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草药成分化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3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寿金,赵泰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6724421
  • 页数:1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中草药化学成分分类共分十四章。每章从化学结构分类、提取分离、结构测定和生物活性4方面进行叙述,重点收选常用中药化学成分和植物药中的新化合物或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第一章 多糖 1

第一节 概论 1

第二节 多糖的分类 2

一、聚糖类 2

二、杂多糖类 6

三、复合多糖类 14

第三节 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子量测定 19

一、提取分离 19

二、纯化 20

三、多糖纯度的测定 21

四、分子量测定 21

第四节 多糖的结构测定 23

一、多糖的酸水解法 23

二、多糖的碱降解反应 23

三、多糖的甲基化反应 23

四、多糖的过碘酸盐氧化反应 24

五、多糖的Smith降解反应 25

六、糖的红外光谱 25

七、核磁共振光谱 27

八、气相层析、质谱和气-质联用 28

第五节 多糖的生物活性 32

一、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多糖 32

二、多糖对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33

三、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34

四、对肝病有影响的多糖 34

五、对血脂和血糖有影响的多糖 34

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多糖 35

七、诱生干扰素和抗病毒的多糖 35

第二章 蛋白质、肽及氨基酸类 42

第一节 蛋白质类 42

一、蛋白质的化学 43

二、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60

三、蛋白质化学结构式的测定 61

(一)蛋白质的水解 62

(二)蛋白质和肽的末端测定 62

(三)肽段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测定 64

(四)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 66

四、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 70

第二节 肽类 72

一、肽和肽键的结构 72

二、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3

三、天然存在的活性肽 74

(一)蘑菇肽 74

(二)蛙皮多肽 75

四、其他活性多肽 76

第三节 氨基酸类 79

一、氨基酸的性质 81

二、物理化学方法的应用 85

(一)紫外光谱 85

(二)红外光谱 85

(三)质谱 86

三、中草药中提取分离氨基酸的方法 87

(一)纸层析法 88

(二)离子交换层析 88

(三)薄层层析 90

第四节 中草药中蛋白质、肽及氨基酸类成分的生物活性 91

一、抗肿瘤作用 91

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91

三、抗生育活性 91

四、杀虫驱虫活性 92

五、其他作用 92

第三章 鞣质 95

第一节 化学和分类 95

一、水解鞣质 95

(一)没食子酸鞣质 96

(二)鞣花鞣质 103

二、缩合鞣质 113

(一)原花色苷元类缩合鞣质 114

(二)棕儿茶素鞣质 119

(三)金鸡纳因类和金鸡纳酸类 120

(四)双黄烷类鞣质 121

(五)茶黄棓素 123

三、复合鞣质 123

(一)黄烷-鞣花鞣质 123

(二)原花色素-鞣花鞣质 126

(三)黄酮-鞣花鞣质 126

第二节 提取分离 127

一、丙酮-水提取法 127

二、层析法 128

(一)羟丙基葡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 128

(二)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 128

(三)液滴逆流色谱法 128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128

(五)纤维素柱法 128

第三节 结构分析 128

一、化学方法 128

二、光谱分析 131

第四节 生理活性概述 135

一、鞣质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135

二、对脂代谢影响和降压作用 135

三、鞣质抗炎抗过敏作用 135

四、鞣质的抑菌杀虫作用 135

五、鞣质对毒素、重金属中毒的解毒作用 135

六、鞣质对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136

七、鞣质的抗肿瘤作用 136

八、鞣质的抗生殖器疱疹病毒作用 136

九、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作用 137

十、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37

十一、酶抑制作用 137

第五节 小结 137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140

第一节 概述 140

第二节 天然醌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及主要中草药的醌类新成分 140

一、苯醌类化合物 141

二、萘醌类化合物 146

三、菲醌类化合物 156

四、蒽醌类化合物 163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性质与显色反应 175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76

