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监测 理论与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刚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800200213
  • 页数:50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第一篇 基础知识第一章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 1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1

四、举例 (21 3

二、决定血药浓度的药动学参数 3

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4

四、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7

五、治疗药物的监测与合理用药 9

第二章实验室的建立 16

一、实验室的建立是客观的需要 16

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 17

三、如何建立一个实验室 18

四、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 19

二、取样 21

三、测定 21

一、申请 21

第三章治疗药物监测的程序 21

四、数据处理 23

五、结果的解释 24

第四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31

一、概述 31

二、基本概念 32

三、单室模型 34

四、二室模型 38

五、房室模型图 40

六、多剂量给药 42

七、生物利用度 43

八、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44

九、统计矩理论 46

十、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 48

第五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52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52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个动态过程 53

三、百分结合率对血浆中药物量的影响 54

四、结合常数对药物分布性质的影响 56

五、白蛋白对蛋白结合的影响 57

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果 58

七、蛋白的竞争性结合 59

八、疾病状态时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59

九、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在TDM中的意义 60

第六章表观分布容积 61

一、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 61

二、药物的分布与分布容积 62

三、表观分布容积的估算 65

第七章药动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 69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 69

二、药动学方面的药物相互作用 70

三、结语 75

第二篇 方法学第八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77

一、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 77

二、测定什么 78

三、测定方法的选择 78

四、测定方法的建立和要求 82

五、质控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84

第九章血药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 86

一、常用术语 86

二、质控方法 87

第十章 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90

一、唾液的性质 90

二、药物转运的方式 90

三、唾液取样的方法 92

四、唾液取样的注意点 93

五、唾液样品的处理 93

附:一些药物在唾液(S)及血浆(P)中浓度比值表 94

附: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测定法 95

第十一章吸光光度法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97

一、原理 97

二、测定方法的建立 98

三、应用及实例 99

四、一些专门技术的应用 103

五、仪器校正 104

第十二章荧光法 105

一、荧光的概述 105

二、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的关系 106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106

四、荧光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的测定原理及仪器 107

五、体液分析中的应用 109

一、概述 113

第十三章气相色谱法 113

二、GC法在治疗药物监测中的特点 114

三、样品的预处理 115

四、色谱条件的选择及实例 121

第十四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126

一、概述 126

二、分析实例 134

第十五章放射免疫分析法 139

一、测定原理 139

二、测定条件和方法 140

三、放射免疫分析的质量控制 143

四、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144

二、原理 147

第十六章均相酶免疫分析法 147

一、前言 147

三、实验条件 149

四、检测方法 150

五、应用范围 154

六、评语 156

第十七章均相荧光免疫分析法 159

一、荧光免疫分析法分类 159

二、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 159

三、其它荧光免疫分析法简介 162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167

一、概述 167

第十八章微生物法 167

二、测定原理 167

四、试验菌种的选择和菌液制备 168

五、琼脂平板制作 169

六、样品的测定 170

七、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170

第三篇 给药方案第十九章给药方案的制订 172

一、列线图法 172

二、参数法 173

三、血药浓度的测定法 175

四、图解法 179

五、迭加法在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179

六、1%水平线法的应用 180

七、Bayesian法 182

一、肌酐清除率的测定 183

二、由血清肌酐计算肌酐清除率的方法 183

第二十章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183

三、小儿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185

第二十一章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187

一、什么是生物半衰期 187

二、t0?5在用药中的意义 187

三、t0?5在制订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190

四、由t0?5确定给药间隔的简易方法 191

五、制订给药方案时的注意点 192

二、由Cls确定给药剂量D 193

一、什么是清除率 193

第二十二章药物清除率与给药方案 193

三、由稳态时?ss来确定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 194

四、吸收给药时,tP及Cmax的估算 195

第二十三章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的原理与应用 199

一、一点法 199

二、重复一点法 200

三、重复一点法公式在静脉滴注中的应用 201

第二十四章一点法预测维持剂量 203

一、数学原理 203

二、ekt1/kt1值的估算 204

三、ekt1/kt1值的选用与误差 205

四、表24-2的使用方法 205

五、应用实例 206

六、小结 206

第二十五章 图解法求算药动学参数及给药方案 208

一、主图 208

二、肾衰算图 211

三、积累因子算图 212

五、算图的改进 223

第二十六章计算器fx-3600P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25

一、利用LR功能,根据剩余法原理,计算药动学参数 225

二、程序化计算功能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28

三、积分运算功能在计算AUC中的应用 237

一、概述 239

第二十七章微型计算机及其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39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41

三、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45

四、微机的选购 246

五、微机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46

第四篇各论第二十八章青霉素类 257

一、概述 257

二、理化性质 258

三、药理作用 259

四、体内过程 260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261

八、药物的相互用作 262

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262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62

九、测定方法 263

十、给药方案 265

附:头孢菌素类 266

第二十九章红霉素 270

一、概述 270

二、理化性质 270

三、药理作用 271

四、体内过程 271

五、生物利用度和动力学质性 272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75

七、药物相互作用 275

八、测定方法 276

九、给药方案 277

第三十章庆大霉素 279

一、概况 279

二、体内过程 281

三、药代动力学性质 283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85

五、药物相互作用 285

六、测定方法 287

七、给药方案 288

第三十一章丁胺卡那霉素 293

一、概述 293

二、体内过程 295

三、药代动力学性质 297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99

五、药物相互作用 299

六、测定方法 300

七、给药方案 301

第三十二章妥布霉素 305

一、概述 305

二、体内过程 306

三、药代动力学性质 308

四、治疗浓度范围 309

五、相互作用 309

六、血药浓度测定 310

七、给药方案 313

第三十三章地高辛 316

一、药理作用及应用 316

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316

三、体内过程 317

四、药代动力学 317

五、药物相互作用 318

六、治疗浓度范围 319

七、测定方法 319

八、给药方案 321

四、体内过程 325

三、药理作用 325

二、理化性质 325

一、概述 325

第三十四章乙胺碘呋酮 325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327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29

