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指导思想 1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 1
目录 1
第一篇 综合技术管理 1
第一章 初级卫生保健 1
第一节 初级卫生保健基本知识 1
一、初级卫生保健的含义 1
六、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十四点建议 2
五、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2
四、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2
七、“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卫生战略指标 3
八、我国卫生事业第八个五年计划及2000年规划设想 4
九、中国城市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指标和相关指标 6
一、建立初级卫生保健领导机构 9
第二节 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与考核评价 9
二、制定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和年度计划 10
三、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发挥整体功能 12
五、抓好培训,开发人才 14
四、健全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完善卫生服务体系 14
六、建立卫生情报信息系统 16
七、推行集资医疗保健制度 17
八、初级卫生保健的考核与评价 18
二、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是一项战略性工作,也是我们当前卫生改革的主体内容 21
一、建立全面的卫生质量管理,是推动卫生防病事业发展、保证“八五”计划、2000年规划实现的新思路 21
第二章 全面质量管理 2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21
一、基础质量 22
第二节 质量管理工作内容 22
二、环节质量 23
三、终末质量 24
二、预防保健系统进行全员质量、效益意识教育 25
一、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25
第三节 质量管理技术方法 25
六、会议 26
五、信息资料 26
三、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综合协调及系列服务 26
四、管理制度 26
七、把预防保健工作纳入“科技兴医”和提高人员素质的轨道,抓好科研工作,促进科技进步 27
三、课题计划管理 28
二、科研计划管理的分类 28
第三章 科研管理 28
第一节 科研计划管理(前期管理) 28
一、科研计划管理的概念 28
一、检查方法与内容 40
第二节 科研计划执行过程的管理(中期管理) 40
二、科研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管理制度 41
一、医学科技成果鉴定 42
第三节 科技成果管理(后期管理) 42
三、科研课题执行过程中的经费管理 42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形式 44
二、科技成果的申报与登记 44
四、科技成果的奖励 46
三、科技档案材料的管理原则 47
二、科技档案的收集与归档范围 47
第四节 科技档案管理 47
一、医学科学技术档案的概念 47
三、研究项目的组织落实 48
二、软课题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48
第五节 软课题研究项目的管理 48
一、软课题研究的概念 48
六、软课题项目成果质量的考核 49
五、软课题项目的质量控制 49
四、研究经费的核算与管理 49
附:Ⅰ.通讯鉴定的程序 50
七、软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50
Ⅱ.评审科技成果聘请书 52
Ⅲ.科技成果评分标准 53
Ⅳ.科技成果评审表 55
三、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 56
二、调查研究方法分类 56
第四章 调查研究方法 56
第一节 概述 56
一、调查研究 56
第二节 现况研究 59
四、“无应答”问题的处理 59
二、筛检 60
一、普查 60
三、抽样调查 62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 64
第三节 病例对照研究 64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65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 67
一、定群研究的方式 69
第四节 定群研究 69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69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70
二、定群研究的工作程序 70
五、资料分析 71
四、随访观察 71
二、实验研究分类 74
一、概念与原理 74
六、定群研究的优缺点 74
第五节 实验研究 74
四、实验研究的实施步骤 76
三、实验研究的应用与干扰因素 76
五、类实验研究 79
二、偏倚的控制 80
一、偏倚产生的原因分类 80
第六节 调查研究中偏倚的产生及其控制 80
一、人作为传染源 82
第一节 病原体的存在 82
第二篇 疾病防治 82
