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前言 1
图表 1
导言(傅海波 慕尼黑大学名誉教授 崔瑞德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4
晚唐的力量平衡 4
总编辑序 7
边界 8
第六卷序 10
外族人 13
外臣与太上皇 16
多国制 19
盟约关系 21
政府的模式 25
人格化的权力 25
独裁者与共议 28
中央权能 29
破碎的法律体系 32
官员的地位 34
多语状态 36
翻译 38
外族统治下的汉族中国人 42
第一章 辽(崔瑞德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克劳斯彼得·蒂兹) 50
概述 50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51
阿保机起而争权的背景 61
阿保机的兴起 64
阿保机称汗与登基 68
继承危机与太宗朝 77
世宗继位 85
统治制度的发展 87
与中国境内诸国的关系 91
穆宗朝,951—969年 92
景宗朝,969—982年:与宋朝对抗 95
承天皇太后摄政 98
考试制度 103
朝政的变化 103
历史记录的系统保存 104
法律编纂 105
国家与农业 106
道路 107
赋税 107
货币 109
中京的建立与奚的最后归并 110
对外关系 111
与宋的重新敌对:986年 112
辽与高丽的关系 113
对宋战争 117
澶渊之盟,1004年 122
与高丽重新开战,1011—1019年 125
渤海叛乱,1029年 127
兴宗朝 128
兴宗时的对外关系 134
道宗朝 138
1063年重元的叛乱 142
耶律乙辛及其集团的统治 144
自然灾害 148
处死皇后和谋害皇太子 149
乙辛的覆灭 151
阻卜战争,1092—1102年 155
天祚帝朝与辽的衰落 156
与女真的战争 158
耶律章奴叛乱与渤海人起义 160
流产的和平谈判,1118—1120年 162
重新开战,1120年 164
宋朝的卷入 166
最后的灾难 167
第二章 西夏(邓如萍 肯永学院) 172
概述 172
党项族的起源 174
归附唐朝和定居鄂尔多斯 177
唐朝的灭亡 182
五代时期的党项 185
党项人谋求立国,982—1002年 190
凉州和党项人入占河西 195
吐蕃宗哥朝的兴起 197
李德明,1004—1032年 201
党项征服后的河西 205
李元昊(嵬名囊霄,景宗),1032—1048年 208
嵬名元昊帝位的继承 218
国政危机:毅宗朝(1048—1068年)、惠宗朝(1068—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220
惠宗朝(1068—1086年) 222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1139年)与仁宗(1140—1193年) 228
西夏末世与蒙古的征服 239
第三章 金朝(傅海波) 251
概述 251
女真人及其开国前的历史 252
阿骨打的统治和金朝的建立 257
从战争到并存:1142年和议以前的金宋关系 264
1142年后的金朝政治史 273
海陵王的插曲 276
世宗朝的鼎盛(1161—1189年) 281
宋朝的北伐:1206—1208年的战争 283
金朝不被承认的皇帝 289
蒙古的入侵和内部的纷争(1208—1215年) 289
山东的造反 294
东北地区的失陷:耶律留哥与蒲鲜万奴 297
金朝的覆亡,1215—1234年 299
行政体制 306
从部落会议到汉制的政府 306
人才的选拔 312
军事组织:猛安谋克和对边境的管辖 315
社会结构 320
种族 322
社会阶层 327
经济状况 337
农业和畜牧业 337
制造业与手工业 340
交通与对外贸易 343
货币 347
税课和国家预算 349
学术、文学和艺术 353
宗教生活 363
结论 371
第四章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北部的统治(托马斯·爱尔森 特伦顿州立学院) 373
蒙古与铁木真,1150—1206年 373
种族分布 373
社会等级 377
经济状况 379
蒙古人的早期历史 382
铁木真的家庭和青年时代 387
作为盟友的王汗 390
草原诸部的统一 394
成吉思汗与早期蒙古国家,1206—1227年 399
1206年的忽邻勒台 399
行政 400
军事制度 402
蒙古人的思想体系 404
早期的征服 406
对金朝的最初进攻 408
西征 411
木华黎的对金战争 416
对中国北部的管理 419
蒙古在中国北部的政策 422
征西夏与成吉思汗之死 424
帝国的组织:窝阔台和贵由汗时期 426
成吉思汗遗产的分配和1229年的忽邻勒台 426
重新扩张与金的灭亡 428
行政管理的重新调整 434
耶律楚材和他的改革 436
耶律楚材的失势 440
