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1
引言 转型与经济学 4
第1章 理解转型 16
1.1 对转型缺乏预见 16
1.2 转型的出人意料之处 17
1.3 转型前的初始状态 20
1.4 转型的目标与约束条件 25
1.5 转型的不同模式 27
1.5.1 改革道路和策略的不同 27
1.5.2 自由化之后宏观运行的不同 30
1.5.3 企业对所有权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的反应的不同 33
1.5.4 小结 34
第1编 政治约束条件与改革策略 37
第2章 不确定条件下的改革政治 39
2.1 政治约束条件的重要性 39
2.2 事前与事后政治约束 40
2.3 渐进主义与中期现状偏好 41
2.4 总和不确定性 44
2.4.1 大爆炸与渐进主义之间的权衡取舍 44
2.4.2 互补性作用与改革动力 50
2.4.3 逆转成本的作用 53
2.5 最优顺序 54
2.5.1 预期结果不同的改革顺序 55
2.5.2 风险不同的改革顺序 56
2.5.3 支持者不同的改期顺序 57
2.5.4 事前可接受性与事后不可逆转性之间可能的权衡取舍 58
2.5.5 外生与内生的“再次当选”或未来支持及相关文献 59
2.5.6 转型经济中的改革顺序 59
2.5.7 改革顺序的其他应用:欧洲一体化 61
2.6 转型的速度与内生投资 62
2.7 中国:M型与U型组织 67
第3章 确定条件下的政治约束 75
3.1 效率与对改革的受损害者的补偿 75
3.2 无转移支付与多数投票 77
3.2.1 分而治之的策略 77
3.2.2 为得到多数支持给改革打包 79
3.3 转移支付与不对称信息 81
3.4 分离与转移支付 83
3.5 有关政治约束与转型速度的其他模型 86
3.6 一些关于政治约束的经验研究文献 88
3.7 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的替代方法 89
第4章 大规模私有化的政治经济学 91
4.1 对可能的私有化逆转的模拟 92
4.1.1 私有化的逆转 93
4.1.2 多重均衡与私有化的临界量 95
4.1.3 无偿奉送型私有化的政治影响 97
4.2 把股份分给全民还是分给内部人 99
4.3 撒切尔低价 103
4.4 经验证据 105
4.5 大规模私有化的经济成本 106
4.6 第1编的结语 107
第2编 资源配置的变化 111
第5编 部门再配置的最优速度 113
5.1 劳动力市场的摩擦 115
5.1.1 阿吉翁--布朗夏尔模型 115
5.2 内生的资本积累 118
5.2.1 转型的最优速度 120
5.2.2 对最优速度的偏离 122
5.3 相关的理论文献 129
5.4 关于部门和劳动力再配置的经验文献 129
5.5 关于最优速度的辩论在多大程度上是适用的? 131
第6章 价格自由化的速度与方法 132
6.1 局部自由化的陷阱 134
6.2 双轨价格自由化 136
6.2.1 有效供给与配给 137
6.2.2 无效供给与配给 139
6.2.3 计划数量大于市场数量 144
6.2.4 双轨制下的效率与帕累托改进 145
6.2.5 双轨制的实施 145
6.2.6 双轨制与腐败 147
6.2.7 转型以外的双轨制 148
6.3 关于价格自由化的阻力的证据 149
6.4 有关双轨自由化的配置效应的证据 149
6.5 结论 150
第7章 自由化与产量下降 151
7.1 中欧和东欧的产量下降 151
7.2 对产量下降的解释 152
7.3 生产链条的破坏与交易的无效率 155
7.4 搜寻摩擦与专用性投资 157
7.4.1 社会主义下的初始状态 158
7.4.2 “完全搜寻”均衡的条件 159
7.4.3 产出的动态变化 160
7.4.4 双轨自由化下的产出动态变化 163
7.5 相关文献 163
7.6 经验分析 164
7.7 结论 165
7.8 附录 166
第8章 政府崩溃与经济运行绩效 168
8.1 引言 168
8.2 政府崩溃或执法 170
8.2.1 黑手党与政府保护 171
8.2.2 犯罪和惩罚……以及赋税 172
8.3 执法与双轨制 174
8.4 加入欧盟的影响 176
8.5 经验文献 180
8.5.1 非正式经济 180
8.5.2 腐败 182
8.5.3 执法不力情况下的私人合同 184
8.6 第2编结语 187
第3编 治理结构的改变 189
第9章 解决社会主义遗留下来的激励机制问题 191
9.1 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192
9.1.1 政府对企业的控制 193
9.1.2 私有化 194
9.1.3 公共物品的私营和公营之间的取舍 196
9.1.4 控制权和信息 198
9.2 棘轮效应 198
9.2.1 社会主义下的棘轮效应 200
9.2.2 棘轮效应和经理人员劳务市场 202
9.3 软预算约束 205
9.3.1 软预算约束的基本模型 207
9.3.2 软预算约束和棘轮效应 209
9.3.3 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缺乏创新 210
9.3.4 软预算约束和短缺 211
9.3.5 软预算约束和企业自主权 212
9.3.6 硬化预算约束和私有化 214
9.3.7 通过非垄断化硬化预算约束 214
9.4 一些经验文献 215
第10章 私有化和结构重组政策的比较 219
10.1 私有化的不同方式 220
10.1.1 私有化的目标 222
10.1.2 私有化政策的约束条件 225
10.1.3 目标和约束条件小结 228
10.1.4 对不同私有化政策的评价 230
10.2 私有化的模型 236
10.2.1 内部人私有化的既得利益 237
10.2.2 改善激励机制与软化预算约束和资产掠夺 238
10.2.3 非现金竞标的私有化和事后道德风险 242
10.3 经验证据 246
第11章 政府机构中的激励机制 251
11.1 联邦制和预算约束的硬化 253
11.1.1 中央集权政府下的软预算约束 254
11.1.2 财政分权的硬化预算约束效应 256
11.1.3 局部分权:财政和货币政策 257
11.1.4 比较静态分析: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 258
11.1.5 经验证据和应用 259
11.2 联邦制和指标竞争 261
11.3 中国的联邦制与俄罗斯 264
11.4 对乡镇企业的理解 265
第12章 软预算约束和金融转型 270
12.1 解决企业的软预算约束问题 275
12.1.1 分散化的银行体制 276
12.1.2 企业间贸易拖欠与资源再配置的结构重组 281
12.1.3 新项目的进入 283
12.1.4 项目审查技术的变化 286
12.2 解决银行的软预算约束问题 288
12.2.1 银行的消极性和对复活的投机 288
12.2.2 银行的寻租行为 293
12.3 公开呆帐和激励机制 296
12.4 经验文献 299
12.5 第3编结语 301
第13章 转型经验综述 305
13.1 我们从转型中学到了什么? 306
13.1.1 华盛顿共识与渐进——制度观点 306
13.1.2 总的评价 311
13.2 经济学从转型中学到了什么? 318
文献索引 321
作者索引 344
译者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