第一章 传染病传播与流行的条件 82
第二节 传播途径与方式 83
二、动物作为传染源 83
三、经食物传播 84
二、经水传播 84
一、经空气传播 84
五、经节肢动物传播 85
四、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85
一、人群易感性 86
第三节 易感者和易感人群 86
六、经土壤传播 86
七、医源性传播 86
八、垂直传播 86
第四节 社会因素对流行过程的影响 87
三、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 87
二、人群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的关系 87
第六节 传染病的国际间传播 88
第五节 自然因素、环境生态学影响 88
一、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 89
第一节 传染病法制管理 89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管理 89
三、传染病的监测管理 91
二、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领导与监督管理 91
一、传染病报告 92
第二节 传染病报告、管理与分析 92
二、传染病漏报调查 94
三、传染病疫情分析 95
一、生物制品的种类 96
第三节 预防接种 96
三、预防接种方法 97
二、生物制品的保存 97
四、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98
五、免疫类型 100
六、预防接种反应及异常反应处理 101
二、疫区的划定 103
一、疫点的划定 103
七、常用的几种预防接种统计 103
第四节 疫点、疫区的调查处理 103
四、疫区处理 104
三、疫点处理 104
五、交通检疫 105
二、消毒的种类 106
一、消毒的概念 106
六、疫区解除 106
第五节 消毒及杀虫、灭鼠药剂 106
三、消毒的方法 107
第六节 传染病监测 113
一、资料收集 114
一、国境卫生检疫 115
第七节 卫生检疫 115
二、收集资料的方法与质量控制 115
三、监测资料的整理、分析和利用 115
二、疫区检疫 116
一、传染病消除、消灭的概念 117
第八节 传染病的消除与消灭 117
二、传染病消除、消灭的步骤 118
三、传染病消除、消灭的监测系统 119
第一节 鼠疫 120
第三章 五十六种传染病防治 120
第二节 霍乱 123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26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134
第五节 阿米巴痢疾 137
第六节 伤寒 139
第七节 副伤寒 142
第八节 艾滋病 144
第九节 淋病 147
第十节 梅毒 149
第十一节 脊髓灰质炎 152
第十二节 麻疹 155
第十三节 百日咳 157
第十四节 白喉 159
第十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62
第十六节 猩红热 164
第十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167
第十八节 狂犬病 169
第十九节 钩端螺旋体病 172
附:犬的狂犬病 172
第二十节 布鲁氏菌病 174
第二十一节 炭疽 176
第二十二节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179
第二十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81
第二十四节 黑热病 183
第二十五节 疟疾 185
第二十六节 登革热 188
第二十七节 肺结核 190
第二十八节 血吸虫病 193
第二十九节 丝虫病 196
第三十节 包虫病 198
第三十一节 麻风病 199
第三十二节 流行性感冒 202
第三十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204
第三十四节 风疹 206
第三十五节 新生儿破伤风 208
第三十六节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209
第三十七节 感染性腹泻 211
第三十八节 水痘、带状疱疹 213
第三十九节 手足口病 215
第四十节 森林脑炎 217
第四十一节 猫抓病 219
第四十二节 传染性红斑 220
第四十三节 川崎病 222
第四十四节 沙眼 224
第四十五节 鹦鹉热 225
第四十六节 恙虫病 227
第四十七节 Q热 229
第四十八节 旋毛虫病 231
第四十九节 蛔虫病 234
第五十节 钩虫病 236
第五十一节 军团病 238
第五十二节 莱姆病 239
第五十三节 弓形体病 242
第五十四节 急性咽结膜热 244
第五十五节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245
第五十六节 口蹄疫 246
一、自然界中的碘 248
第一节 碘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其对机体的作用 248
第四章 碘缺乏病 248
一、症状与体征 249
第二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临床表现及诊断 249
二、碘对机体的作用 249
一、症状与体征 250
第三节 地克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50
二、分度、分型 250
三、诊断标准 250
三、诊断标准 251
二、分型 251
三、预防效果 252
二、碘油 252
第四节 预防 252
一、碘盐 252
三、氟对机体的作用 253
