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革命的传统 1
第一章 西方帝国主义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软弱性 3
第二章 背叛传统的知识分子 12
民族主义与对传统的背叛 1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1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失败与无产阶级革命 26
1925—1927年的大革命 30
第四章 革命的毛泽东主义阶段与延安传统 41
长征的政治意义与心理意义 43
延安时代与农民革命 49
毛泽东主义的起源 55
延安的马克思主义 61
延安传统 64
第二部 新秩序(1949—1955年) 73
第五章 胜利后的困境 73
第六章 新国家 84
领土统一:未完成的任务 97
镇压与恐怖 100
第七章 城市:国家资本主义的兴衰 111
最初几年的城市经济 122
第八章 土地改革.农村的资产阶级革命 132
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34
第九章 工业化的社会后果与政治后果 148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关于经济落后性与社会主义的观点 150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过渡 155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性质及其经济后果(1953—1957年) 16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政治后果 165
高岗事件 173
肃反运动 176
社会后果 179
第十章 农业集体化(1953—1957年) 182
新的土地革命 188
第三部 革命的复兴(1956—1960年) 213
第十一章 百花齐放:社会主义、官僚主义与自由 213
第十二章 不断革命:大跃进的思想根源 260
马克思主义与不断革命论 263
毛泽东主义与不断革命论 266
第十三章 大跃进的经济 276
人口问题及失业与半失业问题 277
劳动力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280
技术革命 284
第十四章 人民公社与“共产主义过渡”(1958—1960年) 288
农村人民公社的出现 292
第一次退却 308
庐山会议 311
第四部 热月的反动(1960—1965年) 325
第十五章 官僚主义的复辟 325
第十六章 新经济政策(1961 1965年) 346
人民公社的衰退 349
工业整顿 351
教育 359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2一1965年) 362
军队的作用 369
对毛泽东的崇拜 372
革命接班人 376
关于历史和辩证法的论战 378
第五部 文化大革命及其灾难性后果(1966—1976年第十八章 文化革命的概念 387
文化草命的概念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目标 392
社会不平等 399
社会主义理想的衰退 401
阶级与阶级斗争 403
第十九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69年) 413
红卫兵运动 417
上海公社的浮沉 428
夺权、军队和极左现象(1967年3—8月) 440
文化大革命的热月 448
第二十章 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后果 461
农民及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464
工人阶级与工业分工 476
知识分子、学生与文化 481
政治权力与社会各阶级:国家对社会的支配 485
第二十一章 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后果与毛泽东时代的结束(1969—1976年) 491
林彪的垮台 491
批林批孔运动 512
“四人帮”的兴衰 519
第六部 后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 535
第二十二章 毛泽东时代的遗产 535
第二十三章 后毛泽东的中国 551
邓小平权力的上升 555
毛泽东问题 564
经济改革及其社会结果 574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现代化 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