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与协议》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糜正琨,王文鼐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115102481
  • 页数:627 页
图书介绍:

第1章 电信网技术发展和演进策略 1

1.1 电信业务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1

1.1.1 网络业务数据化趋势 1

1.1.2 网络技术分组化趋势 2

1.1.3 网络技术光纤化趋势 6

1.1.4 网络技术无线化趋势 11

1.2 电信网演进策略 12

1.2.1 网络结构演进 12

1.2.2 网络技术演进 15

1.2.3 网络业务演进 25

1.3 软交换技术 26

1.3.1 发展背景 26

1.3.2 网络体系结构 31

1.3.3 接口和协议 36

第2章 DSL技术概述 38

2.1 引言 38

2.2 用户环路的组成结构 40

2.2.1 传统电话网的结构 40

2.2.2 用户环路的结构 42

2.2.3 用户环路规划设计的规则 44

2.3 DSL的信号环境 48

2.3.1 铜线的传输损耗和容量 48

2.3.2 串扰和其它噪声 50

2.3.3 混合线圈和回波 52

2.4 常用的DSL信号处理技术 53

2.4.1 线路编码和调制技术 53

2.4.2 回波抵消 57

2.4.3 信道均衡 57

2.4.4 误码控制 61

第3章 高速数字用户线路(HDSL) 67

3.1 基本原理 67

3.1.1 线路编码技术 67

3.1.2 回波抵消技术 68

3.1.3 高速自适应滤波技术 69

3.1.4 HDSL系统的体系结构 69

3.2 收发信机和线路码 71

3.2.1 收发信机的功能和线路码 71

3.2.2 HDSL的性能目标 75

3.3 技术标准 77

3.3.1 HDSL收发信机技术指标 77

3.3.2 扰码和解扰 78

3.3.3 HDSL的帧结构 80

3.3.4 HDSL的初始化过程 80

3.4 HDSL2 83

3.4.1 HDSL2的参考模型和功能 83

3.4.2 HDSL2的帧结构 85

3.4.3 初始化过程 87

第4章 ADSL 90

4.1 基本原理 90

4.1.1 ADSL的基本体系结构 91

4.1.2 CAP/QAM调制技术 93

4.1.3 DMT调制技术 96

4.1.4 FEC和间插技术 99

4.2 收发信机和线路码 102

4.2.1 DMT ADSL的线路码和收发信机 102

4.2.2 CAP ADSL的线路编码 105

4.3 技术标准 107

4.3.1 DMT ADSL的技术标准 107

4.3.2 CAP/QAM ADSL系统 121

4.4 子速率ADSL 126

4.4.1 子速率ADSL的特点 127

4.4.2 子速率ADSL的规范 131

第5章 甚高速DSL(VDSL) 134

5.1 VDSL的应用环境 134

5.1.1 VDSL的基本体系结构 134

5.1.2 VDSL的串扰 136

5.1.3 射频干扰 137

5.1.4 速率和距离 139

5.1.5 频率分配 140

5.2 VDSL的线路编码技术 141

5.2.1 CAP/QAM方式的VDSL 141

5.2.2 DMT方法的VDSL 145

5.3 VDSL的标准 147

5.3.1 标准化组织和机构及其工作范围 148

5.3.2 VDSL标准提案 150

5.4 CAP/QAM VDSL的规范 153

5.4.1 参考模型 153

5.4.2 PMD子层和TC子层 154

5.4.3 VDSL的OAM 157

第6章 ATM网络协议 163

6.1 ATM网络的基本概念 163

6.1.1 ATM信元 164

6.1.2 ATM网络的基本运行过程 165

6.1.3 虚信道连接和虚通道连接 166

6.2 ATM协议参考模型 167

6.2.1 分层模型 167

6.2.2 多平面模型 172

6.3 ATM层的功能和协议 174

6.3.1 ATM信元格式和编码 174

6.3.2 UNI的ATM层功能 178

6.3.3 ATM层的交换 179

6.3.4 ATM层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181

6.4 AAL层的功能和协议 182

6.4.1 AAL的功能 182

6.4.2 AAL服务类别和类型 184

6.4.3 AAL类型 185

6.5 ATM业务流量管理 194

6.5.1 基于连接的业务流量管理 195

6.5.2 基于逐个信元的管理 196

6.5.3 业务流量协定 198

第7章 ATM交换和信令 202

7.1 ATM交换原理 202

7.1.1 交换需求 203

7.1.2 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 203

7.1.3 数字交叉连接 204

7.1.4 交换织构 205

7.1.5 基本交换模块 207

7.2 ATM交换技术和织构 210

7.2.1 时分交换织构 210

7.2.2 纵横式交换 211

7.2.3 Banyan和Delta交换网络 213

7.3 UNI信令 217

7.3.1 用户网络接口的信令体系结构 217

7.3.2 Q.2931信令协议 219

7.3.3 信令适配 228

7.4 NNI信令 232

7.4.1 公共信道信令和B-ISUP 233

7.4.2 B-ISUP的消息和参数 235

7.4.3 UNI和NNI的信令互操作 238

第8章 ATM话音(VOA)传送技术 243

8.1 VOA基本原理 243

8.1.1 分组话音技术 243

