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5
上 册 5
第一卷文化卷 5
第一篇 导 论 5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大事记及中国传统文化组画 5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大事记 5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组画 21
一、历史·文化 21
二、思想·哲理 65
三、人生·情操 107
第三节 中国古代智谋家 144
一、中国古代政治谋略家 144
二、中国古代阴谋家 183
第二篇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217
第二章炎黄文化 217
第一节 灿烂的炎黄文化 217
第二节 《周易》与炎黄文化 223
第三节 瑰丽的炎黄神话 227
一、炎黄十大神话 227
二、炎黄神话的启示 234
第三章 《周易》文化 240
第一节 《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其重大影响 241
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241
二、《周易》的重大价值 243
第二节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247
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247
二、诸子百家概说 248
第三节 《周易》兴衰的剖析 250
一、《周易》历数千年不衰的缘由 250
二、早期易卦对中华阴阳文化的总结 252
三、《易经》对中华阴阳文化的升华 253
四、易学体系推动了中华阴阳文化的发展 254
第四节 如何评价《周易》 255
一、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周易》 255
二、《易经》对儒道佛诸子百家的影响 256
三、《周易》和中国自然科学的关系 257
四、《周易》对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 258
五、《易经》的优势 261
六、《周易》热的剖析 265
七、科学易的崛起 267
第四章伏羲文化 271
第一节 伏羲画八卦的传说 271
第二节 伏羲画八卦的价值及其贡献 274
一、伏羲画八卦的价值 274
二、八卦对中国文化的巨大贡献 275
第三节 八卦思维的优势 278
第四节 八卦来源、排列及种类 284
一、八卦的来源 284
二、八卦的爻象和排列 287
三、八卦的种类 289
第五节 六十四卦组成、排列及含义 291
第六节 八卦性质及意义 297
第七节 八卦与中国古代占卜文化 299
一、《周易》对我国占卜文化的影响 300
二、古代占卜文化故事选评 302
第五章太极文化 306
第一节 概述 306
一、太极图解 307
二、太极图的哲学寓义 309
三、太极图与阴阳气化 311
四、太极体系与天文学 312
第二节 《易传》对太极的重大贡献 313
一、《易传》赋予了太极阴阳气化的内涵,对阴阳 313
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13
二、《易传》阴阳气化理论为太极图的产生奠定了 315
基础 315
影响 317
三、太极图对阴阳气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317
第三节 太极阴阳文化 318
一、太极阴阳在宇宙发生学及宇宙本体论的应用 318
二、太极阴阳在道丹修炼中的应用 320
三、太极阴阳在医学中的应用 326
第四节 太极文化与《周易》 329
一、《周易》是太极文化的渊源 330
二、太极是易理的精髓 330
三、太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东方文化的标志 331
四、21世纪将是太极文化的世纪 334
第六章河洛文化 337
第一节 河图洛书图解 337
第二节 河图洛书生成数与五行 340
第三节 河图洛书与日、月、地体系的时空关系 344
第四节 河图洛书与九宫八风 345
第七章龙文化 351
第一节 八卦起源于龙 351
一、史料考据 352
二、图腾证据 353
三、《周易》关于龙的象征 357
四、关于河图洛书及八卦的起源问题 359
第二节 《周易》与龙的启示 360
一、关于乾卦的再认识 360
二、关于《易经》的新启示 360
第三节 龙的文化艺术 361
一、龙与中国文艺 361
二、龙系中华魂 362
三、龙对中国思想、哲学的影响 363
第八章龟文化 366
第一节 八卦起源与龟的关系 366
一、龟纹启示 366
二、图腾证据 368
第二节 《周易》占卜与龟 369
第三节 易理与龟 370
第四节 《周易》与龙、龟关系的重大价值 371
一、对八卦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 371
二、对《周易》理论来源的新认识 371
第九章图腾文化 373
第一节 概述 373
一、概述 375
第二节 《易经》中的图腾崇拜 375
二、龙图腾崇拜 376
三、牝马图腾崇拜 376
四、龟图腾崇拜 377
五、《周易》图腾的重要价值 378
第三节 自然崇拜 379
第四节 生殖崇拜 383
第五节 动、植物的图腾崇拜 387
一、龙凤图腾 387
二、龟图腾 397
三、蛇图腾 398
四、鱼图腾 400
五、马图腾 400
六、麒麟图腾 401
七、熊虎图腾 402
八、植物图腾 402
第六节 《山海经》中的图腾崇拜 403
第七节 古代图腾与中国历史文化 405
一、古代氏族起源与图腾 405
二、图腾与中国百家姓 407
三、图腾与十二生肖 408
四、图腾与中国文艺 409
五、图腾与中国文学 409
六、图腾与中国思想文化 410
第十章 十二生肖文化 414
第一节 十二生肖的由来 414
第二节 十二生肖与中国古代图腾 416
第三节 十二生肖与伦理气质 418
第四节 十二生肖对中国民俗的影响 422
一、十二生肖用于纪年 422
二、十二生肖用于纪时 422
三、十二生肖用于纪生辰 423
第五节 十二生肖与文化 423
第十一章符号文化 427
第一节 符号学概述 427
第二节 《周易》中的符号信息 428
一、太极符号文化 428
二、河图洛书符号文化 429
三、八卦符号 431
第三节 保健符祝 432
第十二章阴阳文化 435
第一节 概述 435
第二节 《周易》与阴阳文化 436
第三节 阴阳起源及其八卦的关系 436
一、“八卦—阴阳”起源于古代的现象与应象 436
二、阴阳理论导源于古代的卜筮 439
三、阴阳的起源与图腾崇拜的关系 440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阴阳理论的影响 442
一、阴阳观念导源于《周易》 442
二、《易传》发展了《易经》的阴阳原理 443
三、《周易》阴阳相感与天人感应观 445
四、天人感应与中国文学 448
一、干支固有的阴阳蕴义 449
第五节 阴阳与干支格局 449
二、甲骨文时代干支已被用为纪时 451
三、《周易》占筮对干支纳阴阳的影响 452
四、《周易》象数对干支纳阴阳的影响 452
第六节 《周易》与五行文化 453
一、五行的起源 454
二、《周易》对五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456
三、五行理论与阴阳的结合及其意义 460
四、从阴阳五行到阴阳五运 464
五、阴阳气化在阴阳理论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466
第十三章气文化 470
第一节 概述 470
一、中国气概念 470
范畴 474
二、《易传》最早提出精气元素论的唯物主义哲学 474
三、《易经》阴阳爻是阴阳二气最早的胎元 476
第二节 八卦气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477
一、八卦气来源 477
二、卦气理论核心 478
三、卦气说的起源及发展 480
四、卦气的应用 481
五、八卦气的价值 490
第二卷典籍卷 499
第三篇 中国古代十大著作 499
第一部 《周易》 499
第十四章《周易》与中国文化 499
第一节 《周易》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500
第十五章 《周易》总论 500
一、《周易》的组成结构 502
第二节 《周易》的组成结构及基本内容 502
二、《周易》的基本内容 503
第三节 《周易》的流派及历代重要著作 503
一、《周易》的流派及其成就 504
二、《周易》历代重要著作 507
第四节 《周易》的性质 512
第五节 《周易》的基本原理 513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513
