 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对白话文写作理论的初探 350
第五节 鲁迅——现代写作理论的奠基人 358
第六节 关伯奇、瞿秋白、巴人、胡风等论文章的大众化与民族形式 365
第七节 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论小品散文的写作 371
第八节 “性格”小说新观念的崛起 377
第九节 诗体大解放和新诗写作理论的迭起 381
第十节 欧阳予倩、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等论话剧写作 390
第十一节 瞿秋白、许钦文、唐弢等论杂文的写作 397
第十二节 报告文学理论的深化与推进 402
第十三节 写作理论揭开了毛泽东时代的序幕 408
第十四节 陈望道、叶圣陶、夏丐尊、孙俍工等写作教学理论 412
第一节 概述 418
第十章 当代写作理论发展概观 418
第二节 张扬“主体性”的理论价值 425
第三节 小说写作理论的拓展 430
第四节 诗歌写作理论的嬗变 439
第五节 散文写作理论的发展 449
第六节 报告文学写作理论漫评 455
第七节 影视文学写作理论研究前景广阔 461
第八节 文学评论写作理论注重形式美的理论导向 469
第九节 写作学科的理论探索 472
第十节 文章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480
第十一节 应用写作理论热的勃兴 485
后记 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