二、碘酊腺体注射疗法 253
第五节 地甲肿的治疗 253
一、碘化物 253
二、综合疗法 254
三、甲状腺制剂 254
四、手术治疗 254
第六节 地克病的治疗 254
一、甲状腺激素疗法 254
附: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255
三、中医中药 255
一、自然界中的氟 257
第五章 地方性氟中毒 257
第一节 自然界中的氟及其对机体的作用 257
二、氟的代谢 258
一、病区类型 259
二、人群分布 259
第二节 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病学 259
一、氟斑牙 260
第三节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260
三、影响氟中毒发病的因素 260
二、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62
三、氟骨症的X线基本征象 263
一、饮水型病区预防措施 264
第四节 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 264
四、地方性氟中毒的诊断依据 264
二、燃煤污染型病区的预防措施 265
二、试剂 266
一、仪器 266
第五节 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 266
一、治疗原则 266
二、治疗方法 266
第六节 氟化物测定方法 266
四、计算 267
三、测定步骤 267
附:环境氟卫生标准 268
二、克山病的临床 270
一、克山病流行特点 270
第六章 克山病与大骨节病 270
第一节 克山病 270
三、诊断 271
五、克山病的治疗原则 272
四、克山病的预防 272
一、大骨节病的流行特征 273
第二节 大骨节病 273
二、大骨节病临床 274
五、大骨节病的治疗原则 275
四、大骨节病的预防 275
三、大骨节病X线基本征象 275
一、营养素 277
第一节 营养素与食物 277
第三篇 营养与食品卫生 277
第一章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277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 278
三、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及评价 279
第三节 评价人体营养素的生化指标及临床所见 290
第二节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290
一、营养调查与社会营养监测 295
第四节 公共营养 295
二、改善公共营养的社会性措施 297
一、新资源食品 298
第一节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上颁布的食品 298
第二章 食品卫生法中的特定食品 298
二、强化食品 299
三、药食同源物 301
一、日本《特需食品》 303
第二节 国外食品卫生法规规定的食品 303
二、美国《特殊用途饮品) 304
一、企业自身卫生管理机构 306
第二节 食品企业自身卫生管理 306
第三章 食品企业生产工艺卫生技术规范 306
第一节 食品企业生产工艺卫生技术规范的性质及其在食品卫生法规体系中的位置 306
三、企业自身卫生管理新方式(HACCP) 308
二、企业自身卫生管理工作方法 308
一、工作方法 309
第三节 对食品企业进行食品卫生监督 309
二、对卫生技术规范的监督 310
三、食品厂通用卫生规范 311
三、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318
二、食物中毒的分类(按病原分) 318
第四章 食物中毒及其防治 318
第一节 概述 318
一、食物中毒的概念 318
六、食物中毒与食物过敏的区别 319
五、细菌性食物中毒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区别 319
四、食物中毒的管理要点 319
一、处理常规 320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20
二、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321
二、常见有毒动物中毒 326
一、概述 326
第三节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326
三、常见有毒植物中毒 327
第四节 化学性食物中毒 332
四、其他有毒动植物中毒 332
第五节 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336
附:急救药物速见表 338
二、水传疾病 342
一、饮用水量 342
第四篇 环境卫生 342
第一章 饮水卫生 342
第一节 饮用水与健康 342
第二节 饮用水水质标准 344
一、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345
二、毒理学指标 350
三、细菌学指标 355
第三节 净化与消毒 356
四、放射性指标 356
二、过滤 357
一、混凝沉淀 357
三、消毒 360
二、预防饮用水污染危害健康 361
一、水质监测 361
第四节 饮水卫生管理 361
三、加强卫生管理 362
大气特征及其卫生学意义 363
第一节 大气卫生 363
第二章 空气卫生 363
二、大气污染及其危害 367
三、大气卫生标准 372
四、大气污染调查与监测 373
五、大气污染防护措施 378
二、室内微小气候 379
一、室内空气的卫生学意义 379
第二节 室内空气卫生 379
三、室内空气污染 381
二、土壤的污染 388
一、土壤的卫生特征 388
第三章 土壤卫生 388
第一节 概述 388
