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科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施雪华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30601756X
  • 页数:1008 页
图书介绍: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政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主要阐述成为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要素的各种政治主体自身的基本原理和实践问题,并分析了政治主体的各种政治行为的特点以及政治过程的发展规律等。

序言[李景鹏] 1

绪论 政治、政治学和政治科学 1

第一节 政治 2

一、政治的发生、发展与消亡 2

二、政治的涵义 9

第二节 政治学和政治科学 23

一、从传统政治学到现代政治科学 23

二、政治学或政治科学的涵义 28

第三节 西方政治学 33

一、伦理主义政治学 33

二、理性主义政治学 35

三、功利主义政治学 37

四、科学实证主义政治学 39

五、科学主义政治学和现实主义政治学 42

六、行为主义政治学 44

七、后行为主义政治学 4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48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49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2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特点和作用 56

第五节 中国政治学 58

一、古代中国政治学 58

二、近现代中国政治学 60

三、当代中国政治学 63

一、目的和意义 66

第六节 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科学 66

二、结构及其变动 67

三、方法和技术 73

上编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之研究 81

第一章 政治主体、政治利益和政治关系 81

第一节 政治主体 81

一、政治主体的涵义、类型和特性 81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主体 88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主体 91

第二节 政治利益 94

一、利益和政治利益 94

二、政治利益的形成和构成 96

一、政治关系的涵义、类型和特性 99

第三节 政治关系 99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 105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关系 107

第四节 政治体系:政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110

一、政治体系的涵义和特性 111

二、传统社会的政治体系 115

三、现代社会的政治体系 117

四、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的转型 118

第二章 国家与国家主权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一、国家的涵义 124

二、国家机构 126

三、国家结构 129

第二节 国家的产生 131

一、国家产生的动因 131

二、国家产生的过程 133

三、国家产生的形式 138

第三节 国家的本质和历史类型 139

一、国家的阶级本质:国体 139

二、国家的历史类型 143

第四节 国家的主权 148

一、国家主权的涵义和特性 148

二、国家主权的理论 152

三、国家主权与国际社会 158

一、国家消亡的条件 161

第五节 国家的消亡 161

二、国家消亡的过程 163

三、国家消亡后的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 164

第三章 政府与政府权能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一、政府的涵义和特性 167

二、政体及其类型 172

第二节 政府的职能 185

一、政府职能及其结构 185

二、政府职能的转变 189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动力 191

第三节 政府的组织 194

一、政府的组织原则 194

二、政府的组建、改组和解散 201

第四节 政府的权力 209

一、政府权力的合法性 209

二、政府权力的结构 211

第五节 政府的效能 214

一、政府能力的涵义 214

二、政府能力的群结构与政府综合治理能力 216

三、政府效率及其测评 221

第四章 阶级与阶级关系 227

第一节 概述 227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227

二、当代西方学者的阶级观 229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230

第二节 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232

一、阶级的产生 233

二、阶级的发展 234

三、阶级的消亡 235

第三节 阶级结构 237

一、阶级结构的涵义 237

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237

三、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243

第四节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252

一、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联系与区别 252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253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257

