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
一、阴阳学说 1
二、五行学说 4
第二章 藏象 7
一、脏腑 7
二、气、血、津液 17
第三章 病因、病机 21
一、病因 21
二、发病 26
三、病机 27
第四章 诊法 30
一、望诊 30
二、闻诊 35
三、问诊 37
四、切诊 44
第五章 辨证 51
一、八纲辨证 51
二、气血津液辨证 56
三、脏腑辨证 64
四、卫气营血辨证 83
第六章 治疗原则 85
一、治病求本的原则 86
二、扶正祛邪的原则 87
三、调整阴阳的原则 88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89
中药 90
第一章 中药的性能 90
一、中药的性味 90
二、中药的升降浮沉 91
第二章 中药的炮制 92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92
三、中药的归经 92
四、中药的毒性 92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 93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94
一、中药配伍 94
二、用药禁忌 95
三、中药剂量 96
四、中药煎服法 97
一、辛温解表药 98
第四章 解表药 98
二、辛凉解表药 100
第五章 清热药 102
一、清热泻火药 102
二、清热燥湿药 104
三、清热解毒药 105
四、清热凉血药 107
五、清退虚热药 108
一、攻下药 109
第六章 泻下药 109
二、润下药 110
三、峻下药 111
第七章 祛风湿药 112
第八章 芳香化湿药 114
第九章 利水渗湿药 116
第十章 温里药 118
第十一章 行气药 120
第十二章 消食药 122
第十三章 驱虫药 123
第十四章 止血药 124
第十五章 活血祛瘀药 126
第十六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29
一、温化寒痰药 129
二、清热化痰药 130
三、止咳平喘药 132
第十七章 安神药 133
第十八章 平肝熄风药 135
第十九章 开窍药 136
第二十章 补虚药 137
一、补气药 137
二、补血药 139
三、补阴药 141
四、补阳药 142
第二十一章 收涩药 143
第二十二章 其他药 144
方剂 146
总论 146
各论 149
第一章 解表剂 149
第二章 泻下剂 151
第三章 和解剂 154
第四章 清热剂 156
第五章 温里剂 161
第六章 表里双解剂 163
第七章 补益剂 165
第八章 固涩剂 170
第九章 安神剂 172
第十章 开窍剂 174
第十一章 理气剂 176
第十二章 理血剂 178
第十三章 消导剂 181
第十四章 治风剂 182
第十五章 治燥剂 185
第十六章 祛湿剂 187
第十七章 祛痰剂 190
第十八章 驱虫剂 192
第十九章 涌吐剂 193
第二十章 痈疡剂 194
一、经络的概念 198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98
第一章 经络概述 198
针灸 198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 201
第二章 腧穴概述 202
一、腧穴的概念 202
二、腧穴的分类 203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204
四、特定穴的意义及应用 204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05
第三章 十四经脉腧穴及经外奇穴 206
一、手三阴经脉及腧穴 206
二、手三阳经脉及腧穴 209
三、足三阳经脉及腧穴 212
四、足三阴经脉及腧穴 216
五、任脉、督脉及腧穴 219
六、经外奇穴 221
一、针刺的操作方法 222
第四章 毫针刺法 222
二、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226
三、针刺注意事项 228
第五章 灸法、拔罐法 229
一、灸法 229
二、拔罐法 230
第六章 其他疗法 232
一、三棱针 232
二、耳针 234
三、皮肤针 237
第七章 针灸治疗概述 238
一、针灸的治疗作用 238
二、针灸处方的选穴与配穴 239
三、针灸治疗注意事宜 240
第八章 常见病证治疗 241
一、内科病证 241
二、妇儿科病证 254
三、外科、五官科病证 256
模拟试卷选登(附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