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514
三、“生生之谓易” 514
四、“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514
一、指卦气天德而言 515
第六节 “元、亨、利、贞”析 515
二、指祭祀而言 516
三、指人德而言 516
第十六章 《周易》基本理论及其影响 517
第一节 阴阳观 517
一、阴阳理论 517
二、《周易》阴阳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532
第二节 氤氲观 536
一、氤氲观基本原理 536
二、氤氲本体的价值及其影响 538
第三节 变易观 540
一、变易 540
二、不易 546
三、交易 548
四、简易 550
第四节 三才观 553
一、《周易》三才观的基本原理 553
二、《周易》三才观思想的发展及其影响 555
第五节 中行观 559
一、中行的基本原理 559
二、《周易》中行观的发展及其影响 560
第十七章 《周易》义理派和象数派及其影响 564
第一节 义理派和象数派是易学的两大主体 564
第二节 《周易》义理派的形成及发展 566
一、义理学派的创立 566
二、义理派产生的时代背景 569
三、魏晋玄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71
四、隋唐经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72
五、宋明理学义理及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574
六、明清经学义理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75
第三节 《周易》象数派的形成及发展 577
一、概述 577
二、《周易》象、数、易概念及相互关系 578
三、《周易》卦象 579
四、先秦卜筮象数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82
五、汉代象数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89
六、宋元象数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92
七、清易象数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97
八、现代易学及所起的历史作用 599
第十八章易象原理及其影响 604
第一节 易象基本理论 605
一、易象是中国最早的符号文化 605
二、从形象到法象 607
三、易图是易象的宝贵精华 608
四、太极图系列及其影响 625
第二节 易象的发展及其影响 629
一、八卦图系列的发展及其影响 630
二、太极图系列的发展及其影响 647
三、河图洛书系列及其影响 654
四、河图洛书蕴义 659
五、河洛象数价值及其影响 661
六、河洛的发展及其影响 662
第三节 易图源流及其发展 665
一、易图源流 665
二、宋代是易图发展的黄金时期 666
三、清代的易图之争 667
第四节 易象对中国象形文化的重大影响 671
一、易象与象形文字 671
二、易象与象形艺术 672
三、象形文化的启示 675
第十九章易数原理及其影响 678
第一节 《易》天地之数及其影响 679
一、《易》天地之数的内涵 679
二、《易》天地之数的发展 680
三、《易》天地之数的影响 681
一、《易》奇偶数内涵 682
第二节 《易》奇偶数及其影响 682
二、《易》奇偶数的发展 683
三、《易》奇偶数产生的影响 684
第三节 《易》大衍之数 686
一、《易》大衍之数的内涵 686
二、《易》大衍之数的发展 688
三、《易》大衍之数的影响 690
第四节 易数对中国术数文化的重要影响 691
一、阴阳五行气数对中国阴阳五行文化的影响 692
二、干支奇偶律数对干支文化的影响 693
三、正负虚实筮数对中国占筮文化的影响 693
一、对抽象思维的启示 694
第五节 易数的重大启示 694
二、对易学发展的提示 695
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启发 695
第二部 《论语》 697
第二十章 《论语》 697
第一节 《论语》概述 697
第二节 《论语》的学术思想 699
一、《论语》伦理思想的核心——仁 699
二、《论语》政治思想的核心——礼 701
三、《论语》教育思想的核心——有教无类 703
四、《论语》的哲学思想——人道 706
五、《论语》经济思想核心——“见利思义” 707
第三节 《论语》的价值及其影响 708
一、《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708
二、《论语》对儒学的巨大影响 709
三、《论语》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710
第四节 《论语》伦理选析 711
一、《论语》哲理名句 712
二、《论语》礼格言 718
三、《论语》论政 719
四、《论语》忠、信、贤格言 719
五、《论语》孝格言 721
六、《论语》品德警句 721
七、《论语》学习警句 724
八、《论语》教育格言 726
第三部 《老子》 728
第二十一章 《老子》 728
第一节 《老子》概述 728
一、《老子》人生观——道本体论 729
第二节 《老子》的学术思想 729
二、《老子》哲学观——“反者道之动”论 731
三、《老子》政治观——无为而治 733
第三节 《老子》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736
一、《老子》在道家的地位及其影响 736
二、《老子》在中国哲学的地位及其影响 737
第四节 《老子》选析 740
一、《道德经》哲理名句 741
二、《道德经》伦理格言 745
三、《道德经》治国警句 750
第四部 《孟子》 752
第二十二章 《孟子》 752
一、仁政是《孟子》政治观的宗旨 753
第一节 《孟子》概述 753
第二节 《孟子》的主要学术思想 753
二、“性善论”是《孟子》伦理观的核心 756
三、仁义观是《孟子》伦理的核心 757
第三节 《孟子》的地位及其影响 757
一、《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758
二、《孟子》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 759
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761
第四节 《孟子》的社会价值及国际影响 761
第五节 《孟子》名句选辑 762
第五部 《庄子》 769
第二十三章 《庄子》 769
第一节 《庄子》概述 769
一、《大宗师》与“道” 770
第二节 《庄子》学术思想 770
二、《齐物论》与绝对相对论 771
三、《逍遥游》与绝对精神自由 772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价值及其影响 773
一、对《老子》思想的发展及对道家的影响 774
二、《庄子》对玄学、佛学、理学的影响 776
三、《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价值及其影响 777
第四节 《庄子》名言名句及其后世影响 779
第六部 《尚书》 786
第二十四章 《尚书》 786
第一节 《尚书》概述 786
第二节 《尚书》的主要内容 787
一、《尚书》的政治伦理思想 788
第三节 《尚书》的主要思想 788
二、《尚书》的哲学思想 791
三、《尚书》的教育思想 792
第四节 《尚书》的重点篇章及其主要历史记载 793
第五节 《尚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811
一、《尚书》政治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811
二、《尚书》珍贵的史料价值 814
第七部 《诗经》 819
第二十五章 《诗经》 819
第一节 《诗经》概述及主要内容 819
一、《诗经》概说 819
二、《诗经》的主要内容 821
一、歌颂劳动人民的生活及爱情 822
第二节 《诗经》的思想内容 822
二、揭露及反抗奴隶制社会的黑暗 826
三、讴歌勤劳勇敢善良正直的民族精神 835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价值 844
第四节 《诗经》地位及其影响 844
一、《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础 844
二、《诗经》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845
三、《诗经》是一部有珍贵史料价值的书籍 845
第八部 《史记》 848
第二十六章 《史记》 848
第一节 《史记》及司马迁 848
一、《史记》概述 848
