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 12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 17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17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建立 17
社会主义合作社所有制的建立 20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 24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基本原理 24
社会主义经济的三大基本特征 26
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28
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28
创造同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3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2
一、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32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系 32
满足劳动者的消费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35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37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0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0
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4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43
一、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经济体制 43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43
多种经济体制并存 45
经济体制的分类 47
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 49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49
我国新经济体制的主要特色 51
第二章 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 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多种经济形式 54
一、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决定多种经济形式 54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状况 54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经济形式 56
二、各种经济形式的性质、形式和作用 57
全民所有制经济 57
集体所有制经济 58
个体所有制经济 60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62
三、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63
发挥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63
其他经济形式对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作用 64
第二节 劳动力的部分个人所有和物质利益 65
一、劳动力的部分个人所有 65
劳动力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 65
劳动力部分个人所有的客观必然性 67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就业形式 69
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 69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形式 70
三、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 72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的特点 72
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 7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 76
一、生产资料所有权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76
生产资料所有权同经营权可以分离 76
全民所有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当分离 77
二、社会主义的多种经营方式 79
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 79
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多种经营方式 81
三、联合所有多种经营 82
第三章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84
第一节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属性 84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逾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84
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 84
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87
二、社会主义经济必然是商品经济 89
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 90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93
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本 95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95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99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99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理论 99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100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102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03
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性 104
价值规律和有计划发展规律的关系 10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 108
一、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发展的两种趋势 108
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108
加强微观经济活动 110
计划调节机制 111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调节机制 111
市场调节机制 113
经济法律调节机制 114
三、建立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计划体制 115
第四章 社会主义企业 118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18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 118
二、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 120
社会主义企业的特点 120
社会主义企业的活力 122
三、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23
社会主义企业的分类 123
社会主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124
既要满足社会需要,又要取得利润 126
四、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 126
企业生产经营目的同社会生产目的的关系 128
第二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生产经营 129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效益 129
二、提高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增殖能力 131
社会主义企业资金的性质和特点 131
提高固定资金的使用效果 133
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 136
三、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 137
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实质 137
社会主义的成本和利润 13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企业管理 140
一、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140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140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竞争 142
二、正确处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142
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权 142
社会主义企业之间的联合 145
三、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147
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 147
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49
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152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流通 1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和经济杠杆体系 154
一、社会主义市场 154
社会主义市场和供求 154
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特点 159
经济杠杆 160
二、经济杠杆体系 160
经济杠杆综合利用的原则和意义 1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业和价格体系 162
一、社会主义商业 162
社会主义商业的性质和形式 162
社会主义商业的作用 164
社会主义商业体制 166
二、社会主义价格体系 167
社会主义价格的本质 167
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 1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和金融体系 172
一、社会主义财政 172
社会主义财政的本质 172
社会主义财政的职能和体制 173
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177
二、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 177
社会主义信贷 180
社会主义银行 183
第四节 发展第三产业 185
一、第三产业产生的必然性 185
二、放手发展第三产业 18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分配和消费 19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191
一、国民收入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 191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91
国民收入的增长与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关系 192
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 193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94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96
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利改税 198
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税收 198
全民所有制企业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20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01
一、社会主义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201
积累基金的构成和用途 201
社会主义积累的本质 202
消费基金的构成和用途 203
二、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204
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 204
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205
第三节 按劳分配 208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208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208
按劳分配的性质和作用 210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实现的特点 213
二、按劳分配的实践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213
一部分人勤劳先富的必然性及其意义 216
三、社会主义的工资及其改革 218
按劳分配的形式和社会主义工资 218
我国现行工资制度的主要弊端 219
我国工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220
第四节 社会主义消费 222
一、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 222
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特点 222
社会主义消费的地位和作用 225
二、社会主义消费的内容及其发展趋势 229
社会主义消费的内容 229
社会主义消费发展的趋势 230
社会主义消费的指导原则 2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2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依据 234
一、当代各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 234
世界市场的形成 234
世界经济系统与各国经济关系 236
二、社会主义国家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必由之路 238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238
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239
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40
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确立 240
第二节 对外经济贸易 242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及其作用 242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和原则 243
对外贸易的职能和作用 244
二、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阶段和贸易方式 246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阶段 246
坚持对外开放国策的战略意义 247
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 247
三、我国的外贸体制 248
我国外贸体制必须改革 248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点 249
第三节 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 251
一、技术引进 251
技术引进的内在依据 251
技术引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252
引进技术的原则和形式 254
二、利用外资 256
利用外资是各国普遍采用的发展经济的手段 256
正确利用外资的原则 257
利用外资的方式 259
第四节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260
一、经济特区 260
经济特区的类型及其由来 260
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原则 262
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和作用 264
二、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265
沿海开放城市 265
经济技术开发区 267
结束语 269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的理想 269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72
附录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若干统计资料 277
附录Ⅱ:苏联东欧国家经济发展若干统计资料 295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