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科学史缩影 1
第一节 文艺复兴中的意大利科学 1
第二节 英国革命时期的皇家学会 7
第三节 法国近代科学的崛起 11
第四节 德国科技称雄百年 15
第五节 美国的“大科学” 19
第二章 科学家社会年龄分析 25
第一节 从汤浅现象谈起 25
第二节 科学家人数及其社会平均年龄 27
第三节 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 33
第四节 最佳年龄问题 41
第五节 智力常数与科学革命 50
第六节 最佳年龄定律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 52
第七节 最佳年龄谱是一种威布尔分布 64
第八节 威布尔分布的普遍性 76
第九节 科学创造年龄谱的相似分析 88
第十节 科学家的寿命分布与早慧问题 100
第三章 科学发现的学科分析 108
第一节 “带头学科”与“当采学科” 108
第二节 “当采现象” 114
第三节 “当采现象”的转移方向 118
第四节 “当采学科”掘进的历史条件 122
第五节 关于“回采现象” 124
第六节 当采速度的“面积恒等原理” 126
第七节 当代的“当采学科” 128
第八节 当代的“当采学科”的预测问题 131
第四章 基础学科的结构分析 137
第一节 材料 137
第二节 学科权重 138
第三节 学科权模 141
第四节 学科结构的偏振度 142
第五节 60年代以后基础学科结构变化 144
第六节 中国基础学科的结构问题 149
第七节 世界基础学科结构的构局与中国学科政策 152
第一节 科学指数增长规律 155
第五章 科学知识的波谱分析 155
第二节 技术指数增长规律 158
第三节 阶梯式指数增长规律 164
第四节 指数增长的波动现象 168
第五节 科学知识的波谱分析 172
第六节 科学知识与文艺知识波谱结构的比较 181
第七节 科学知识的演化 190
第八节 科学知识系统的壳层模型 203
第六章 科学知识结构的物理分析 208
第一节 科学知识创造的“三极管模式” 211
第二节 知识单元的假说 221
第三节 对指数增长规律的微观解释 227
第四节 知识单元的静智荷的表示 231
第五节 知识单元的动智荷及其表示 252
第六节 物理定律的智荷值的确定 257
第七节 物理定律静荷值分布的分维结构 269
第八节 物理定律的知识熵表示 273
第七章 科学系统的发展及其社会物理学问题 286
第一节 现代科学系统作为线性系统的可能性 287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动力学模型 293
第三节 不同历史时期科学能力诸要素的有机构成问题 301
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指数与非指数增长问题 303
第五节 大科学时代科学系统能控性问题 304
第六节 科学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305
第七节 科学系统的惯性问题 307
第八节 社会物理学问题 315
第八章 未来科学中心的数理史学分析 344
第一节 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政治背景分析 345
第二节 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的生产背景分析 360
第三节 社会的科学能力与科学中心转移的关系 362
第四节 美国科学中心地位的衰落问题 366
第五节 下一个科学中心是谁? 378
第六节 科学文化的特长周期涨落现象 380
第七节 未来属于社会主义的东方大陆 382
跋 我是怎样同科学学结缘的 386
附录 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