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管理体制改革》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仝志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800141454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

一、干部政策的涵义 (13 1

第一节 巴黎公社干部制度的启示 1

一、巴黎公社干部制度的基本原则 1

第一章 新型的人事管理体制 1

一、制定、颁布大量人事法规 (43 3

二、巴黎公社干部的本质 4

三、巴黎公社采取的具体措施 6

一、苏联的集中管理干部体制 8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诞生的干部管理体制 8

二、东欧国家的干部管理体制 16

三、新中国的干部管理体制 17

第三节 干部制度的功能及其意义 23

一、干部制度的功能 23

二、干部制度的意义 25

三、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干部制度的影响 27

第四节 创建社会主义干部队伍 30

一、组建以工农干部为主体的干部队伍 30

二、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33

第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的涵义与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3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的涵义及其构成 36

一、社会主义国家对“干部”的理解 36

二、干部政策的基本原则 (1 39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干部与西方国家文官的区别 43

第二节 不断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共同的客观必然趋势 44

一、“政治体制”的涵义 44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49

第三节 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57

一、实现社会主义自治和民主是改革的主要目标 57

三、干部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57

二、社会主义自治的实质 61

第四节 体制改革的核心 63

一、执政党的自我完善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 63

二、南共联盟自我完善的理论与实践 73

第三章 社会主义国家体制改革的进程和阶段 82

第一节 南斯拉夫率先改革——突破旧模式的尝试 82

一、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弊病 82

二、实行工人自治制度 85

三、建立工人自治制度的干部管理体制 95

四、1974年宪法规定的干部制度及其发展 100

第二节 苏、匈、波体制改革——对旧体制更大范围的冲击 102

一、50年代中期苏联的体制改革和反对个人崇拜 102

二、1956年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 107

三、波匈事件与改革进程 110

一、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 111

第三节 “布拉格之春”——体制改革的继续和发展 111

二、1968年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 114

三、改革成功或失败的启示 115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掀起体制改革——意义深远的改革浪潮 116