二、《史记》主要内容及其价值 849
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生平传略 852
四、《史记》的成就及其影响 856
第二节 《史记》的学术思想特点 858
一、《史记》强烈的政治历史观 858
二、《史记》精辟的学术历史观 867
三、《史记》的历史科学观 873
第三节 《史记》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 877
一、《史记》的史学地位及其影响 877
二、《史记》的百科学成就及其影响 881
三、《史记》的自然科学价值 886
第四节 《史记》的文学艺术特色 896
一、《史记》的文学历史观 896
程碑 899
二、《史记》开创了以史写人物历史传记文学的里 899
三、《史记》为我国批评文学的典范 902
四、《史记》的发愤著书说 902
第五节 《史记》的文学价值 903
第六节 《史记》名言选按 903
第九部 《孙子兵法》 909
第二十七章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909
第一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概说 909
第二节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910
一、《孙子兵法》军事思想 910
二、“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911
三、“兵者,诡道也” 912
第三节 《孙膑兵法》的军事思想 914
第五节 《孙子兵法》与《老子》军事思想的比较 917
第四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价值及其影响 917
第六节 《孙子兵法》与商战 918
第七节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医学 918
第十部 《红楼梦》 919
第二十八章 《红楼梦》 919
第一节 概论 919
一、《红楼梦》概略 919
二、曹雪芹传略 921
第二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921
一、《红楼梦》的结构艺术 921
二、《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 932
三、《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945
四、《红楼梦》写景艺术 961
五、《红楼梦》的写情艺术 964
第三节 《红楼梦》的贡献及其影响 969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969
二、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971
三、《红楼梦》开创了我国现代文学的先河 972
四、《红楼梦》是一部典型的文化小说 973
第四节 《红楼梦》的意识流写作艺术 974
第五节 《红楼梦》与《金瓶梅》 974
第六节 《红楼梦》诗词艺术 974
第七节 《红楼梦》艺术与《易经》美学 974
附:《中庸》、《大学》 975
第二十九章 《中庸》 975
第一节 概述 975
一、《中庸》强调“中道” 976
第二节 《中庸》主要思想观点 976
二、《中庸》重视“诚德” 978
第三节 《中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979
一、《中庸》对儒家思想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979
二、《中庸》对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重 980
要影响 980
三、《中庸》对儒家政治伦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 980
作用 980
第四节 《中庸》名言名句 981
第三十章 《大学》 984
第一节 概述 984
原则 985
一、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领性 985
第二节 《大学》主要思想体系 985
二、强调仁、爱、诚、孝、义为儒家德育的核心 986
三、提出“明明德、亲民、至善”为大学之道 987
第三节 《大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988
一、《大学》为儒家经典著作,对儒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988
二、《大学》是一部儒家伦理教材,对儒家伦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989
三、《大学》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989
第四节 《大学》名言名句 990
第三卷人物卷 997
第四篇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 997
第三十一章孔子 997
第一节 孔子传略 997
第二节 孔子学术思想体系及其影响 999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1000
二、孔子思想体系是以仁为中心的仁礼说 1002
三、孔子思想体系的根本是孝道 1007
四、孔子以中庸之德为儒家的执德准则 1009
五、孔子的“德政惠民”政治观 1012
六、孔子重人道并不轻天道 1012
第三节 孔子对中国及世界文化的贡献 1014
一、孔子对中国文明的伟大贡献 1015
二、孔子对中国古代文献的巨大贡献 1019
三、应该怎样评价孔子 1023
四、孔子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1025
第四节 孔子对《周易》的贡献及其影响 1031
一、孔子首先发现《周易》,并将其列入“六经”,开创了《周易》在经学中的重要地位 1031
作用 1032
三、孔子整理《易经》,著撰《易传》对易学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032
易》成为一部伟大的社会学著作起到了巨大的 1032
二、孔子尊《周易》为儒家教化的准则,为使《周 1032
四、结语 1035
第三十二章老子 1036
第一节 老子概论 1036
第二节 老子的思想体系 1038
一、老子光辉的宇宙观思想 1038
二、老子的无为社会观 1041
三、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043
第三节 应该怎样评价老子 1044
第三十三章孟子 1046
第一节 孟子概论 1046
一、孟子的“王道”政治观 1047
第二节 孟子思想体系 1047
二、孟子的仁义伦理观 1048
三、孟子的性善道德观 1049
四、关于人性的天赋问题 1050
第三节 如何评价孟子 1051
第三十四章庄子 1053
第一节 庄子其人及《庄子》 1053
第二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1054
一、庄子的“道”与绝对精神自由 1054
二、庄子“有无”观与相对主义 1057
第三节 《庄子》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058
第四节 如何评价庄子 1059
第一节 荀子的生平 1061
第三十五章荀子 1061
第二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1063
一、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1063
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066
三、荀子的逻辑思想 1071
第三节 荀子的政治思想 1074
一、荀子的“隆礼”思想 1074
二、荀子的重法政治观 1075
三、荀子的“尚贤”政治观 1076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意义 1078
一、荀子政治思想的时代意义 1079
二、荀子的哲学思想是先秦时期的最高成就 1079
三、先秦逻辑思想的集大成 1079
第一节 董仲舒生平概略 1082
第三十六章董仲舒 1082
第二节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 1084
一、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天人感应观 1084
二、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 1090
