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液内环境与临床》PDF下载

  • 购买积分:2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永安等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9010789
  • 页数:897 页
图书介绍:

上篇正常体液内环境 1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体液内环境的进化 1

目录 1

第二节 体液内环境的实质 4

一、体液的容量与分布 4

二、体液的组成 4

三、体液的渗透压 5

四、体液的H+浓度(酸碱度) 5

第三节 体液内环境的稳定 5

第一节 常用名词与概念 9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与离子 9

第二章 有关体液内环境的常用名词 9

二、晶体与胶体 10

三、溶质、溶剂与溶液 10

四、半透膜 11

五、生物膜 11

(一)化学组成 12

(二)基本结构 13

(三)功能 14

(四)物质是怎样通过生物膜转运的 15

六、渗透压 18

(一)渗透与渗透现象 18

(二)什么是渗透压 20

(三)渗透压产生的条件 20

(四)决定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21

(五)渗透压的单位 24

(六)确定渗透压的几种方法 25

七、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29

八、膜平衡(Donnan平衡) 31

(一)产生机理 31

(二)生理意义 34

第二节 常用计量单位 35

一、溶质的重量单位 36

(一)单位 36

(二)重量与微粒数的关系 38

(三)临床意义 38

二、溶质的功能单位 39

(一)反映物质化合时重量比的单位 39

(二)反映渗透压的单位 43

三、气体摩尔体积 46

四、溶液摩尔浓度单位 46

(一)百分比浓度 46

(二)摩尔浓度与毫摩尔浓度 46

(三)克当量浓度与毫克当量浓度 48

(四)渗透浓度与渗透力 50

(五)各种浓度单位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50

第三节 常用计量单位的换算 52

一、克与毫当量的换算 52

(一)由克换算成毫当量 52

(二)由毫当量换算成克 52

(一)百分比浓度自身换算 54

三、常用各种溶液浓度的换算 54

(一)由毫克换算成毫当量 54

二、毫克与毫当量的换算 54

(二)由毫当量换算成毫克 54

(二)摩尔浓度和百分比浓度换算 55

(三)克当量浓度或毫克当量浓度和百分比浓度换算 56

(四)气体的毫克当量浓度与百分比浓度(容积)换算 60

(五)蛋白质的毫当量浓度与百分比浓度换算 61

(六)毫渗量/升与毫克%换算 61

第三章 人体水、电解质含量及其生理意义 63

第一节 水的含量、分布及其生理意义 63

一、含量与分布 63

二、生理作用 65

(一)含量与分布 68

第二节 电解质的含量、分布及其生理作用 68

一、钠(Na+) 68

(二)生理作用 69

二、钾(K+) 73

(一)含量与分布 73

(二)生理作用 75

三、钙(Ca2+) 80

(一)含量与分布 80

(二)生理作用 81

四、磷(P-) 85

(一)含量与分布 85

(二)生理作用 85

(一)含量与分布 86

五、镁(Mg2+) 86

(二)生理作用 87

(三)Mg2+与Ca2-生理作用的异同 90

六、氯(Cl-) 91

(一)含量与分布 91

(二)生理作用 91

七、碳酸氢根(HCO?) 91

(一)含量与分布 91

(二)生理作用 92

八、其它阴离子 92

(一)血浆蛋白的含量与分布 92

(二)血浆蛋白的生理作用 93

(一)总量 96

(二)确定体液总量的方法 96

第一节 体液的容量与分布 96

一、体液容量 96

第四章 体液内环境的实质 96

二、体液的分布与三区液量 97

(一)分布 97

(二)三区液量 99

三、决定细胞内外液量的因素 104

四、临床意义 105

第二节 体液的组成 106

一、组成 106

(一)总体液的组成 106

(二)三区体液的组成 107

二、血浆电解质浓度的变动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131

(一)变动规律 131

(三)三区体液溶质组成特点 131

(二)临床意义 134

第三节 体液的渗透压 141

一、血浆总渗透压 141

(一)组成与渗透压值 141

(二)胶体、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 146

(三)确定细胞外液或血浆渗透状态的方法 148

