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院感染学概述 1
一、定义 1
二、对象 2
三、分类 2
四、诊断原则 3
第二章 医院感染管理 8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8
二、医院感染管理的职责和制度 9
三、建立医院消毒工作管理系统 11
四、加强医院感染的质量管理 11
五、抗感染药物的科学管理 13
六、重视医院感染专业的教育培训工作 14
七、符合卫生学的医院环境和建筑 15
第一节 医院感染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23
第三章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23
一、外源性医院感染链 24
二、内源性医院感染链 26
第二节 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 28
一、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 28
二、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变迁 28
三、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的变化 30
第三节 医院感染疾病的特点 31
一、医院感染的分布 31
二、医院感染的发病特点 32
第四章 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 33
第一节 医院感染监测 33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类型 33
二、医院感染监测的内容 34
一、呼吸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 36
第二节 医院感染控制 36
二、手术部位的医院感染控制 37
三、泌尿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 39
四、血管内治疗医院感染的控制 39
五、消化系统的医院感染控制 41
第五章 医院消毒学概论 43
第一节 医院消毒的名词定义 43
一、消毒 43
二、灭菌 43
三、抗菌 43
五、抑菌 43
十一、中效消毒(剂)方法 44
十、高效消毒(剂)方法 44
九、速度常数和杀菌速度值 44
八、消毒灭菌指标值 44
七、预防性消毒 44
六、医院疫源地及其消毒 44
十二、低效消毒(剂)方法 45
第二节 医院常用消毒方法 45
一、物理消毒法 45
二、化学消毒法 45
第三节 消毒方法的应用 46
一、卫生防疫消毒 46
二、医院消毒 46
第四节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46
一、处理剂量 46
第五节 消毒的合格标准和判定指标 47
一、灭菌合格标准 47
六、化学拮抗物 47
二、消毒合格指标 47
三、消毒的指标值计算 47
二、作用温度 47
五、相对温度 47
四、pH值 47
三、微生物污染程度 47
第六章 热力消毒与灭菌 49
第一节 干热消毒与灭菌 49
一、干热灭菌设备 50
二、干热灭菌应用条件 50
三、干热灭菌应注意的问题 50
第二节 湿热消毒法 50
一、煮沸法 50
三、压力蒸气灭菌法 51
二、流通蒸气法 51
四、防腐 53
第三节 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监测 54
一、工艺监测 55
二、化学监测 55
三、生物监测 55
第七章 紫外线消毒方法 58
一、消毒作用 58
二、消毒机制 59
三、消毒装置 59
四、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60
五、应用范围 60
六、消毒效果的监测 61
一、消毒设备 64
第八章 微波消毒与灭菌 64
二、消毒作用 65
三、消毒机制 67
四、消毒器使用方法 68
五、应用范围 69
六、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69
第九章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技术 72
一、基本概念 72
二、物理性质 72
三、等离子体的产生 73
四、杀菌作用 74
五、杀菌机构 76
六、应用范围 76
七、安全使用及注意事项 77
第十章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79
第一节 概述 79
一、化学消毒剂 79
二、化学消毒的主要特点 79
三、化学消毒剂分类 79
四、注意事项 79
第二节 过氧乙酸 81
一、理化性质及制剂 82
二、过氧乙酸杀菌作用 83
三、杀菌机制 84
四、应用及使用方法 84
五、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 85
六、含量测定 85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86
第三节 过氧化氢 86
四、在消毒中的应用 87
五、影响因素 87
三、杀菌机制 87
一、理化性质 87
六、毒性及损坏性 88
七、含量测定 88
第四节 过氧戊二酸 88
一、理化性质 88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89
三、影响因素 89
四、在消毒方面的应用 89
五、含量测定 90
第五节 臭氧 90
一、理化性质 90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91
二、生产方法 91
四、杀菌机制 92
五、在消毒方面的应用 92
六、影响因素 93
七、毒性及对物品的损坏 94
第十一章 含氯消毒剂 95
第一节 概述 96
一、杀菌机制 96
二、影响杀菌的因素 96
三、有效氯含量测定 97
第二节 二氯异氰尿酸钠 98
一、理化性质 98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98
第三节 次氯酸钠 99
一、理化性质 99
三、应用范围 99
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00
三、应用范围 101
四、含量测定 101
第四节 氯化磷酸三钠 102
一、理化性质 102
二、杀菌作用 102
三、应用范围 102
四、有效氯含量测定 103
第五节 二氧化氯 103
一、理化性质 103
二、杀灭微生物作用 103
三、杀菌机制 104
四、应用范围 104
第六节 含氯清洗消毒剂 105
五、注意事项 105
一、清洗消毒剂的种类 106
二、含氯清洗消毒剂 106
三、含氯清洗消毒剂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107
四、应用范围 108
五、有效氯含量测定 109
第十二章 含碘消毒剂 110
第一节 碘及碘制剂 110
一、理化性质 110
二、常用剂型 110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11