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1092
第三节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历史影响 1095
一、董仲舒“独尊儒术”对易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1095
二、董仲舒“独尊儒术”对经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1096
三、董仲舒“罢黜百家”对儒学发展的重大影响 1097
第四节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历史 1098
意义 1098
一、历史背景 1098
二、历史意义及其评价 1100
第五节 董仲舒思想对易学发展的影响 1102
第六节 董学评价 1103
一、汉代影响 1103
二、后世影响 1103
第三十七章王充 1105
第一节 王充生平传略 1106
第二节 王充的哲学思想 1107
一、强调元气本元论 1107
二、注重精气生命观 1108
三、强调气自然观 1109
四、王充的天道观 1110
五、王充的认识论 1111
一、《论衡》天文历法与数术 1112
第三节 《论衡》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1112
二、王充气一元论与中医精气学说 1113
三、《论衡》气寿观及其在摄生中的意义 1115
第四节 王充思想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1116
第三十八章张载 1117
第一节 张载传略 1118
第二节 张载的哲学思想 1118
一、张载的本体论 1119
二、张载的辩证法思想 1121
第三节 张载对易学及中国哲学的贡献 1124
一、张载的气本体论对易学向唯物主义发展有划时 1124
代的意义 1124
二、张载气本体论的主要观点 1126
一、以本体论立论 1128
第四节 张载的伦理思想 1128
二、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1129
三、穷天理、灭人欲 1130
第五节 张载的政治思想 1131
第六节 张载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1132
一、张载是宋明理学的先驱 1132
二、张载是宋易承先启后的先师 1133
三、张载是宋代新儒学的先行者 1134
第三十九章程颐 1135
第一节 程颐概述 1136
第二节 程颐哲学思想 1137
一、“理”是程颐哲理的核心 1137
二、理与象数结合是程颐理学的特点 1138
三、穷理致物是程颐理学的又一重要观点 1139
第三节 程颐的伦理思想 1141
一、礼即是天理 1141
二、天下大公之道 1141
三、存天理、灭人欲 1142
四、理即性也 1143
第四节 程颐政治思想 1144
第五节 宋程颐理学的影响及其评价 1146
一、程颐思想对易学的影响 1146
二、程颐思想对儒学的影响 1147
三、程颐思想对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影响 1148
四、历史评价 1149
第四十章朱熹 1150
第一节 朱熹生平传略 1151
第二节 朱熹的哲学思想 1152
一、理是朱熹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1153
二、气是朱熹哲学思想的主体 1157
三、心性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159
第三节 朱熹的伦理思想 1161
第四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1165
第五节 朱熹的政治思想评价 1166
第六节 朱熹对中国古藉文化整理研究的贡献 1167
第七节 朱熹思想的影响 1168
一、朱熹对易学思想的影响 1168
二、朱熹对儒学的影响 1169
一、朱熹哲学思想的评价 1171
第八节 朱熹思想的评价及其历史地位 1171
二、朱熹理学思想的评价 1172
三、对朱熹历史作用的评价 1173
第四十一章王夫子 1175
第一节 王夫子生平传略 1175
第二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 1177
一、王夫之本体论 1177
二、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 1181
第三节 王夫之的主要学术成就 1188
一、王夫之对《周易》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 1188
二、王夫之的伦理学思想 1193
三、王夫之的认识论思想 1195
四、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1197
第四节 王夫之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 1198
第四卷思想卷 1205
第五篇 中国传统思想·哲学 1205
第四十二章 《周易》与中国哲学 1205
第一节 《周易》中的阴阳学说成就 1205
一、《周易》符号系列与阴阳理论的起源 1205
二、《周易》卦爻辞中的阴阳学说成就 1210
三、《易传》中的阴阳哲理 1212
第二节 《周易》的五行学说成就 1213
一、八卦与五行的起源 1214
二、河图洛书与五行的关系 1215
三、太极图与五行 1216
二、易——《周易》辩证精髓 1217
一、概述 1217
第三节 《周易》的辩证法成就 1217
第四节 《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承先启后作用 1219
一、从阴阳观到对立统一观的发展 1219
二、从物质观到质量互变规律的发展 1220
三、从圆动观到否定之否定规律 1221
四、结语 1223
第四十三章 中国先秦思想 1224
第一节 《周易》对中国古代思想的重大影响 1224
第二节 《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奴隶反抗斗争史诗 1225
第三节 《周易》的政治观 1230
一、《周易》的仁、义、礼、乐与儒家 1230
二、《周易》奋发政治观与儒家 1232
三、《周易》隐忍政治观与道家 1233
一、从宇宙观到社会观 1236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承先启后作用 1236
二、从平衡观到中庸思想 1237
三、从阴阳观到阳刚阴柔 1239
第五节 “元、亨、利、贞”的政治观及人生观 1240
一、以天道而言 1240
二、以国事而论 1241
三、以人德而言 1241
第四十四章魏晋玄学思想 1244
第一节 概述 1244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演变 1245
一、魏晋玄学兴起的时代背景 1245
二、清谈是魏晋玄学兴起的前身 1246
三、魏晋玄学的演变阶段 1247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基本思想 1248
一、以‘三玄’为宗 1249
二、以本体论思辨为特点 1250
三、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特点 1253
第四节 《周易》在魏晋玄学中所起的作用 1256
一、《周易》是魏晋玄学时期始终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伦理的经典 1256
二、《周易》是魏晋玄学思辩风潮的主要依据 1257
三、《周易》是魏晋玄学儒道合一的枢纽 1259
第五节 魏晋玄学的历史意义 1260
一、魏晋玄学的历史价值 1260
二、魏晋玄学的弊端 1262
第四十五章宋明理学思想 1264
第一节概述 1264
第三节 陆王心学概述 1265
第二节 程朱理学 1265
第四节 《周易》与宋明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268
一、《周易》对宋明理学本体论思想的影响 1268
二、《周易》对宋明理学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1275
第四十六章宋明心学思想 1279
第一节 概述 1279
一、《周易》对陆王心学的影响 1280
二、禅与宋明心学 1282
三、儒与宋明心学 1283
第二节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1285
一、心为本体论 1285
二、心一元论 1286
三、本心自省论 1287
一、陆王心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环扣 1288
