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城市与城市形态 1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1
(二)城市形态的概念及其内涵 4
(三)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6
二、城市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9
(一)理论研究及其进展 9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15
第二章 城市形态系统分析 20
一、城市形态构成要素与系统特征 21
(一)构成要素 21
(三)系统特征 25
(二)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 25
二、城市形态演变的内在机制 30
(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31
(二)演变机制分析 35
三、城市经济功能分析 36
(一)城市经济功能的演变过程 37
(二)城市经济功能演变规律探讨 44
(三)现代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48
第三章 城市形态历史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52
一、基本模式的形成及其背景 52
(一)基本模式形成时间及其特点 52
(二)基本模式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60
二、城市形态演变的历史过程 71
(一)封闭形态时期(西周至隋唐时期) 71
(二)封闭的“坊”、“市”制解体和开放型形态产生时期(宋元至明清时期) 80
(三)传统模式与外来文化融汇时期(清末至新中国建立前夕) 85
(四)多元化发展时期(新中国建立至今) 89
三、早期城市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92
(一)早期城市形态的演变阶段 92
(二)早期城市形态的总体特征 95
(三)早期城市形态构成规律 105
第四章 现代城市内部结构形态的分析 113
一、城市内部结构形态现状特征 113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学说 113
(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征 122
(三)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26
二、工业区结构形态基本特征 129
(一)城市工业活动类型及其区位特点 129
(二)工业区的演变 133
(一)商业活动类型及其区位特征 142
三、商业区结构形态基本特征 142
(二)商业区演变过程 149
四、市中心区结构形态基本特征 152
(一)市中心的功能构成 153
(二)市中心区位特征 155
(三)市中心空间结构特征 160
(四)市中心演变过程 172
五、居住区结构形态基本特征 176
(一)居住区类型及其区位特征 176
(二)居住区演变过程 181
六、城市内部用地形态分析 185
(一)用地构成基本特征 185
(二)用地空间分布与形态分析 187
(一)网络概念和拓朴分析方法 196
七、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拓朴分析 196
(二)城市结构拓朴分类及构成规律 197
第五章 城市外部形态总体分析 203
一、城市伸展轴—城市外部形态形成的基础 203
(一)伸展轴分类 204
(二)伸展轴与城市本体关系 205
(三)城市外部形态分类 206
二、城市外部形态演变过程及基本特征 210
(一)外部形态演变阶段 210
(二)外部形态演变基本方式 212
(三)交通对城市外部形态发展的作用 215
三、城市外部形态演变实例分析 220
(一)芜湖市 221
(二)上海市 221
(三)嘉兴市 223
(四)成都市 224
(五)无锡市 226
(六)沈阳市 228
(七)天津市 229
四、城市伸展轴用地空间配置与分布 231
(一)伸展轴用地构成 231
(二)伸展轴空间结构配置与用地转化 237
(三)伸展轴形成发展机制分析 240
五、城市外部形态演变与经济发展周期关系 243
(一)城市扩展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关系 243
(二)城市形态演变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关分析 246
第六章 城市形态构成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 253
一、城市分类 253
(二)按规模分类 254
(一)按职能分类 254
(三)按对外交通枢纽形态和交通方式分类 257
(四)按地形和地理位置分类 261
二、城市形态构成规律的数量分析 262
(一)城市职能与形态关系 262
(二)规模与形态关系 270
(三)对外交通性质和枢纽结构与形态关系 276
(四)自然条件与形态关系 280
(五)形态构成规律总体特征 284
三、城市群组形态扩展和城市分布带的形成 287
(一)城市群组形态发展 287
(二)巨大城市带(Megalopolis)的形成 290
第七章 城市规划建设对城市形态的选择与评价 296
(一)思想家对城市形态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297
一、理想城市形态的探索 297
(二)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的选择 305
二、城市形态的评价 311
(一)评价标准 311
(二)评价指标与方法 315
(三)城市规划建设中形态选择的原则 323
三、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的探讨 325
(一)发展方向与趋势 326
(二)新的发展模式—在城市中建设城市 333
结论 337
跋 343
英文摘要 346
参考文献 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