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家乡,不是异乡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及其限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康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094123
  • 页数:4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的理论主题是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及共生论理解、问题的突出:个人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现实机缘、理论前史: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其基本缺失等八章。

绪论 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六种直观 1

导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及其共生论理解 17

一 传统的三种思路及其内在关联 20

二 一个显明的存在论事实 28

三 现实中的价值观问题 33

四 共生论理解的必要性 40

五 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篇章结构 43

第一章 问题的突出:个人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现实机缘 47

一 祖国本土背景:新时期的价值观冲突与选择 49

1.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冲突 50

2.价值观流变的基本脉络 58

3.价值困惑与价值选择 69

二 制度比较背景:个人独立性的增长及其限度 73

1.人的独立性与物的依赖性 74

2.个人主义的极限性质 82

3.社群主义的兴起及其意义 88

三 普遍交往背景:全球化形势下交往与问题的普遍化 96

1.全球化进程和个人与社会之命运的一体化 97

2.全球性问题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 101

3.全球化形势下意识形态纷争所突出的价值观问题 105

四 网络虚拟背景:网络社会及其现实性 112

1.网络社会:虚拟的现实性 112

2.新现实中的另一种互动 115

简短的结语 118

第二章 理论前史: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其基本缺失(上) 120

一 西方古代哲学理论的简要回溯 121

1.上古哲学理论的见解 122

2.中古哲学理论的解释 128

二 西方古典哲学的理论探索 131

1.古典哲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线索 131

2.自然状态的理论预设 135

3.人与环境的循环 137

4.人的天性和理想社会 139

5.个体与类的对置 141

6.社会伦理与个人道德 142

7.综论 144

三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进展 145

1.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 146

2.新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 150

3.文化主义的人本学说 154

第三章 理论前史: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及其基本缺失(下) 158

四 现代社会哲学理论的解释 158

1.现代社会哲学理论发展的一般线索 159

2.整体主义理解 161

3.个体主义理解 162

4.功能主义理解 163

五 “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65

1.“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66

2.“个人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68

六 中国传统哲学理论的解释 170

1.基本理论表现 175

七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缺失 175

2.自然主义困局及其走出 178

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解 184

1.理论前史批判 184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解 186

3.在实践中的发展 190

简短的结语 192

第四章 “现实的个人”:个人之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上) 194

一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提出 196

1.问题的理解视角 196

2.哲学对确定性或确实性的追求 200

二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界定 206

1.哲学依据(上):近代以后哲学关于“个人”的发现 206

2.哲学依据(下):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 213

3.逻辑内涵:个人之存在的真实性在于其社会性 225

三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确证:逻辑的与历史的双重意义 238

1.个人的逻辑意义:从类例到个性 238

第五章 “现实的个人”:个人之存在的真实性问题(下) 238

2.个人的历史意义:从依赖到自由 242

四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特点 244

1.个人的社会性特点之一:肯定性方面与否定性方面的统一 245

2.个人的社会性特点之二:存在方面与本质方面的统一 247

3.个人的社会性特点之三:个体性方面与社会性方面的统一 250

五 个人存在的真实性之“限度” 253

1.合理的抽象:个人之存在的真实性 253

2.抽象的限度:个人的社会性 256

简短的结语 258

第六章 关于个人与社会之关系若干理解的逻辑考察 260

一 实体化的理解和功能化的理解 260

1.实体化理解 261

2.功能化理解 266

二 非辩证理解的理论实质 270

1.实体化之误 270

2.功能化之误 273

三 理论超越的进路选择 275

1.辩证理解的着力方向 276

2.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本方面 278

3.关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共生论理解 282

简短的结语 284

第七章 个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一种共生论的理解(上) 287

一 个人与社会之同源:社会存在论分析 289

1.“前史”与“本事”: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289

2.自然存在论与社会存在论 292

3.关于社会存在的存在论解释 294

4.个人与社会:社会存在总体的两极性质 298

二 个人与社会之共生: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塑 301

1.“共生”的哲学释义 301

2.个人主体的双向生成:社会化和个性化 306

3.人道社会的多重生成:个体化、人道化和社会化 315

第八章 个人与社会的现实关系:一种共生论的理解(下) 321

三 个人与社会之互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主体间性问题 321

1.共生与互动的联结 322

2.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相互作用 323

3.从主体间性看互动 326

4.权利与正义辨正 328

四 附论:原子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形式种种 331

1.整体主义的主要形式 332

2.原子主义的主要形式 335

简短的结语 340

第九章 社会本位论的新视界:新集体主义的可能性及其现实性 343

一 新集体主义概念的厘定 344

1.社会本位论与“新”集体主义 344

2.新集体主义的一般理解 348

3.新集体主义的存在理由及其扩展分析 352

4.全面理解新集体主义的涵义 356

二 新人:新集体主义的前提 363

1.新人的规定性之一:禀有理性之人 365

2.新人的规定性之二:别具个性之人 367

3.新人的规定性之三:遵循人道之人 369

三 新集体主义何以可能 372

1.历史的潜在性:“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展开 372

2.现实的逻辑生成: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375

3.可能性的孕育: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378

四 未雨绸缪:为新集体主义的现实化做准备 381

1.利益社会的生成 382

2.公有制的存在及其发展 384

3.人民主体论 386

简短的结语 389

结语 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91

一 坚持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 391

二 作为积极资源的个人对于社会之依赖 394

三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塑造 396

四 新集体主义的价值选择 398

主要参考书目 401

附录 伦理的七大变局 407

后记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