一、民族的涵义和特性 261

第一节 概述 261

第五章 民族与民族关系 261

二、民族的类型 265

三、民族的作用 267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与消亡 269

一、民族的产生 269

二、民族的发展 271

三、民族的消亡 272

第三节 民族主义 275

一、民族关系和民族权利 275

二、旧民族主义和新民族主义 277

三、民族主义运动 280

四、民族主义革命 281

第四节 民族政策 282

一、民族关系与利益关系 282

二、民族政策的原则 284

三、民族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和修正 285

四、民族政策的类型和内容 286

五、民族政策的评估 290

第五节 民族关系与政治关系 291

一、民族关系与阶级关系 291

二、民族关系与政党政治 292

三、民族关系与民族国家 294

四、民族关系与国际政治 296

一、政党的涵义和特性 298

第一节 概述 298

第六章 政党、政党制度与政党政治 298

二、政党的类型 302

第二节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305

一、政党的产生 305

二、政党的发展 309

第三节 政党制度 318

一、政党制度与政党法 318

二、政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体系 321

第四节 政党政治 326

一、政党的职能与政党政治 326

二、政党政治与政党体制 328

三、政党与政治文化 330

四、政党与政治发展 332

第七章 利益团体 335

第一节 概述 335

一、利益团体的涵义和特性 335

二、利益团体的类型 338

三、利益团体的作用 340

第二节 利益团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343

一、利益团体产生的经济根源 343

二、利益团体产生的社会原因 345

三、利益团体产生的政治条件 348

第三节 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趋势 350

一、利益团体的活动方式 350

二、利益团体的发展趋势 356

一、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产生和发展 359

第四节 当代中国利益团体分析 359

二、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状况 365

三、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走向 370

第八章 政治家 378

第一节 概述 378

一、政治家的涵义 378

二、政治家的特性 381

三、政治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386

第二节 政治家的类型与行为方式 393

一、政治家的类型 393

二、政治家的行为方式 395

一、政治家成长的一般规律 398

第三节 政治家的成长规律与培养塑造 398

二、社会环境与政治家的成长 402

三、内在素质与政治家的成长 407

第四节 面向21世纪的新政治家 411

一、21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取向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411

二、21世纪的新政治家:挑战与能力 413

第九章 公务员 416

第一节 概述 416

一、政府人事制度创新与公务员的出现 416

二、公务员的类型 422

三、公务员的作用 425

第二节 公务员的管理 427

一、公务员的管理机构 427

二、公务员的管理机制 432

第三节 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440

一、当代西方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440

二、当代中国公务员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443

第十章 臣民与公民 450

第一节 臣民 450

一、臣民的涵义 450

二、臣民的产生 452

三、臣民的特性 458

四、臣民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60

第二节 公民 462

一、公民的涵义 462

二、公民的历史发展 463

三、公民的特性 468

第三节 臣民向公民发展 472

一、臣民向公民发展的过程 472

二、臣民向公民发展的条件 476

第四节 公民文化、公民社会与政治发展 478

一、公民文化与公民社会 478

二、公民发展与政治发展 482

第十一章 国际组织与国际社会 489

第一节 概述 489

一、国际组织的涵义 489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 491

三、国际组织的运行机制 494

第二节 国际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498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和发展 498