二、间质液渗透压 151

(一)胶体渗透压 151

(二)晶体渗透压 151

三、细胞内液渗透压 152

第四节 体液的H+浓度 153

一、H+浓度的物理化学 154

(一)有关H+浓度与PH值的问题 154

(二)酸与碱的定义 163

(三)酸碱强弱的区分 166

(四)缓冲系统 167

二、人体H+的正常代谢 177

(一)物质代谢过程 177

(二)酸性物质的来源与去向 179

(三)碱性物质的来源与去向 182

三、正常人体体液H+浓度 183

(一)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 185

一、血浆与间质的交流与移动 185

(二)体液的流动方向 185

第一节 体液的内部交流与移动 185

第五章 稳定体液内环境的途径 185

(三)影响某些离子流动方向的因素 189

(四)交流量 190

二、间质液与细胞内液的交流与移动 190

(一)细胞膜的通透情况 191

(二)体液的流动方向 191

(三)影响某些电解质流动方向的因素 193

三、三区体液的稳定性 195

第二节 体液与外界的交流 196

一、交流途径 196

(一)入口——胃肠道 197

(二)出口 198

二、具体交流过程 200

(二)水与外界的交流 201

(二)几种主要电解质与外界的交流 205

第六章 体液内环境稳定的调节 226

第一节 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水、钠代谢的调节) 226

一、体液容量内稳的调节(Na+代谢的调节) 226

(一)容量内稳调节系统的调节 227

(二)体液容量内稳的调节过程 237

二、体液渗透压内稳的调节(水代谢的调节) 241

(一)渗透压内稳调节系统的调节 242

(二)体液渗透压内稳的调节过程 248

三、体液容量、渗透压内稳调节(水盐代谢调节)的相互关系 250

第二节 体液组成成分内稳的调节 253

一、体液(激素)的调节 253

(一)抗利尿激素(ADH) 253

(二)醛固酮(ADS) 260

(三)内分泌激素调节的部位 263

(一)肾脏的解剖结构特点 264

二、肾脏的调节 264

(二)尿液的生成 267

三、具体调节作用 296

(一)水代谢的调节 296

(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 296

第三节 体液H+浓度内稳的调节(酸碱平衡的调节) 303

一、体液的稀释作用 305

二、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 305

(一)组成与分布 305

(三)血液缓冲系统的形成 307

(四)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公式 307

(二)血液缓冲系统的重要意义 307

(五)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 315

(六)血液缓冲系统的缓冲容量 324

(七)各缓冲对作用比较 325

(八)缓冲系统作用的局限性 327

三、呼吸系统的调节 328

四、肾脏的调节 338

(一)排H+保Na+ 339

(二)排出过多的NaHCO3 356

五、细胞的缓冲作用 357

六、各调节机制的关系及其作用比较 358

(一)相互关系 358

(二)作用比较 361

第一章 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内环境的失稳(水钠代谢失调) 363

下篇 体液内环境的失稳与矫正 363

第一节 体液容量的减少——水过少(脱水) 364

一、高渗性脱水 365

(一)病因 366

(二)发病机理 370

(三)临床表现 38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382

(五)治疗 387

(六)补液注意事项 391

二、低渗性脱水 392

(一)病因 392

(二)发病机理 397

(三)临床表现 40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07

(五)治疗 409

(六)补液注意事项 415

三、等渗性脱水 415

(一)病因 416

(二)发病机理 418

(三)临床表现 42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24

(五)治疗 424

(六)补液注意事项 427

第二节 体液容量的增多——水过多 428

一、低渗性体液过多(水中毒) 428

(一)病因 428

(二)发病机理 430

(三)临床表现 43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38

(五)治疗 439

二、等渗性体液过多(水肿) 443

(一)病因 443

(二)发病机理 444