第三节 陆王心学的历史意义 1288
二、陆王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沉闷 1289
三、陆王心学剌激了中国佛学的发展 1289
第四节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1290
一、概述 1290
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1291
三、陆九渊心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1295
第五节 王守仁心学思想 1296
一、概述 1296
二、王守仁心学的基本思想 1297
三、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1300
第四十七章 中国经学思想 1302
第一节 概述 1302
第二节 《周易》与先秦经学 1303
一、先秦经学的早期阶段 1304
二、先秦经学的后期阶段 1308
第三节 《周易》与秦汉经学 1310
一、秦汉前期经学 1310
二、汉代经学 1311
第四节 《周易》与魏晋隋唐经学 1317
一、魏晋经学 1317
二、隋唐经学 1318
第五节 《周易》与宋元明清经学 1319
一、宋元经学 1319
二、明清经学 1320
一、经学典籍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主要内容 1322
第六节 经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意义及《易》学所 1322
占地位 1322
二、经籍被历代作为教学、科举的标准 1323
三、经学被作为朝廷拟定制度的依据 1323
四、经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1323
五、经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作用 1324
第七节 《易》学在中国经学中的重要作用 1325
一、《易》学是中国经学的核心 1325
二、《周易》的发展提高了中国经学的价值 1326
三、《易》学和经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327
第六篇 中国传统教育·伦理 1331
第四十八章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1331
第一节 《周易》的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331
一、《周易》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 1332
二、《周易》教育伦理思想及其影响 1335
三、《周易》教育心理学及其影响 1336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1338
一、概述 1338
二、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1338
三、万世师表——孔子 1341
四、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影响 1345
第三节 儒家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1347
一、《周易》思想对儒学教育的影响 1347
二、儒学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1349
三、儒学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1356
一、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概言 1358
第一节 《周易》伦理思想及其影响 1358
第四十九章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1358
二、《周易》伦理思想的特点 1360
三、《周易》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1364
第二节 《周易》与儒家伦理思想 1370
一、儒家伦理思想概言 1370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特点 1371
三、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精华 1373
第三节 儒家伦理思想的反思 1380
一、应该如何对待儒家伦理 1380
二、儒家思想是中国六千年的传统思想,并非来源 1380
于孔子一人 1380
三、传统伦理不应全盘抛弃 1382
一、老子、道家与孔子、儒家伦理的区别 1383
第四节 《老子》伦理观及其影响 1383
二、《老子》的伦理特点 1384
三、《老子》伦理思想的反思 1387
第五节 《老子》与人生哲理 1388
一、自然人生观 1388
二、淡泊人生观 1389
三、出世人生观 1392
第七篇 现代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1397
第五十章概论 1397
第一节 现代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 1397
第二节 研究现代思想不能割断历史 1399
第三节 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与中国传统文化 1400
第一节 现代矛盾法则与《易经》阴阳原理 1403
一、《周易》阴阳范畴是矛盾法则的前身 1403
第五十一章 现代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1403
二、中国传统的矛盾法则 1406
三、现代矛盾理论是对中国矛盾法则的升华 1410
第二节 现代的发展思想与《周易》变易观 1412
一、现代的尚变思想与《周易》变易理论 1412
二、现代发展观是对古代变易法则的继承和发展 1414
第三节 现代实践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 1415
一、现代实践思想产生于中国革命实践 1415
二、现代实践思想植根于中国的优秀实践传统 1417
三、现代实践理论是马列主义原理在中国的具体 1420
实践 1420
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 1422
第一节 现代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 1422
第五十二章现代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思想 1422
第二节 现代实事求是思想方法与中国传统 1423
一、实事求是是现代思想实践理论的精髓 1423
二、现代思想方法把实事求是作了辨证唯物主义 1424
的升华 1424
第三节 现代路线斗争与中国传统思想 1425
一、路线错误是思想方法的错误 1425
二、现代正确思想方法的来源 1427
第五十三章现代战略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1429
第一节 现代战略思想概论 1429
第二节 现代战略思想与我国传统谋略 1430
第三节 我国现代革命的几次伟大战略转移 1432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战略转移 1433
一、“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战略转移 1433
三、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转移 1435
第四节 现代全局与局部战略思想与古代传统思想 1438
一、整体思维模式是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 1438
二、现代战略思想对传统整体思想的再发展 1439
第五十四章现代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1441
第一节 求“统一”是中国的传统思想 1441
第二节 现代统一战线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 1445
和发展 1445
第五十五章现代伦理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 1450
第一节 现代伦理思想概论 1450
第二节 现代伦理思想与儒家伦理 1452
第三节 现代爱国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 1454