窝阔台之死与乃马真摄政 444
贵由的即位与宗王之间的争端 447
贵由管理下的王国 449
贵由之死和斡兀立海迷失摄政 452
帝国的极盛:蒙哥汗时期,1251—1259年 455
蒙哥和他的对手 455
清洗、统一和正统 458
政府机构 462
皇帝的计划 464
动员 467
新的征服 470
忽必烈与中国北部 473
攻宋与蒙哥之死 477
结语:处在内战前夜的帝国 479
第五章 忽必烈汗的统治(莫里斯·罗沙比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学院) 483
最初岁月 483
忽必烈和中国,1253—1259年 488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 492
向外扩张 499
对宋朝的征服 500
征服高丽 507
入侵日本 509
忽必烈与中亚 511
社会和经济政策 514
作为中国皇帝的忽必烈 523
忽必烈与宗教 527
忽必烈与西方基督教徒 532
忽必烈与中国文化 535
保存蒙古旧俗 542
在位后期的经济问题 544
桑哥理财和佞教 550
灾难性的对外战争 554
对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555
在南亚的战争 557
吐蕃和东北的叛乱 560
忽必烈的晚年 561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萧启庆 新加坡大学) 563
概述 563
铁穆耳汗朝(成宗),1294—1307年 566
铁穆耳的即位 568
忽必烈成就的守护者 570
衰落的迹象 572
向和平过渡 575
卜鲁罕皇后干政 579
海山汗朝(武宗),1307—1311年 580
行政机制的变异 582
“新政” 585
早年的倾向 588
爱育黎拔力八达汗朝(仁宗),1311—1320年 588
清洗 590
恢复科举考试 591
编撰法典 593
书籍翻译和出版 595
限制贵族特权的失败 596
经济和财政政策 598
派别之争 600
硕德八刺汗朝(英宗),1320—1323年 604
和平即位 604
铁木迭儿的恐怖统治 605
硕德八剌亲政 606
至治改革 608
南坡之变 610
也孙铁木儿汗朝(泰定帝),1323—1328年 613
清洗 614
宫廷主要官员 615
调和政策 616
图帖睦尔朝(文宗),1328—1332年 620
帝位争夺战 620
王忽察都弑君 624
燕铁木儿与伯颜的专权 627
政治发展和财政政策 628
赞助中国艺文 633
调解继承关系的失败 637
时代的回顾 638
第七章 顺帝与元朝统治在中国的结束(窦德士 堪萨斯大学) 642
妥欢贴睦尔(顺帝)在位时期的元代中国 642
妥欢贴睦尔即位与伯颜专权,1333—1340年 648
脱脱及其对抗势力,1340—1355年 654
元朝的瓦解 664
结论:元朝为什么灭亡? 668
政府 672
第八章 元代政府与社会(伊丽莎白·恩迪科特—韦斯特 哈佛大学) 672
政府专门机构 683
军事 686
御史台 688
皇家机构 690
社会 694
第九章 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1215—1368年(牟复礼 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 702
中国历史中的蒙古时期 702
元代中国的人口 705
社会—心理因素 710
社会阶层:传统精英与新兴精英 715
儒户 725
精英作用的扩散 728
元杂剧在元代社会史中的意义 730
多元文化 734
色目人与汉人精英关系的改变 736
军户 740
社会阶层:中等阶层与平民 740
匠户 746
元代社会史的其他方面 750
城市 750
乡村生活 754
驱口 755
1.辽 759
传统史料 759
书目介绍 759
清代考据学成果 763
当代研究成果 765
2.西夏 771
党项资料的发现和语言翻译 773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 775
3.金朝 776
有关金的研究成果 782
《元史》 790
元史的传统史料 790
《秘史》 795
中国对域外蒙古史的了解 797
明、清对《元史》的研究 798
《元典章》和其他元史资料 801
4.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803
5.忽必烈汗的统治 809
当代研究成果 811
6.元中期政治 817
7.顺帝与元朝统治在中国的结束 826
8.元代政府与社会 829
9.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832
书目 840
英日文等书目 840
中文书目 917
古籍与史料 917
近人研究论著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