(三)临床表现 44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48

(五)治疗 448

三、高渗性体液过多 449

(一)病因 449

(二)发病机理 449

(三)临床表现 451

第三节 各型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内环境失稳的共性、个性及其相互关系 452

一、共性与个性 452

(五)治疗 45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452

(一)细胞外液量增加 453

(二)细胞外液量减少 453

(三)细胞内液量增加 453

(四)细胞内液量减少 453

二、相互关系 454

(一)三型水过少的相互关系 454

(二)三型水过多的相互关系 455

(三)水过少与水过多的相互关系 455

第二章 体液组成成分内环境的失稳 457

第一节 水代谢失调(水出入量平衡失调) 457

一、钠(Na+)代谢失调 458

第二节 电解质代谢失调 458

(一)钠过少(钠不足、钠缺乏)与低血钠症(低渗症候群) 459

附一:脑性低血钠症 474

附二:水中毒与稀释性血钠症、低渗性脱水与缺钠性低血钠症的相互关系 476

(二)钠过多(钠过剩)与高血钠症(高渗症候群) 477

二、钾(K+)代谢失调(钾的异常代谢) 495

(一)钾过少(缺钾、钾缺乏)与低血钾症 495

(二)钾过多(钾中毒)与高血钾症 530

三、钙、磷代谢失调 554

(一)钙(Ca2+)代谢失调 554

(二)磷代谢失调 562

四、镁(Mg2+)的代谢失调(镁的异常代谢) 564

(一)镁过少(镁缺乏)与低血镁症 564

(二)镁过多(镁中毒)与高血镁症 578

五、氯(Cl?)的代谢失调(氯的异常代谢) 581

(一)氯过少(缺氯)与低血氯症 581

(二)氯过多与高血氯症 585

六、碳酸氢(HCO?)代谢失调(碳酸氢异常代谢) 586

(一)碳酸氢缺乏与低血碳酸氢症 586

(二)碳酸氢过多与高血碳酸氢症 587

七、其它阴离子代谢失调(其它阴离子异常代谢) 587

(一)血浆蛋白代谢失调 587

(二)酮血症 589

(三)乳酸血症 589

第三章 体液H+浓度内环境失稳(酸碱内环境失稳) 590

第一节 概述 590

一、什么是酸中毒和碱中毒 590

二、分类 592

三、有关代偿的某些问题 595

四、酸碱中毒的复杂性 597

第二节 单纯性酸或碱中毒 598

一、代谢性酸中毒 598

(一)病因 598

(二)发病机理 616

(三)临床表现 624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26

(五)治疗 629

(六)预后 654

(七)转变为其它类型酸碱中毒的因素 654

(一)病因与分类 655

二、代谢性碱中毒 655

(二)发病机理 662

(三)临床表现 66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71

(五)治疗 671

三、呼吸性酸中毒 678

(一)病因与分类 678

(二)发病机理 681

(三)临床表现 69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695

(五)治疗 696

四、呼吸性碱中毒 701

(一)病因 701

(二)发病机理 703

(三)临床表现 70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708

(五)治疗 708

第三节 混合性(复合型)酸碱中毒 710

一、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710

(一)病因病机 710

(二)临床表现 712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13

(四)治疗 713

二、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713

(一)病因病机 714

(二)临床表现 715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16

三、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18

(四)治疗 718

(一)病因病机 719

(二)临床表现 719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19

(四)治疗 720

四、代谢性碱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720

(一)病因病机 720

(二)临床表现 72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722