一、古代诸子与人生价值 1458
第四节 现代人生价值观 1458
二、现代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 1460
三、现代无产阶级人生观 1461
第五节 现代全局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 1463
第六节 现代自力更生思想与中国传统 1466
第五十六章现代军事思想与古代传统军事思想 1470
第五十七章现代文艺思想与传统文化 1470
第一节 现代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470
一、现代文艺思想的基本内容 1470
二、现代美学思想 1474
三、现代文艺方针 1475
第二节 现代文艺思想与传统文艺 1476
一、亡国绝鉴 1501
第五十八章 中国史鉴 1501
第五卷历史卷 1501
第八篇史鉴篇 1501
下 册 1501
二、从政绝鉴 1506
三、治国绝鉴 1509
第九篇历史人物篇 1515
第五十九章 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十大历史人物 1515
一、黄帝 1515
二、周公 1518
三、秦始皇 1523
四、陈胜王 1528
五、汉高祖 1532
六、汉武帝 1536
七、唐太宗 1540
八、武则天皇帝 1545
九、明太祖朱元璋 1550
十、康熙大帝 1554
十一、十大政治人物的启示 1563
第十篇封建社会启示篇 1569
第六十章 中国封建社会及其启示 1569
第一节 中国封建盛世及其启示 1569
一、西周盛世及其启示 1569
二、西汉盛世及其启示 1573
三、大唐盛世及其启示 1577
四、清康乾盛世及其启示 1580
五、四大盛世的反思 1582
一、中国封建社会衰世分析 1586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衰世及其启示 1586
二、中国封建社会衰亡的启示 1593
三、中国封建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 1596
第三节 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及其启示 1598
一、西周统一中国及其启示 1598
二、秦统一六国及其启示 1602
三、隋统一中国及其启示 1604
四、北宋统一中国及其启示 1606
五、元朝统一中国及其启示 1608
六、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启示 1610
第四节 中国封建社会的分裂及其启示 1612
一、中国封建社会分裂的原因分析 1613
二、中国封建社会分裂的启示 1617
第二节 《汉书》 1623
一、《汉书》概论 1623
第十一篇史籍籍 1623
第一节 《史记》 1623
第六十一章历史典籍 1623
二、《汉书》的主要学术成就 1625
三、《汉书》的价值及其影响 1631
四、《汉书》精采选段 1634
第三节 《资治通鉴》 1641
一、《资治通鉴》概论 1641
二、《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1642
三、《资治通鉴》的学术价值 1644
四、《资治通鉴》的贡献及其影响 1645
六、《资治通鉴》史鉴精采选撷 1647
五、《资治通鉴》和《史记》的比较 1647
第四节 《二十六史》 1654
一、《二十六史》概论 1654
二、《二十六史》的基本内容及提要 1654
三、《二十六史》的学术价值 1660
第十二篇 中国古代历史及其启示 1665
第六十二章中国古史与重要史籍文献 1665
第一节 中国史前概述 1665
第二节 中国古代重要史籍文献 1666
第三节 《易经》卦爻辞的成书年代 1675
第四节 《周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678
一、《周易》的整体统一观与中国史 1678
二、《周易》乾元阳刚与中国历史 1679
三、《周易》物极必反与中国历史 1680
第六十三章 《易经》的历史价值 1682
第一节 《周易》提供了研究史前文化的资料 1683
一、乾卦记载了古代龙图腾的历史实事 1684
二、《周易》提供了原始部落战争的最早史料 1684
三、《周易》提供了原始时代社会生活生产史料 1685
第二节 《周易》记录了夏商周时代的一些重大史料 1687
一、《周易》提供了夏代的一些国家大事 1687
二、记录了商代的一些故事 1691
三、记载了奴隶受压迫及其反抗 1693
四、描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及民俗 1694
五、记载了古代的婚姻习俗 1695
六、收载了几次重大灾害 1696
——田猎 1697
七、《周易》记载了商代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 1697
第十三篇 甲骨文、金文与商周 1703
历史文化及其启示 1703
第六十四章西周甲骨文与西周历史及其启示 1703
第一节 西周甲骨文概述 1704
第二节 西周甲骨文是对西周大事记的印证 1705
一、周文王“翦商”的印证 1705
二、“西伯行阴善”的印证 1706
三、文王伐商的印证 1708
四、武王孟津之会的印证 1709
五、牧野之战“倒戈”与“归降”的印证 1709
六、周公“东征”的印证 1709
一、西周灿烂青铜文化的印证 1710
第三节 对西周经济文化的印证 1710
二、建都安邦的印证 1711
三、西周历法的反映 1712
第四节 西周甲骨文对八卦起源的印证 1713
第五节 西周甲骨文的启示及其与中国经籍的关系 1717
一、西周甲骨文的启示 1717
二、甲骨文与中国经籍的关系 1717
第六节 西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枢纽——对西周 1719
社会的重新估价 1719
一、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 1719
枢纽 1719
二、西周是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枢纽 1721
一、概述 1722
反证 1722
第七节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对西周社会性质的 1722
二、家族所有制是东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主流 1723
三、“地主—农民”是东周生产关系的主要结构 1723
四、亩税制标志着东周封建制度的完成 1724
五、佃耕制标志着东周封建社会的成熟 1724
六、铁器的使用是东周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标志 1725
七、结语 1726
第八节 西周青铜铭文与古籍的印证关系 1726
一、西周青铜器铭文与古籍印证的重大意义 1726
二、与《尚书》印证 1727
三、与《左传》印证 1731
一、西周是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摇篮 1732
第九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与《易》、《书》、《诗》、竹简文对中国古代社会印证的启示 1732
二、西周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渊薮 1734
第十节 殷商甲骨文与《尚书》的印证 1737
一、《尚书》夏、商书与殷商甲骨文的印证 1739
二、西周甲骨文与《尚书·周书》的印证 1741
第六十五章青铜器铭文与商周历史文化及其启示 1744
第一节 青铜器时代 1744
一、概述 1745
二、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状况 1749
三、西周三大重鼎 1752
第二节 商周青铜铭文及其历史价值 1757
一、商周青铜铭文概述 1757
二、商代青铜文化梗概 1757
三、西周青铜器铭文 1762
第六十六章 西周青铜器铭文印证历史的重大价值 1767
第一节 证实西周的社会性质 1767
一、土地分封、赏赐交易、抵押的铁证 1767
二、土地交易的铁证 1774
三、土地抵债的铁证 1779
四、私人开垦土地铁证 1780
第二节 印证重大历史事迹 1781
一、印证“武王克商”、“周公东征”、“营建洛邑”等 1782
二、西周奴隶血泪史的印证 1791
三、统治阶级权力象征的印证 1792
第三节 反映西周灿烂的文化 1794
二、印证西周灿烂的礼乐文化 1795
一、印证西周精美的工艺文化 1795
三、印证西周发达的丝纺织业 1796
四、印证悠久的《易经》八卦起源 1797
五、青铜铭文印证辉煌的中国文字 1797
第四节 反映周代的政治思想 1800
一、反映西周的政治思想 1800
二、反映东周政治历史与《史纪》等古代文献互为 1806
