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自序 1
一、方志渊源述略 5
(一)历代“周官”认识与记述地域的方法 6
(二)先秦《山经》、《禹贡》是方志的胚胎 7
(三)两汉时期“终其本末”和“方以类聚”的编撰方法 9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地、人分编为记的体例 11
(五)隋唐时期的“区域”概念和编纂原则 13
(六)宋元时期的方志功能观念和会通古今的编纂思想 16
(七)明朝颁发全国性修志凡例促进方志事业的发展 20
(八)清代方志界史地两性之争和方志学派的形成 21
(九)民国时期现代科学对方志理论与编纂实践的影响 26
二、方志学的指导思想 35
(一)自然与社会相互作用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内容 36
(二)生产力的发展是区域社会发展的动力与主线 38
(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成员全面发展的关系 41
(四)发展的社会主义途径与区域管理机构的职责 43
(一)方志学是研究如何认识与表述区域发展的学问 47
三、方志学的研究对象 47
(二)研究区域发展和表述区域发展的关系 49
(三)方志研究的主要课题 50
四、方志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 53
(一)方志学不等同于信息科学 53
(二)方志学应该借鉴信息科学 54
五、方志认识论及其主要方法 58
(一)认识区域发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58
(二)编纂方志的目的性决定方志认识活动的基本走向 61
(三)方志领域的基本矛盾 64
(四)方志认识活动的主要方法 66
六、方志编纂是认识与表述区域发展的有序化过程 75
(一)方志编撰是因内符外的认识活动 75
(二)认识有序是表述有序的基础 76
(三)方志编纂者的才学识是实现有序化的决定性条件 77
(四)编纂有序化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79
七、方志功能与结构 84
(一)方志功能、结构与社会随机因素的关系 84
(二)方志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发展服务 86
(三)方志结构的演进轨迹 92
八、当代方志结构的基本走向 96
(一)体例的主要类型 96
(二)结构的主要特点 98
九、志编纂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105
(一)总体要求 105
(二)基本原则 106
十、方志篇 目的拟订 116
(一)志书篇 目的演变 116
(二)拟订篇 目的方法 117
(三)篇 目框架的特点 119
十一、方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121
(一)资料的搜集 121
(二)资料的检核与整理 126
十二、区域发展数据系统 133
(一)区域数据系统的基本内容 133
(二)评价区域发展与改革的指标和方法 145
十三、史志书法传统的继承与革新 150
(一)书法的含义 150
(二)书法的两重性 151
(三)书法的革新 155
十四、志稿的分撰与总纂 159
(一)分撰者的职责与修养 160
(二)总纂者的职责与修养 161
(三)正确处理总纂与分纂的关系 162
十五、志稿的审定与志书的出版 164
(一)初稿评审 164
(二)修改稿评审 165
(三)送审稿的审定与加工 165
(四)志稿的编辑出版 168
十六、方志评论的理论与方法 170
(一)方志评论的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 170
(二)志书的价值取向与评论的角度选择 173
(三)方志评论文章 的写作 175
十七、方志事业的组织管理 178
(一)方志机构的设置 179
(二)建立科学的工作程序 180
(三)方志人才的选用 180
(四)为修志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