七、测定方法 329

八、给药方案 330

第三十五章利多卡因 332

一、概述 332

二、药理作用与用途 332

三、体内过程 332

四、药代动力学性质 333

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335

五、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35

七、给药方法 336

第三十六章美西律 341

一、概述 341

二、理化性质 341

三、药理作用 341

四、体内过程 341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342

云、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43

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343

八、测定方案 343

九、给药方案 344

三、药理作用 346

四、体内过程 346

第三十七章心得安…………(346 )一、概述 346

二、理化性质 346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347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47

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及药物相互作用 348

八、测定方法 348

九、给药方案 349

第三十八章双异丙吡胺 350

一、概述 350

二、理化性质 350

三、药理作用 350

四、体内过程 350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351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52

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352

八、测定方法 352

九、给药方案 353

第三十九章氨茶碱 355

一、理化性质 355

二、药理作用 355

三、体内过程 356

四、药代动力学特性 357

五、血药浓度与效应 358

六、毒性反应 358

七、药物相互作用 358

八、测定方法 359

九、给药方案 360

第四十章三环类药物 364

一、概述 364

二、理化性质 364

三、药理作用 364

四、体内过程 365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366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68

七、药物相互作用 369

八、测定方法 370

九、给药方案 373

一、概况 377

第四十一章锂盐 377

二、体内过程 378

三、药代动力学性质 379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80

五、合并用药及相互作用 380

六、测定方法 381

七、给药方案 382

第四十二章苯妥英钠 385

一、药理作用和应用 385

二、副反应 385

三、体内过程 385

四、药代动力学 386

六、药物相互作用 387

五、有效血药浓度 387

七、测定方法 388

八、给药方案 390

九、临床监测中注意事项 393

附:唾液中苯妥英钠浓度的监测法 394

第四十三章丙戊酸 397

一、药理作用 397

二、体内过程 397

三、药代动力学 398

四、有效血药浓度 400

五、药物相互作用 400

六、测定方法 401

七、给药方法 403

第四十四章卡马西平 405

一、药理作用和应用 405

二、体内过程 405

三、药代动力学 407

四、有效血药浓度 407

五、药物相互作用 408

六、测定方法 408

七、给药方案 409

第四十五章朴痫酮 414

一、药理作用 414

二、体内过程 414

三、药代动力学 415

四、有效血药浓度 418

五、药物相互作用 418

六、测定方法 418

七、给药方案 419

第四十六章氨甲蝶呤 422

一、概述 422

二、理化性质 422

三、药理作用 422

四、体内过程 423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424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425

七、药物相互作用 425

八、测定方法 426

九、给药方案 428

第四十七章血卟啉 434

一、概述 434

二、理化性质及有效成份 434

三、药理作用及光辐射治疗作用机制 434

四、体内过程 435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436

六、血药浓度与疗效及光敏副反应 437

七、测定方法 437

八、给药及治疗方案 437

九、毒副反应和并发症 438

三、药理作用 440

四、体内过程 440

一、概述 440

二、理化性质 440

第四十八章硫酸镁 440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441

六、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443

七、药物相互作用 444

八、测定方法 444

九、给药方案 445

第四十九章阿司匹林 448

一、概述 448

二、理化性质 448

三、药理作用 448

四、体内过程 449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450

六、有效浓度与毒性 451

实验五、苯妥英钠(DPH-Na)血药浓度测定(放免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452

八、测定方法 453

九、给药方案 453

四、体内过程 457

三、药理作用 457

二、理化性质 457

第五十章速尿 457

一、概述 457

五、药代动力学性质 458

六、有效浓度范围 460

七、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461

八、药物的相互作用 461

九、测定方法 461

十、给药方案 462

实验一、阿司匹林血药浓度测定(比色法) 464

一、方法学实验 464

第五篇第五十一章测定方法、生物药剂学及药动学实验 464

实验二、硫酸镁血药浓度测定(比色法) 465

实验三、氨茶碱血药浓度测定(紫外法) 466

实验四、青霉素G钾血药浓度测定(HP-LC法) 467

第五篇 实验部分法) 468

实验六、庆大霉素血药浓度测定(微生物法) 469

实验七、苯妥英钠片溶出速率测定 470

二、生物药剂学实验 470

实验八、阿司匹林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473

三、药代动力学实验 474

实验九、肌注青霉素G钾动力学研究 474

实验十、氨茶碱药动学性质的研究 475

实验十一、硫酸镁药动学性质的研究 476

实验十二、静滴庆大霉素动力学研究 477

四、动物(家兔)试验的方法 478

附录附录A药动学参数 479

A-1:常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80

A-2:各种情况时,茶碱的药动学参数 483

A-4:抗心律不齐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85

A-3:β-阻断剂的药动学参数 485

A-5:镇静剂的药动学参数 486

A-6:治精神病和抗焦虑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87

A-7:氨基糖甙类的药动学参数 487

A-8 :抗感染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88

A-9:肥胖者(>IBW 20~25%)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 489

A-10:甲状腺功能改变后所用药物的动力学参数 490

附录B 491

B-1:指数函数表 491

B-2:(1/2)a函数表 492

附录C剩余法 494

附录D面积的估算 500

附录E利用迭加原理对多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预测 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