印证 1806
三、西周社会黑暗的一面 1809
第五节 证实西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枢纽 1812
一、西周青铜铭文(金文)对我国文史的枢纽作用 1813
二、周礼、乐是古代东方文明的象征 1815
三、西周文化对后世文学文化的巨大影响 1824
四、必须重新估价《易》、《诗》、《书》“三书”的枢纽作用 1825
一、对西周社会应重新估价 1826
第六节 结论与启示 1826
二、必须重新估价周公的历史作用 1827
第六卷汉字卷 1837
第十四篇汉字的起源 1837
第六十七章 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 1837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概述 1837
第二节 八卦与中国汉字 1842
一、结绳文化时期 1843
二、刻画符号文化时期 1844
第三节 河图洛书与中国汉字 1847
第四节 太极图与中国汉字 1851
第五节 易理与象形字 1852
第六节 甲骨文与八卦起源 1860
第十五篇汉字与中国历史文化 1873
第六十八章 甲骨文、金文与商周文化 1873
第一节 商周文化的重大价值 1873
第二节 甲骨卜辞与《易经》卜辞 1874
第三节 甲骨文的发现及主要研究成就 1876
第四节 甲骨文卜辞 1878
一、甲骨文卜辞概述 1878
二、甲骨文的断代 1878
三、西周甲骨文 1880
第五节 《易经》卜辞与殷周甲骨文卜辞及周代青铜 1882
铭文的印证及其科学意义 1882
一、商、周历史大事纪的印证 1882
二、西周甲骨文的筮数与《易经》卦符衍化的关系 1888
第六十九章 甲骨文、金文对商周社会性质的考证 1889
第一节 甲骨文、金鼎铭文及《易》、《书》、《诗》、竹简文对商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历史意义 1889
一、商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意义 1889
二、考古学家对商代社会性质的考证 1891
第二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证实了商代是奴隶制社会 1893
的鼎盛时期 1893
一、史籍欠缺商周历史 1893
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字证实了商代 1894
已经是文明度较高的社会 1894
三、武官大墓、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及玉器可以推 1899
测当时的(武丁时期)生产工具及青铜制作的 1899
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1899
四、甲骨文印证出土货贝与殷商经济贸易 1904
五、甲骨文印证商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 1905
六、甲骨文印证商代已有国家军队和繁华的城市 1906
七、甲骨文印证商代阶级对立的尖锐化 1907
八、启示 1910
第七十章先夏、夏代对商代社会性质的反证 1911
第一节 夏代是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1911
第二节 关于奴隶制的下限问题 1916
第三节 揭露殷商奴隶制社会的黑暗 1918
一、卜辞中奴隶反抗、逃亡的记录 1918
二、殷墟卜辞中的人殉和人祭情况 1919
三、殷商墓葬和坑葬中奴隶的人殉和人祭情况 1919
四、考古的判断 1920
第四节 商周已经开始了封建制的萌芽 1921
证 1925
第七十一章 旧、新石器时代文化对商代社会性质的反 1925
第一节 旧石器文化时期 1927
一、山顶洞人旧石器文化时期 1927
二、蓝田旧石器文化 1927
第二节 新石器文化时期 1928
一、仰韶文化新石器 1928
二、龙山文化新石器 1928
三、二里头文化 1930
第三节 大汶口文化与私有制起源 1931
一、大汶口文化 1931
二、大汶口墓的发掘 1932
三、大汶口文化的社会性质 1932
四、大汶口发掘的进一步证实 1936
第七十二章 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易》、《书》、《诗》竹简文对周代社会性质考证的重大意义 1943
第一节 甲骨文对西周中国早期封建社会的印证 1943
一、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1945
二、西周甲骨文、青铜铭文的提示 1945
三、对西周生产关系的印证 1949
四、西周的社会经济的印证 1952
五、西周发达的农业生产 1953
第二节 结论及其论据 1954
一、土地交易是西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重要证据 1954
二、宗族分封制是西周大封建的特征 1956
三、“领主—农奴”是西周封建社会的主要阶级 1959
结构 1959
四、庄园制度是西周封建经济结构的特征 1960
五、赋役是西周封建剥削方式的标志 1962
六、西周晚期很可能是青铜、铁器并用的时代 1963
第十六篇 甲骨文的重大价值 1967
第七十三章 甲骨文印证历史的重大价值 1967
第一节 证实中国古代文化是卜辞文化 1967
第二节 印证商、周的重大历史事记 1968
一、殷商已存在封建分封制 1968
二、诸妇之封 1969
三、诸子之封 1970
四、功臣之封 1970
五、方国之封 1970
第三节 印证《易经》卜辞的价值 1972
一、印证商周历史大事记 1973
二、印证商周奴隶血泪史 1973
三、印证商周社会经济 1974
第七十四章殷墟甲骨文中的科学成就及医学成就 1977
第七十五章汉字与文学艺术 1977
第一节 概说 1977
第二节 汉字与诗、词、对联艺术 1978
一、汉字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1978
二、汉字与文学的叠字艺术 1980
三、汉字与对联艺术 1982
第七十六章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地域、民族价值 1989
一、甲骨文中的地域价值 1989
二、甲骨文、金文中的族邦 1990
第七十七章 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与八卦起源 1992
第一节 从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看八卦的起源 1992
第二节 从古代卜筮源流看八卦起源 1994
第三节 从古代图腾族徽看八卦起源 1997
第四节 甲骨文、青铜铭文对八卦起源的证实 1999
一、从甲骨文、青铜铭文看易卦的原始形态 1999
二、张政烺的发现——八卦起源的证实 2001
第五节 金文、甲骨文中易卦早期形态典型列举 2004
第六节 八卦起源的启示 2005
第七十八章 甲骨文印证了中国文字的演变 2007
一、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早期阶段 2007
二、中国文字的“六书”特征 2008
三、甲骨文与金文一脉相承 2012
四、甲骨文是中国书法之祖 2013
附:常见甲骨文、青铜铭文辨识 2025
一、孔子传略 2057
第七十九章孔子及其《易传》 2057
第十七篇 十大易学家 2057
第七卷易学卷 2057
二、孔子对《易》学的巨大贡献 2058
三、孔子著《易传》 2063
四、孔子开创《周易》义理派的先声 2070
第八十章子夏及其《子夏易传》 2072
一、子夏传略 2072
二、子夏对易学的贡献及产生的影响 2073
三、子夏的地位及其评价 2077
第八十一章京房及其《京氏易传》 2078
一、京房传略 2078
二、京氏易学对《易》学的主要贡献 2079
三、京房及其《京氏易传》的地位及影响 2091
一、郑玄传略 2093
第八十二章郑玄及其《易纬注》 2093
二、郑玄对易学的贡献 2094
三、郑玄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2099
第八十三章王弼及《周易注》 2101
一、王弼传略 2101
二、王弼学术思想及其对易学的贡献 2101
三、王弼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影响 2108
第八十四章孔颖达及其《周易正义》 2110
一、孔颖达传略 2110
二、对《周易》阴阳理论作了杰出的发挥,有力 2110
地促进了易理的发展 2110
三、继承了《易传》象数与义理相结合的优势, 2114
促进了《周易》的全面发展 2114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115
四、提出“易道周备,无所不尽”,扩大了易学 2115
五、孔颖达在易学中的地位及贡献 2116