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高潮迭起 116

二、东欧国家的改革方兴未艾 117

三、苏联扬起“根本改革”风帆 122

四、中国改革世人瞩目 127

第四章 干部政策和干部标准 131

第一节 干部政策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 131

二、干部政策系统 131

三、干部政策的重要意义 132

第二节 干部政策的制定和基本原则 136

一、干部政策的制定 136

三、干部政策的特殊内容 144

四、具体的干部政策 147

第三节 干部标准的涵义和类别 149

一、干部标准的涵义 149

二、干部的一般标准和总的要求 152

三、干部的具体标准和特殊要求 156

四、正确掌握干部标准 159

一、苏联的干部标准 161

第四节 各国的干部标准 161

二、东欧国家的干部标准 164

三、中国的干部标准 168

第五章 干部的选拔与录用 173

第一节 选拔配备干部的原则 173

一、总的原则 173

二、苏联选拔配备干部的原则 178

三、东欧国家选拔配备干部的原则 182

四、中国选拔、配备干部的原则 188

一、任命制——录用干部的基本方式 191

第二节 改革、缩小任命制 191

二、任命制的积极作用与弊端 194

三、改革、缩小任命制 195

第三节 采用或试行招聘制 196

一、招聘制——录用干部的新方式 196

二、南斯拉夫的经理招聘 199

三、不断扩大招聘制 202

第四节 考任制和空缺职位竞选制 206

一、考任制 206

二、空缺职位竞选制 211

第五节 改革、完善选举制 212

一、选举制 212

二、实行差额选举 217

三、选民行使罢免权 222

第六节 废除终身制,实行轮换制 224

一、终身制的弊端 224

二、实行定期轮换制 226

三、限制兼职,扩大轮换 234

四、民主轮换制的积极意义和实施中的阻力 239

第七节 党政职务非职业化 242

一、党政职务职业化的危险 242

二、非职业化的发展 243

三、推行非职业化的措施及其成效 244

第一节 干部培训的意义及其趋势 248

一、干部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248

第六章 干部培训与后备干部机制 248

二、干部培训的发展趋势 250

第二节 运用多种形式培训干部 252

一、苏联的干部培训 252

二、东欧国家的干部培训 257

三、中国的干部培训 261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干部培养 265

一、深有远见的战略决策 265

二、文理并重的指导思想 266

三、专业干部的培养 267

四、政治学校(党校)与经理学校 270

第四节 培训与晋升 273

一、干部定期接受培训与升职晋级 273

二、干部培训的法律保障与优待 275

一、坚持干部交流与合理流动原则 277

第五节 干部的交流与流动 277

二、合理流动与相对稳定 282

第六节 新秀辈出的后备干部机制 285

一、输送优秀干部的重要源泉 285

二、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做法与步骤 288

三、后备干部与人才开发 295

一、坚持干部年轻化原则 297

第一节 干部年轻化 297

第七章 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 297

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干部年轻化 298

三、中国的干部年轻化 304

第二节 干部知识化 305

一、知识、知识分子和干部知识化 306

二、不断提高干部文化知识素养 307

三、当代科技发展对干部的新要求 311

第三节 干部专业化 315

一、专业化的涵义 315

二、专业结构趋向合理 316

三、优化的领导群体结构 321

一、干部考评的社会功能 324

第一节 干部的考评 324

第八章 干部的考评、监督和奖惩 324

二、干部考评的原则 330

三、干部考评的内容 334

四、干部考评的方法 341

第二节 干部的监督 346

一、干部监督的意义 346

二、干部监督的原则 349

三、干部监督的种类、内容和形式 355

四、干部守则 360

第三节 干部的奖惩 361

一、干部奖惩的功能和意义 361

二、干部奖惩的原则 363

三、干部的奖励 366

四、干部的惩罚 367

第一节 国家集中管理的工资模式及其改革 370

一、固定等级工资制 370

第九章 干部的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险 370

二、确定劳动报酬的原则 373

三、决定干部工资的因素 375

第二节 突破传统工资模式的个人收入制 377

一、“个人收入”的涵义及其实质 377

二、个人收入分配条例 378

三、个人收入分配原则 379

四、确定和衡量个人收入的标准与等级 382

五、个人收入中的各种扣除 386

六、干部的个人收入 389

一、东欧国家工资改革新动向 391

第三节 工资改革新浪潮 391

二、苏联开始对工资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404

三、中国加快工资改革步伐 407

第四节 职工福利与社会保险 409

一、社会保障制度 409

二、职工福利 410

三、社会保险 412

第十章 干部的退休制 415

第一节 干部退休的作用和意义 415

一、干部退休的作用 415

二、干部退休的意义 416

第二节 退休制的建立和发展 418

一、退休制——历史的产物 418

二、实施干部退休制的制约因素 420

一、退休的种类 421

第三节 退休的种类 421

二、南斯拉夫的农民退休制 422

第四节 退休年龄与退休金 423

一、退休年龄和条件 423

二、退休金额 425

三、退休金来源 430

四、按时退休的额外补贴 431

第十一章 干部管理法律化和规范化 433

第一节 重视人事立法 433

二、干部管理逐步法律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33

一、法律需求与干部的法律管理 434

第二节 法律调节 机制 434

二、干部体制改革与法律调节 机制 436

第三节 法制改革与人事管理立法 438

一、法制改革新动向 438

二、人事管理立法 441

第十二章 干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 444

第一节 改革干部管理体制的历史经验 444

一、民主原则 444

二、平等原则 445

三、公开原则 445

四、择优原则 446

五、专家原则 446

六、效率原则 446

一、选拔录用干部形式多样化 448

第二节 干部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 448

二、干部培训“终身化” 449

三、干部考试综合化 450

四、干部考评定量化 450

五、工资福利优厚化 451

六、领导班子群体结构最优化 452

七、干部管理系统(学)化 453

八、干部管理理论和方法现代化 454

九、干部管理手段电脑化 455

十、干部管理法律化 456

第三节 创建“当代人事管理系统学”新学科 457

一、创建“当代人事管理系统学”的构想 457

二、“当代人事管理系统学”的框架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