一、垃圾、粪便的卫生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389
第二节 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389
二、污水灌溉的卫生管理 394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卫生管理和利用 396
二、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 398
一、土壤污染源的调查 398
第三节 土壤卫生监测和评价 398
四、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 401
三、土壤卫生评价 401
一、环境因素的调查、监测和评价 405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05
第四章 环境流行病学 405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405
二、健康效应的调查、监测和评价 406
二、病因探索、建立假说、查明因果关系 408
一、有害环境对居民健康状况影响与有关疾病前期变化关系 408
三、居民主观感觉的调查 408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408
六、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估 409
五、环境与健康影响评价(预测性评价) 409
三、环境卫生标准的制订和修订 409
四、预防措施效果的评价 409
七、应用环境流行病学方法的局限性 410
三、学校卫生科学研究 411
二、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 411
第五篇 学校卫生 411
第一章 概述 41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411
一、学校卫生 411
七、测验 413
六、测量 413
第二节 基本内容 413
一、生长 413
二、发育 413
三、生长发育 413
四、成熟 413
五、少儿生长发育内容的分枝 413
十二、健康 414
十一、体质 414
八、测试 414
九、测定 414
十、评价 414
十六、儿童青少年年龄分期 415
十五、发育年龄 415
十三、身体成分 415
十四、生长发育指标 415
二十、学校常见病 416
十九、纵向调查 416
十七、生长发育调查 416
十八、横剖面调查 416
四、整理 417
三、实践 417
第三节 学校卫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417
一、立题 417
二、设计 417
五、分析 418
三、学校卫生监督机构及人员 419
二、学校卫生监督的职责范围 419
第二章 学校卫生监督 419
第一节 概述 419
一、学校卫生监督 419
一、预防性卫生监督 420
第二节 学校卫生监督的工作内容 420
二、经常性卫生监督 422
三、社会性卫生监督 426
一、身高 427
第二节 健康监测指标及技术规范 427
第三章 学校卫生监测 427
第一节 学校卫生监测的内容 427
一、健康监测 427
二、卫生监测 427
四、视力低下 428
三、营养不良和肥胖 428
二、体重 428
六、龋齿 429
五、沙眼 429
七、脊柱弯曲异常 431
九、贫血 433
八、蛔虫 433
二、学生心理卫生的研究方法 435
一、学生心理卫生的研究内容 435
第四章 学生心理卫生 435
第一节 概述 435
一、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436
第二节 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436
三、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437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 437
二、心理诊断的方法 439
一、心理诊断的一般程序 439
第三节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诊断 439
二、学生心理咨询的形式 444
一、学生心理咨询的目的和内容 444
第四节 学生心理卫生咨询与治疗 444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445
三、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和注意事项 445
一、背景 447
第一节 贫血 447
第五章 学生常见病防治 447
三、策略与措施 448
二、目标 448
一、背景 450
第二节 龋病与牙周疾病 450
三、策略与措施 451
二、目标 451
一、背景 452
第三节 肠道蠕虫感染 452
四、策略及措施 453
三、目标 453
二、目的 453
六、监测 454
五、培训 454
一、背景 455
第四节 营养不良和肥胖 455
三、策略与措施 456
二、目标 456
一、背景 466
第五节 沙眼 466
三、策略与措施 467
二、目标 467
三、适用范围 468
二、要求 468
第六节 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468
一、目标 468
四、内容 469
二、基本任务 473
一、基本概念 473
第六篇 劳动卫生 473
第一章 概述 473
第一节 劳动卫生的基本概念与任务 473
二、分级管理 474
一、三级预防 474
第二节 劳动卫生的三级预防与分级管理 474
第三节 调查掌握基本情况 475
一、化学因素 483
第一节 职业危害因素 483