第八十五章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易通》 2118
一、周敦颐传略 2118
二、周敦颐太极图的理论 2119
三、《太极图说》的来源 2124
四、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价值及影响 2126
五、周敦颐在易学史中的地位及评价 2127
六、周敦颐《易通》对易学的发展 2128
第八十六章程颐及其《伊川易传》 2131
一、程颐传略 2131
二、程颐易学思想及其对易学的贡献 2132
三、程颐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2137
一、朱熹传略 2139
第八十七章朱熹及其《周易本义》 2139
二、朱熹对易学的贡献 2140
三、朱熹在易学的地位及其影响 2149
第八十八章 王夫之及其《周易外传》 2151
一、王夫之传略 2151
二、王夫之对易学的杰出贡献 2152
三、王夫之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161
第十八篇历代易学家及其代表著作 2167
第八十九章子思及其《易传》 2167
一、子思传略 2167
二、子思与《易传》 2167
二、孟喜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 2170
第九十章孟喜及其《周易孟喜章句》 2170
一、孟喜传略 2170
三、孟喜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175
第九十一章费直与《费氏易注》 2177
一、费直传略 2177
二、费直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 2178
三、费直学术思想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179
第九十二章扬雄及其《太玄》 2182
一、扬雄传略 2182
二、扬雄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 2183
三、扬雄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影响 2189
第九十三章马融及《马氏周易注》 2191
一、马融传略 2191
二、马融对易学的主要贡献 2192
三、马融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其影响 2194
第九十四章荀爽及其《周易荀氏注》 2196
一、荀爽传略 2196
二、荀爽对《易》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 2197
三、荀爽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199
第九十五章魏伯阳及其《周易参同契》 2201
一、魏伯阳传略 2201
二、魏伯阳在易学术思想上的贡献 2202
三、魏伯阳在易学史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11
第九十六章虞翻及其《虞翻周易注》 2213
一、虞翻传略 2213
二、虞翻对易学术思想的贡献 2214
三、虞翻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18
第九十七章韩康伯及其《周易系辞注》 2220
一、韩康伯传略 2220
二、韩康伯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 2220
三、韩康伯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22
第九十八章一行及其《卦义》 2224
一、一行传略 2224
二、一行对易学的主要贡献 2225
三、一行对易学的影响 2229
第九十九章李鼎祚及其《周易集解》 2231
一、李鼎祚传略 2231
二、李鼎祚在易学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 2231
三、李鼎祚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33
二、陈抟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 2236
第一百章陈抟及其《无极图》 2236
一、陈抟传略 2236
第一百零一章刘牧及其《易数钩隐图》 2247
一、刘牧传略 2247
二、刘牧对《周易》学术思想的贡献 2247
三、刘牧在易学史的地位及其影响 2253
第一百零二章邵雍及其《皇极经世》 2255
一、邵雍传略 2255
二、邵雍对易学的贡献 2255
三、邵雍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63
第一百零三章张载及其《横渠易说》 2265
一、张载传略 2265
二、张载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 2266
三、张载的易学成就及其影响 2271
第一百零四章李光地及其《周易折中》 2273
一、李光地传略 2273
二、李光地对易学学术思想的贡献 2274
三、李光地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77
第一百零五章 惠栋及其《易汉学》 2280
一、惠栋传略 2280
二、惠栋对易学学术思想的主要贡献 2280
三、惠栋在易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2283
第十九篇历代重要《易》著 2287
第一百零六章历代重要《易》著选评 2287
第一节 《易纬》 2287
一、《易纬》概略 2287
二、《易纬》对易学的主要贡献 2288
三、评按 2299
第二节 《经典释文·周易》一卷 2300
一、《经典释文》概略 2300
二、《经典释文·周易》一卷对《周易》学术的 2301
贡献 2301
三、评按 2304
第三节 《易童子问》 2304
一、《易童子问》概略 2304
二、《易童子问》对易学的贡献 2305
三、评按 2307
第四节 《汉上易传》 2309
一、《汉上易传》概略 2309
二、《汉上易传》的主要学术贡献 2310
三、评按 2311
第五节 《易璇玑》 2312
一、《易璇玑》概略 2312
二、《易璇玑》对易学的主要贡献 2313
三、评按 2317
第六节 《朱文公易说》 2317
一、《朱文公易说》概略 2318
二、《朱文公易说》对易学的贡献 2318
三、评按 2323
第七节 《汉魏二十一家易注》 2324
一、《汉魏二十一家易注》概略 2324
二、《汉魏二十一家易注》主要学术价值 2324
三、评按 2328
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概略 2329
第八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 2329
的贡献 2330
二、《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对易学学术思想 2330
三、评按 2332
第九节 《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 2332
一、《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概略 2332
二、《黄氏逸书考·汉学堂经解·易类》学术价值 2334
三、评按 2334
第十节 《通志堂经解·易类》 2334
一、《通志堂经解·易类》概略 2334
二、评按 2335
第十一节 《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 2336
一、《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概略 2336
贡献 2337
二、《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易类》对易的学术 2337
三、评按 2338
第十二节 《经学通论·易经》 2339
一、《经学通论·易经》概略 2339
二、《经学通论·易经》学术贡献 2339
三、评按 2342
第八卷儒家卷 2345
第一百零七章 《周易》与中国儒学的重大关系 2345
第一节 《周易》是儒学的宗典 2345
第二节 易儒相通的焦点 2347
一、政治观相通 2347
二、哲理观相通 2350
三、伦理观相通 2360
第三节 启示 2363
一、儒易伦理相通的启示 2363
二、儒易哲理相通的启示 2363
第一百零八章儒学基本思想体系 2366
第一节概论 2366
一、儒家是中国历代的重要思想学派 2367
二、儒学、经学与孔学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