四、杀菌机制 111
五、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 111
六、应用范围 111
一、理化性质 112
第二节 碘伏 112
七、毒性 112
八、含量测定 112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13
三、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 114
四、杀菌机制 115
五、应用范围 115
六、注意事项 116
七、含量测定 116
第十三章 醛类消毒剂 118
第一节 甲醛 118
一、理化性质 11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19
三、影响因素 119
四、杀灭微生物的机制 120
五、应用范围 120
一、理化性质及剂型 121
第二节 戊二醛 121
六、注意事项 121
八、含量测定 121
七、毒性问题 121
二、戊二醛的杀菌效果 122
三、杀菌机制 123
四、影响戊二醛杀菌的因素 123
五、应用范围 124
六、注意事项 126
七、毒性 126
八、含量测定和监测 126
第十四章 环氧乙烷 128
一、理化性质 12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28
四、应用范围 129
三、杀菌机制 129
六、注意事项 131
五、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131
七、灭菌效果监测 132
第十五章 醇类消毒剂 133
一、乙醇 133
二、异丙醇 134
第十六章 酚类消毒剂 136
一、石炭酿 136
二、煤酚皂溶液 137
第十七章 氯己定 138
一、理化性质 138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38
四、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 139
五、应用范围 139
三、杀菌作用机制 139
六、注意事项 140
第十八章 季铵类消毒剂 141
第一节 苯扎溴铵 141
一、理化性质 141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 142
三、影响因素 142
四、应用范围 142
五、注意事项 142
第二节 其他季铵盐类消毒剂 143
一、度米芬 143
二、清毒净 143
三、双长链季铵盐 144
三、应用范围 146
一、理化性质 146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46
第一节 高锰酸钾 146
第十九章 其他化学消毒剂 146
四、注意事项 147
第二节 酸碱消毒剂 147
一、乳酸 147
二、其他无机酸和有机酸 147
三、强碱 148
第三节 强氧化高电位酸性水 148
一、理化性质 148
二、生产 148
三、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149
四、杀菌机制 150
五、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 150
六、应用范围 151
第四节 邻苯二醛 152
第五节 氯羟二苯醚(三氯散) 153
一、理化性质 153
二、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 153
三、应用范围 154
四、杀菌机制和影响因素 155
五、监测 155
第六节 杀菌因子协同作用 156
一、协同杀菌作用形式的特点 156
二、协同配伍原则 156
三、协同增效作用的判定 156
四、协同作用的研究和应用 157
五、杀菌因子协同作用机制 158
一、消毒灭菌存在的问题 161
第一节 概述 161
第二十章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 161
二、医疗器械分类 162
第二节 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163
一、我国医疗器械灭菌现状 164
二、常规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方法 164
三、工业化灭菌方法 169
四、特殊器械的消毒与灭菌 169
第三节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 173
一、微生物学基础 173
二、污染及传播感染的作用 174
三、消毒现状与特点 175
四、消毒与灭菌方法 175
第四节 内镜消毒与灭菌 178
一、内镜分类 178
三、内镜消毒方法 179
二、内镜污染与医院内感染 179
第二十一章 医院环境消毒 185
第一节 室内空气消毒与空气洁净技术 185
一、空气污染与医院内感染 185
二、消毒方法 187
三、消毒效果监测 193
第二节 医院内环境表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93
一、医院内环境微生物监测及卫生学标准 193
二、医院内环境表面和物体表面消毒 195
第三节 供应室消毒管理 199
一、供应室消毒的环境管理 199
二、供应室空气洁治 199
三、消毒灭菌管理 200
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200
一、医疗废弃物消毒 201
第四节 医院污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与消毒 201
二、医院污水处理 202
第五节 实验室感染及其消毒防护 204
一、实验室感染及其现状 204
二、微生物类型 206
三、发生原因 206
四、安全防护和消毒灭菌 207
第六节 医院疫源地消毒方法 210
一、定义和适用范围 211
二、消毒原则 211
三、消毒实施技术 212
四、几种传播因子的污染消毒举例 213
第一节 皮肤携带微生物的特点与医院内感染的关系 215
一、皮肤粘膜结构特点与微生物污染 215
第十二章 皮肤粘膜和伤口的消毒 215
二、皮肤带菌与医院感染 216
第二节 皮肤消毒方法及皮肤消毒剂 217
一、常用皮肤消毒剂 218
二、消毒方法 218
三、注意事项 224
第十三章 新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消毒 226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 226
一、病原学 226
二、医源性感染与消毒 227
第二节 军团杆菌感染与消毒 228
一、病原学 228
二、致病性 229
三、流行病学 229
四、预防和消毒 229
一、病原学 230
第三节 肠出血性大肠埃杀菌O157:H7感染与消毒 230
二、流行病学 231
三、预防和消毒 231
第四节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 232
一、病原学 232
二、流行病学 233
三、预防和消毒 234
第五节 结核分枝杆菌医源性感染其消毒方法 235
一、医院内感染及其流行特点 236
二、杀灭研究与消毒方法 237