8.1.2 VTOA技术方案 247

8.2 话音编码技术 248

8.2.1 脉码调制(PCM) 249

8.2.2 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 251

8.2.3 低速率话音编码技术 252

8.3 适配技术 255

8.3.1 电路仿真(CES)的适配技术及规范 256

8.3.2 结构化CES的适配技术及规范 258

8.3.3 动态带宽电路仿真的适配技术及规范 261

8.3.4 经由AAL2的适配 264

8.4 信令互通技术 271

8.4.1 AAL1中继的信令互通 271

8.4.2 AAL2中继的信令互通 277

第9章 SDH与ATM的接口技术 286

9.1 SDH的基本原理 286

9.1.1 速率与帧结构 287

9.1.2 开销及其功能 290

9.1.3 同步复用和映射 293

9.2 SDH与ATM的接口规范 296

9.2.1 ATM信元的映射方法和需求 296

9.2.2 ATM信元映射进入VC-3/VC-4的规范 297

9.2.3 ATM信元映射进入VC-12的规范 297

9.2.4 ATM信元映射进入VC-4-Xc的规范 298

第10章 IP接入技术 300

10.1 IP接入一般原理 300

10.1.1 IP接入的功能要求 300

10.1.2 IP接入网参考模型 302

10.1.3 IP接入方式 304

10.2 PPP协议 309

10.2.1 PPP协议功能 309

10.2.2 PPP帧封装结构 311

10.2.3 LCP 318

10.3 AAA协议 323

10.3.1 AAA网络结构 323

10.3.2 认证协议 324

10.3.3 RADIUS协议 326

10.3.4 Diameter协议 328

10.4 L2TP隧道协议 330

10.4.1 网络环境和协议结构 330

10.4.2 消息格式和类型 332

10.4.3 协议操作过程 336

10.5 ADSL宽带IP接入 339

10.5.1 IP over ADSL 340

10.5.2 ATM over ADSL 340

10.6 IPSec安全协议 342

10.6.1 IPSec体系结构 342

10.6.2 认证头(AH) 349

10.6.3 封装安全载荷(ESP) 350

10.6.4 密钥和安全协定管理 351

10.7 IP数据流旁路技术 353

10.7.1 问题的提出 353

10.7.2 IP数据流识别 356

10.7.3 IP数据流旁路网络结构 358

第11章 IP电话技术和协议 362

11.1 IP电话关键技术和结构模型 362

11.1.1 IP电话关键技术 362

11.1.2 IP电话结构模型 368

11.2 RTP和RTCP协议 371

11.2.1 协议设计思想 371

11.2.2 RTP协议 372

11.2.3 RTCP协议 377

11.3 H.323系统技术和协议 383

11.3.1 系统概述 383

11.3.2 RAS协议 387

11.3.3 呼叫信令协议 391

11.3.4 媒体控制协议(H.245) 402

11.4 SIP系统技术和协议 408

11.4.1 SIP系统概述 408

11.4.2 SDP协议 411

11.4.3 SIP协议 416

第12章 媒体网关控制协议(H.248) 426

12.1 分离网关技术 426

12.1.1 分离网关基本思想 426

12.1.2 分离网关网络结构 428

12.1.3 网关控制协议 430

12.2 网关对象及其描述 431

12.2.1 连接模型 431

12.2.2 关联域 433

12.2.3 终端 433

12.3 终端特性描述语 435

12.3.1 概述 435

12.3.2 媒体描述 438

12.3.3 事件描述语 440

12.3.4 数字映像 441

12.3.5 信号描述 444

12.4 网关控制命令 445

12.4.1 H.248命令集 445

12.4.2 事务通信方式 450

12.4.3 消息结构和传送 452

12.5 呼叫控制流程示例 456

12.5.1 初始化过程 457

12.5.2 呼叫建立过程 460

12.5.3 呼叫释放过程 472

第13章 MPLS技术和协议 476

13.1 技术发展背景 476

13.1.1 IP/ATM结合技术演进 476

13.1.2 重叠模型 480

13.1.3 集成模型 482

13.2 标记交换基本技术 485

13.2.1 一般路由技术 485

13.2.2 转发技术 488

13.2.3 控制技术 491

13.2.4 边缘设备 500

13.3 多协议标记交换 501

13.3.1 标记分配和分发 501

13.3.2 标记结构和标记栈 506

13.3.3 标记分发协议 511

13.3.4 VC合并 515

13.3.5 环路检测和预防 517

13.3.6 多播 521

13.4 QoS技术 524

13.4.1 综合服务 524

13.4.2 区分服务 528

13.4.3 MPLS网络的RSVP实现机制 531

13.4.4 MPLS网络的区分服务 533

第14章 Siemens网络演进策略 538

14.1 概述 538

14.2 EWSD超强节点 543

14.3 SURPASS计划 548

第15章 SURPASS系统 552

15.1 SURPASS系统结构 552

15.2 hiA 558

15.3 hiG 564

15.4 hiQ 570

15.5 hiS 587

15.6 hiR 592

15.7 Net Manager 594

15.8 演进实施方案 596

15.8.1 网络演进方案 597

15.8.2 设备演进方案 600

15.8.3 业务演进方案 603

缩略语 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