第二章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483
二、物理因素 487
一、测定类别 488
第二节 环境有害因素测定 488
三、生物因素 488
二、确定测定点的原则 489
三、测定质量控制 490
第三节 职业病 491
五、资料整理 491
四、各类有害因素的测定 491
五、职业性皮肤病 492
四、职业性传染病 492
一、职业中毒 492
二、尘肺 492
三、物理因素职业病 492
一、职业病报告 493
第四节 职业病报告与管理 493
六、职业性眼病 493
七、职业性耳鼻喉疾病 493
八、职业性肿瘤 493
九、其他职业病 493
一、急性中毒现场处理和抢救 498
第五节 急性中毒处理与调查 498
二、职业病访视 498
二、急性中毒的个案调查 500
二、就业前健康检查 505
一、检查对象和范围 505
第三章 职业病的预防 505
第一节 职业性健康检查 505
三、定期健康检查 507
四、劳动能力鉴定 508
二、职责 509
一、意义 509
五、健康检查工作的考核 509
六、资料整理 509
第二节 预防性卫生监督 509
三、内容与程序 510
一、生产环境控制措施 511
第三节 卫生防护措施 511
二、个人防护措施 512
第四节 劳动卫生评价 517
一、作业场所总体评价 517
二、尘毒防护措施评价 517
三、噪声振动防护的评价 518
四、微波防护的评价 518
五、个人防护用品评价 518
六、危害程度与潜在危险性评价 519
七、评价结果应用 520
附:车间空气中尘毒浓度卫生标准 520
第七篇 放射卫生 527
第一章 放射物理基础 527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反应 527
一、原子结构 527
二、原子核反应 528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种类与衰变规律 529
一、核衰变的种类 529
二、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 531
第三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32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32
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33
三、α、β、γ射线的相对危害性 534
四、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534
一、吸收剂量D 536
第一节 吸收剂量与单位 536
二、科玛与科玛率 536
第二章 辐射剂量学中的物理量与单位 536
一、辐照量X 537
二、辐照量率X 537
第二节 辐照量及其单位 537
第三节 防护应用中的辐射量与单位 538
一、传能线密度(LET) 538
三、伦与拉德之间的数值关系 538
三、生物组织剂量及其单位 539
四、剂量当量及其单位 539
二、相对生物效应(RBE) 539
第一节 气体电离探测器 540
一、电离室 540
第三章 辐射测量与辐射探测器 540
第二节 闪烁探测器 541
三、盖革(G-M)计数管 541
一、闪烁体 541
二、正比计数管 541
一、P-N型半导体探测装置 542
第三节 半导体探测器 542
二、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 542
三、光的收集与光导 542
二、光电倍增管 542
二、荧光玻璃剂量计 543
一、热释光剂量计(TLD) 543
三、照像乳胶 543
四、化学剂量计 543
第四节 其他探测器 543
三、锂漂移探测器 543
二、按损伤效应出现的时间分 545
一、按辐射损伤影响的范围分 545
三、按辐射效应发生的规律分 545
第一节 辐射损伤效应分类 545
第四章 辐射损伤 545
第二节 影响辐射损伤效应的因素 546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546
二、与生物有关的因素 547
第三节 躯体整体辐射效应 548
一、急性效应 548
三、与环境有关的因素 548
二、慢性效应 550
第四节 躯体局部效应 552
一、急性皮肤放射损伤 552
一、致癌效应 553
第五节 远期效应 553
二、遗传效应 553
二、慢性皮肤放射损伤 553
第一节 作用于人体的辐射源 554
一、天然辐射源 554
第五章 辐射防护 554
一、防护标准分类 555
第二节 放射防护标准 555
二、数量标准分类 555
二、人工辐射源 555
第三节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 556
一、几个基本概念 556
二、实施防护的三原则 557
三、剂量限值 558
四、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卫生防护要求 560
第四节 放射防护的基本方法 561
一、控制辐射源的质与量 561
二、外防护的基本方法 562
三、内防护的基本方法 562
一、β线的屏蔽防护 563
二、γ线的防护 563
第五节 屏蔽防护计算 563
三、中子的防护 573
四、X线的防护 573
第六节 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 575
一、封闭型放射性工作的卫生防护 575
二、开放型放射性实验室的卫生防护 576
第七节 放射防护监测 577
一、个人剂量监测 577
第八节 放射事故的分级分类与处理原则 578
四、辐射源质与量的监测 578
一、事故的性质与分级分类 578
三、外环境监测 578
二、工作场所监测 578
二、事故处理原则 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