第六节 隐形孢子虫医源性感染与消毒 244
一、病原学 244
二、流行病学 245
三、预防和消毒 245
第七节 肝炎病毒的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 245
一、肠道传播肝炎的感染及其消毒 246
二、肠道外传播肝炎的感染与消毒 249
第八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与消毒 257
一、病原学 257
二、流行病学 258
三、预防和控制 260
第九节 朊毒体医院内感染与消毒 265
一、病原学 265
二、流行病学 266
三、Prion消毒 266
第十节 细菌毒素和热源的灭活 267
一、细菌毒素的分类 267
二、致病作用 267
三、致病特点 268
四、细菌毒素的灭活 269
二、安全输血的建议 273
一、输血危险因素 273
第二十四章 血液传播性疾病医院内感染及其消毒 273
第一节 概述 273
三、安全输血的条件 274
第二节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医院内感染 274
一、微生物类型 274
二、流行病学 275
第三节 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消毒 278
一、预防 278
二、消毒 281
第二十五章 物理消毒因子剂量和效果监测 285
第一节 热力灭菌效果的监测 285
一、压力蒸气灭菌效果的监测 285
二、干热灭菌效果的监测 288
三、微波消毒效果的监测 289
二、紫外线辐射强度的监测 290
一、工艺监测 290
第二节 紫外线辐射强度和杀菌效果的监测 290
三、生物测定 291
第二十六章 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监测 293
第一节 概述 293
一、监测的必要性 293
二、消毒剂浓度表示及计算 293
三、监测的基本要求 295
第二节 常用试剂的配制和标定 295
一、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295
二、高锰酸钾标准溶液 296
三、碘标准溶液 296
四、高氯酸标准溶液 296
五、盐酸羟铵标准溶液 297
六、四苯硼钠标准液 297
九、硫酸标准液 298
七、硝酸银标液 298
八、硫氰酸铵标准液 298
十、氢氧化钠标准液 299
十一、注意事项 299
十二、几种试剂的配制 300
第三节 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测定 300
一、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300
二、卤素类消毒剂 301
三、醛类消毒剂 303
四、其他常用化学消毒剂 303
五、注意事项 304
第四节 化学消毒剂浓度试纸(卡)测定法 304
一、G-1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305
二、戊二醛浓度测试卡 306
一、浸泡消毒和灭菌效果监测 307
第二十七章 化学消毒剂生物效果监测 307
第一节 消毒效果监测方法 307
二、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监测 308
三、皮肤粘膜消毒效果监测 308
四、医院特殊物品消毒效果监测 309
五、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灭活效果 310
六、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311
第二节 常用消毒试验技术 312
一、菌悬液的制备和染菌载体制作 312
二、细菌芽胞的培养制备 313
三、活菌计数技术 314
四、残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315
五、常用消毒效果鉴定技术 318
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9372)芽胞 320
第三节 常用消毒试验指标菌生物学特性 320
一、消毒试验指标菌条件 320
三、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 SSKI31) 321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 322
五、大肠埃菌(8099) 323
六、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 323
第二十八章 消毒学相关检验方法 325
第一节 热源检查法 325
一、细菌内毒素 325
二、消除细菌内毒素的方法 327
三、鲎试剂检查法(凝胶法) 327
四、家免热原检查法 329
第二节 无菌检查试验方法 330
一、基本要求 330
三、结果判定 332
二、无菌检查方法 332
四、注意事项 333
第三节 抑菌试验 333
一、抑菌环试验 333
二、振荡烧瓶试验 334
三、奎因试验 335
第二十九章 医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336
第一节 革兰阳性球菌的鉴定 336
一、葡萄球菌属 336
二、链球菌属 338
三、肠球菌属 340
第二节 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 340
一、大肠埃希菌 340
二、肠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342
四、流感嗜血杆菌 344
三、沙门菌属 344
一、铜绿假单胞菌 347
第三节 非发酵菌科鉴定 347
二、不动杆菌属 348
第四节 分枝杆菌的鉴定 348
一、结核分枝杆菌 348
二、其他分枝杆菌 350
第五节 厌氧菌鉴定 351
一、细菌学检查 351
二、检验程序 352
三、检验方法 352
四、染色检查 353
七、鉴定 353
六、生化反应 353
五、真菌培养 353
三、直接检查 353
二、标本采集 353
一、真菌检测程序 353
第六节 真菌的鉴定 353
第七节 病毒检验 355
一、肝炎病毒 355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356
附录一 消毒检测常用试剂和培养基处方及制备 358
附录二 消毒学及医院感染学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361
附录三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374
附录四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84
附录五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 388
附录六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405
附录七 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