一、提取 176

二、分离 176

三、提取分离实例—茜草中蒽醌类的提取分离 177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78

一、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一般步骤 178

二、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常用方法 178

三、醌类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的进展 178

第五章 香豆素类 188

第一节 概述 188

第二节 香豆素的结构类型 188

一、简单香豆素类 189

二、呋喃香豆素类 210

三、吡喃香豆素类 220

四、其他香豆素类 226

第三节 香豆素的提取和分离 234

一、香豆素的提取 234

二、香豆素的分离 234

第四节 香豆素的波谱学特征 237

第五节 香豆素的生理活性 247

第六章 木脂素 254

第一节 木脂素的结构类型 254

第二节 木脂素 256

一、二苄基丁烷类 256

二、二苄基丁内酯类 258

三、呋喃类 260

四、呋喃骈呋喃类 264

五、芳基萘类 267

六、芳基萘内酯类 270

七、芳基己烷类 274

第三节 新木脂素类 275

一、(8,3 )新木脂素 275

二、(8,3 ,7-O-4 )新木脂素、丙烯苯骈呋喃环类 275

三、(8,1 7-O-2 ),1 -丙烯环己烯酮骈呋喃木脂素类 278

四、(8,1 ,7,3 )新木脂素 279

五、(8-O-4 )新木脂素 281

六、(8-O-4 ,7-O-3 )苯骈二氧六环 281

七、其他类新木脂素 282

第四节 混杂木脂素 283

一、黄酮木脂素 283

二、二氢黄酮醇木脂素 285

三、香豆素木脂素 286

四、?酮木脂素 286

五、其他杂木脂素 287

第五节 联苯类木脂素 288

一、厚朴酚类 288

二、联苯醚类 289

三、五味子素类 289

第六节 多聚体木脂素 293

第七节 降木脂素 297

第八节 木脂素苷 299

第九节 木脂素的提取 302

第十节 木脂素的理化性质 303

一、一般理化性质 303

二、立体化学及不对称碳的合成 304

三、光谱性质 309

第十一节 木脂素的生物活性 312

第七章 黄酮类化合物 323

第一节 概述 323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测定 323

二、黄酮类化合物在中草药和植物界的分布 324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328

第二节 黄酮类新成分 330

一、黄酮类 331

二、黄酮醇类 338

三、二氢黄酮类 344

四、异黄酮类 349

五、查耳酮类 355

六、噢哢类 358

七、?酮类 358

八、色原酮类 361

九、花色素和黄烷类 362

十、双黄酮类似物 366

第三节 含黄酮类新成分的原植物 376

第八章 强心苷 396

第一节 强心苷的波谱特征 397

一、紫外光谱 397

二、红外光谱 398

三、核磁共振谱 398

第二节 心甾烯内酯类强心苷及其结构研究 400

第三节 从植物中分得的蟾甾双烯内酯类强心苷 421

第四节 蟾甾双烯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研究 426

第五节 蟾蜍毒成分及其结构研究 438

一、蟾毒配基的化学 441

二、蟾蜍毒以及蟾毒配基的结构研究 449

第九章 皂苷类 465

第一节 概述 465

第二节 三萜皂苷 466

一、四环三萜类皂苷 467

二、五环三匝类皂苷 486

第三节 甾体皂苷 541

第四节 皂苷的提取和分离 555

一、皂苷的提取 555

二、皂苷的分离 556

三、提取分离实例 557

第五节 皂苷的化学结构测定 560

一、分子式的确定 560

二、皂苷的水解 560

三、构成皂苷的糖的种类和分子数测定 561

四、苷元结构的推定 561

五、单糖相互结合位置和连接顺序 572

六、苷元与糖连接位置的确定 573

七、苷键构型的测定 574

八、结构测定实例 574

第六节 皂苷的生物活性 578

一、溶血作用 578

二、抗菌、抗病毒作用 578

三、抗肿瘤作用 579

四、杀精及抗生育作用 579

五、免疫调节作用 580

六、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580

七、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 581

八、对酶活性的影响 581

九、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582

十、其他作用 582

第十章 甾体化合物 589

第一节 甾醇 589

一、普通甾醇 590

(一)C-4位上含二个甲基的甾醇 590

(二)C-4位上含一个甲基的甾醇 590

(三)C-4位上不含甲基的甾醇 591

二、含氧甾醇 594

第二节 甾苷 597

第三节 特殊甾体化合物 611

第四节 昆虫变态激素 621

第五节 海洋甾体化合物 626

第十一章 挥发油 635

第一节 概述 635

第二节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638

第三节 挥发油的提取与分离 638

一、挥发油的提取法 638

二、挥发油的分离 639

第四节 中草药中的挥发油类成分 641

第十二章 萜类化合物 703

第一节 单匝类 705

一、单萜类化合物 706

二、环烯醚萜类 718

第二节 倍半萜类 732

一、无环倍半萜类 733

二、单环倍半萜类 735

三、双环倍半萜类 742

四、三环倍半萜类 757

五、倍半萜内酯类 759

第三节 二萜及二倍半萜类 769

一、无环二萜 769

二、单环二萜 770

三、双环二萜 770

四、三环二萜 777

五、四环二萜 788

第四节 三萜类及四萜类 796

一、三萜类 796

二、四萜类 796

第十三章 生物碱 805

第一节 生物碱的定义 805

第二节 生物碱的来源 805

一、天然生物碱的分布 805

二、仿天然生物碱的研究 813

三、化学合成与半合成生物碱 813

第三节 生物碱的分类及主要中草药中的新成分 814

一、有机胺类 814

二、异喹啉类生物碱 823

三、苄基苯乙胺类生物碱 849

四、喹啉类生物碱 853

五、吲哚类生物碱 856

六、吡咯烷类生物碱 886

七、吡啶和哌啶类生物碱 904

八、喹喏里西啶类生物碱 915

九、肽类生物碱 927

十、二萜类生物碱 936

十一、甾体类生物碱 948

十二、美登木碱类生物碱 961

第四节 生物碱的碱性 964

一、碱性的由来及碱度的表示方法 964

二、碱度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965

三、结合质子方式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974

第五节 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 976

一、提取 976

二、分离 977

三、提取分离中常用的检识反应——沉淀反应 1003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鉴定 1004

一、概述 1004

二、紫外光谱的应用 1007

三、质谱的应用 1010

四、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1031

五、晶体X-射线衍射法的应用 1049

第十四章 微量元素 1061

第一节 概论 1061

一、微量元素的概念 1061

二、微量元素在中草药研究中的重要性 1062

第二节 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1062

一、铁 1062

二、碘 1063

三、铜 1063

四、锰 1063

五、锌 1063

六、钴 1064

七、钼 1064

八、硒 1064

九、铬 1065

十、锡 1065

十一、钒 1065

十二、氟 1065

十三、硅 1065

十四、镍 1066

十五、锗 1066

第三节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分析测定 1066

第四节 中药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1067

一、单味药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 1067

二、异地同种及不同品种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 1068

三、矿物类和动物类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 1068

四、中药中不同药用部位微量元素的研究 1068

五、栽培与野生、人工合成与天然中药微量元素的研究 1115

六、微量元素在中药鉴定方面的研究 1117

第五节 中药功效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1117

第六节 中药微量元素研究展望 1118

索引 1122

中文索引 1122

英文索引 1195

拉丁名索引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