(四)治疗 722

五、代谢性酸中毒登工代谢性咸中毒 722

六、“三重型”酸碱中毒 724

(一)代酸+代碱+呼酸 724

一、变动规律 725

(二)代酸+代碱+呼碱 725

第四节 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内环境稳定的关系 725

二、体液酸碱内环境变动对水、电解质代谢的影响 726

三、水、电解质代谢失调对体液酸碱内环境的影响 728

附:血PH与尿PH的关系 730

第五节 血气分析与临床 731

一、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731

(一)气体的交换 732

(二)气体的运输 736

二、测定与计算 746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747

(二)血标本的制备 749

(三)测定方法 751

(四)计算 751

(一)与O2有关的一些指标 755

三、指标的含义与正常值 755

(二)与CO2有关的一些指标 756

四、血气分析指标变动的临床意义 762

(一)单项指标变动的临床意义 762

(二)多项指标变动的临床意义 770

第四章 输液实施的某些具体问题 779

第一节 调查研究与确定诊断 779

一、搜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 779

(一)病史 779

(二)体检 781

(三)实验室检查 786

二、确定诊断 790

一、治疗目的 791

第二节 脱水患者输液实施 791

二、制定输液计划 792

三、输液程序与方法 793

(一)纠正脱水 793

(二)纠正酸中毒 814

(三)补充电解质 815

(四)热量的补充 815

四、疗效判断 816

五、输液时注意事项 821

附:输液举例 822

第五章 小儿、老年人某些生理病理特点与输液 828

第一节 小儿某些生理病理特点与输液 829

一、与体液内环境有关的生理特点 830

(一)体液容量、分布与组成 834

二、体液内环境的生理病理特点 834

(二)体液的酸碱内环境 840

(三)热能、水和电解质代谢 840

(四)调节机能 854

三、临床表现方面的特点 858

四、输液实施中的一些特殊问题 859

(一)制定计划及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859

(二)具体实施方面的一些特点 860

第二节 老年人某些生理病理特点与补液 868

一、生理病理特点 869

(一)心血管系统 869

(二)呼吸系统 869

(五)细胞外液量和电解质组成 870

(三)肾功能 870

(四)口渴中枢 870

(六)细胞内外液呈低渗 871

(七)血液胶体渗透压低 871

(八)植物神经系统 871

(九)易罹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症(Batter氏综合症) 871

(十)用药安全幅度窄 872

二、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872

第六章 常用液体及其用途 874

第一节 主要供应细胞外液电解质的溶液 874

一、NaCl液 874

(一)高渗NaCl液 874

(二)等渗NaCl液 874

(一)林格氏液 875

(三)低渗NaCl液 875

二、改良的细胞外液电解质液 875

(二)乳酸钠林格氏液(平衡液) 876

三、碱性液 880

(一)等渗乳酸钠液 880

(二)三张乳酸钠液(1/2克分子乳酸钠液) 880

(三)三张碳酸氢钠液(1/2克分子碳酸氢钠液或4—5%碳酸氢钠液) 881

四、葡萄糖液稀释的低渗电解质液 881

(一)3:2:1液 881

(二)4:3:2液 882

(三)6:2:1液 882

(二)改良达罗氏液(MD液) 884

(一)达罗氏液 884

一、等渗多种电解质液 884

第二节 供应细胞内、外液所需的电解质液 884

二、低渗多种电解质液 885

三、补充胃肠继续丢失液体 888

(一)补充因呕吐丢失的液体 888

(二)等渗Na+、K+、Cl-液 888

(三)补充胃液丢失的液体 889

(四)补充肠液丢失的液体 889

(五)补充回肠造口丢失液 890

四、维持液 891

第三节 供应热量和水分的液体 892

一、糖液 892

(一)葡萄糖液 892

(三)转化糖液 894

(二)果糖液 894

二、含脂液 895

三、含醇液 895

第四节 供应氨基酸液 895

第五节 扩张血容量的胶体液 896

一、血及其衍生物 896

(一)全血或血浆 896

(二)沉淀红血细胞 896

(三)浓缩白蛋白液 896

二、扩张血浆容量合成剂 896

(一)右旋醣酐 896

(二)其它血浆代用品 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