二、战后国际组织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501

三、国际组织对国际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503

第三节 主要国际组织的构建与运作 508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联合国 508

二、区域性重要国际组织 514

第四节 国际社会 523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523

二、国际社会的结构与特性 526

三、国际社会对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 529

下篇 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之研究 533

第十二章 政治心理、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 533

第一节 政治心理 533

一、政治心理的涵义和特性 533

二、政治心理的类型 535

三、政治心理的结构 536

四、政治心理的作用 537

第二节 政治行为 539

一、政治行为的涵义和特性 539

二、政治行为的类型 542

三、政治行为的动因 547

四、政治行为的制约因素 549

五、政治行为的基本形式 551

第三节 政治过程 553

一、政治过程的涵义和特性 554

二、利益表达 557

三、利益综合 558

四、政策制定 559

五、政策实施 561

六、政策反馈与修正 564

第十三章 政治心理 566

第一节 概述 566

一、政治心理及其发生原理 566

二、政治心理的功能 568

第二节 个体政治心理 573

一、政治个性 573

二、政治态度 578

三、政治动机 586

第三节 群体政治心理 591

一、民族心理 591

二、阶级心理 595

三、非正式群体心理 597

第四节 传统政治心理与现代政治心理 599

一、传统政治心理的特征和成因 599

二、现代政治心理的特征和成因 605

第十四章 政治斗争 612

第一节 概述 612

一、政治斗争的涵义和特性 612

二、政治斗争的类型 616

三、政治斗争的作用 619

第二节 政治斗争的原因、目标和手段 622

一、政治斗争的原因 622

二、政治斗争的目标 626

三、政治斗争的手段 629

第三节 政治斗争的战略和策略 632

一、政治斗争的战略 632

二、政治斗争的策略 635

三、战略和策略的相互关系及策略的具体运用 637

第四节 政治斗争与政治状态 641

一、政治斗争与政治动乱 641

二、政治斗争与政治稳定 644

第十五章 政治统治 648

第一节 概述 648

一、政治统治的涵义 648

二、政治统治的特性 655

三、政治统治的功能 660

第二节 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663

一、政治统治合法性及其意义 663

二、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 669

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危机 673

第三节 政治统治的方法和艺术 681

一、政治统治的方法 681

二、政治统治的艺术 688

第十六章 政治管理 696

第一节 概述 696

一、政治管理的涵义和特性 696

二、政治管理的类型 703

三、政治管理的作用 707

一、政治管理体制的涵义 709

第二节 政治管理体制 709

二、政治管理体制的类型 710

第三节 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 714

一、政治管理的方法 714

二、政治管理的技术 717

三、政治管理的艺术 719

第四节 政治管理与政治效率 721

一、效率、政治效率与政治管理效率 721

二、政治管理体制与政治效率 723

三、政治管理的方法、技术和艺术与政治效率 724

第一节 概述 726

一、政治领导的涵义 726

第十七章 政治领导 726

二、政治领导的类型 728

三、政治领导的特性 731

第二节 政治领导要素 733

一、政治领导主体 733

二、政治领导客体 737

三、政治领导的方式 739

四、政治领导的权力 742

五、政治领导的环境 744

第三节 政治领导过程 746

一、局势判断 746

二、制定政策 749

三、政治领导功效评估 752

第四节 政治领导体制 755

四、政治领导过程中的政治动员 755

一、政治领导体制及其内容 756

二、政治领导体制的类型及其比较 757

三、政治领导体制与民主 762

第十八章 政治参与 765

第一节 概述 765

一、政治参与的涵义 765

二、政治参与的形式 769

三、政治参与的类型 773

第二节 政治参与的模式 776

一、自由主义模式 776

二、平民主义模式 777

三、技术主义模式 779

四、高度动员模式 780

第三节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 781

一、宏观因素 782

二、微观因素 787

第四节 政治参与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791

一、对政治体系运作过程的影响 791

二、对政治体系合法性的影响 794

第十九章 政治社会化 801

第一节 概述 801

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801

二、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804

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过程 806

一、按政治社会化所处的政治形态划分 810

第二节 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810

二、按政治社会化的结构划分 812

三、按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划分 813

四、按政治社会化的实施方式划分 815

五、按政治社会化媒介的相互关系划分 816

第三节 政治社会化的机制与媒介 816

一、政治社会化的机制 817

二、政治社会化的媒介 819

第四节 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825

一、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25

二、影响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因素 828

一、政治社会化传播政治文化 830

第五节 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830

二、政治社会化影响政治行为 832

三、政治社会化制约政治发展 836

第二十章 政治的科学化与技术化 839

第一节 概述 839

一、科学、技术和政治的科学化与技术化 840

二、政治科学化与技术化的特性 845

三、政治科学化与技术化的功用 847

第二节 科学力量的凸现与新政治哲学的诞生 848

一、理性的扩展与新政治哲学的诞生和发展 849

二、科学革命的政治影响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 855

第三节 技治主义与公共管理中的革命 860

一、技治主义 860

二、技术政治化:历史与理论的考察 863

三、政治技术化:信息时代与公共管理中的革命 866

第四节 政治自信的张扬及其反思 869

一、科学与技术:从体制化向社会化的过渡 870

二、科学技术与政治的联姻 871

三、对科学技术与政治联姻的批判和反思 872

四、科学技术替代政治的神话 874

第二十一章 政治民主化 878

第一节 概述 878

一、民主与政治民主化 878

二、政治民主化的动力 882

三、政治民主化的作用 884

一、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 886

第二节 政治民主化理论的发展 886

二、现代西方政治民主化理论 888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 891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化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893

第三节 政治民主化的实践模式及其条件 896

一、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896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902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模式 908

第四节 中国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910

一、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910

二、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问题与动力 913

三、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若干问题的思考 916

一、政治现代化的涵义 920

第一节 概述 920

第二十二章 政治现代化 920

二、政治现代化的目标 925

三、政治现代化的内容 927

第二节 政治现代化的模式、阶段与动力 936

一、政治现代化的模式 936

二、政治现代化的阶段 943

三、政治现代化的动力 949

第三节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956

一、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956

二、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任务和困难 962

三、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动力与展望 966

一、理论预测 969

第一节 政治的未来 969

结语 政治的未来与政治科学的前景 969

二、对预测的辨析 974

三、可能的未来 976

第二节 政治科学的前景 979

一、政治科学在未来社会中的功能 979

二、通论性学科的前景 982

三、分支性学科的前景 984

第三节 中国政治科学的前景 994

一、社会发展 994

二、学科前景 997

三、重要论题 1002

后记 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