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跨世纪的中国人口》(新疆卷)编委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371672X
  • 页数:44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 1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1

(三)与多国为邻 3

二、1990年的行政区划设置 3

三、1990年人口的现状 6

(一)人口增长变化在全国的位次 6

(二)家庭户、集体户 6

(三)1990年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 7

(四)1990年人口的文化程度状况 7

(五)1990年人口的城乡分布状况 9

(六)1990年人口的地区分布 9

(七)1990年人口的民族结构 11

四、人口总量的变化 14

(一)人口总量的变化 14

(二)分地区人口总量变动情况 21

(三)民族人口总量的变化 23

(四)人口总量变化的原因 27

(五)人口总量变化的特点 31

五、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34

(一)1990年人口总量中的3个年龄组构成和性别构成 34

(二)各民族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36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8

一、人口的年龄构成 38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概况 38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 39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特点 45

(四)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 51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 56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现状与变化 56

(二)人口性别构成的城乡、地区差异 59

三、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问题 65

(一)人口老龄化历程与趋势 66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72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 75

(四)老年人口的就业状况 75

(五)老年人口的赡养 78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81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 81

(一)未婚人口状况 81

(二)有配偶人口状况 86

(三)丧偶人口状况 88

(四)离婚人口状况 89

(五)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的婚姻状况 90

(六)婚姻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93

(七)几个反映婚姻状况的指标 94

二、家庭规模及家庭类型 102

(一)家庭规模 102

(二)不同规模家庭户的构成 105

(三)家庭户的类型 106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108

四、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111

第四章 人口文化素质 114

一、人口文化构成状况 114

(一)人口文化构成的发展变化 115

(二)不同性别、年龄的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构成 116

(三)不同行业、职业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118

(四)不同地区人口文化素质构成 121

(五)文盲、半文盲的人口状况 121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 125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125

(二)城乡人口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情况 127

(三)对发展新疆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建议 129

三、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31

(一)文化素质是降低生育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31

(二)人口文化素质对妇女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的影响 132

(三)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与控制人口的关系 134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136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产业结构 136

(二)人口素质与技术结构 139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 141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44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144

(一)妇女生育水平现状 144

(二)生育水平的变化 150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 158

(一)经济因素对生育的影响 158

(二)妇女的职业分布状况对生育率的影响 159

(三)妇女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生育率的影响 161

(四)计划生育政策在促使生育率的下降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162

三、人口控制效果与难点 164

(一)人口控制的历程 164

(二)人口控制的成效 166

(三)人口控制的难点 169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预期寿命 173

一、死亡水平的变化 173

(一)粗死亡率 173

(二)年龄别死亡率 175

(三)死因别死亡率 177

二、死亡率的差异 179

(一)死亡率的城乡差异 179

(二)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181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183

(四)死亡率的民族差异 183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184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 184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184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全国的比较 184

四、影响死亡水平的因素 185

(一)死亡率差别分解 185

(二)影响死亡水平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 186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市化 189

一、人口分布状况 189

(一)人口分布状况 190

(二)人口分布的城乡差异 196

二、人口城市化 197

(一)人口城市化发展的简要回顾 198

(二)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及特点 202

(三)影响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208

(四)城镇人口变化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 210

(五)人口城市化发展的构想 215

(六)人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219

第八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 223

一、人口迁移状况 223

(一)省际人口迁移 224

(二)省内人口迁移 253

(三)国际人口迁移 258

二、流动人口状况 259

(一)流动人口的类型划分 259

(二)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 261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272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 27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构成及其分布 27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 279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283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285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 285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 288

三、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 293

(一)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比重及增长 293

(二)少数民族各年龄组女性人口的变化 294

(三)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 295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 30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 300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家庭状况 307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 310

(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逐年提高 310

(二)少数民族分性别的文化程度 314

(三)少数民族分地区的文化程度 315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 316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318

一、劳动力资源 318

(一)劳动力资源的构成状况 318

(二)劳动适龄人口状况 319

二、在业人口状况 321

(一)在业人口的行业状况 321

(二)在业人口的职业状况 324

(三)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 327

(四)在业人口的城乡产业分布 329

(五)人口的在业比例 329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330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35

(一)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 335

(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合理流向 340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46

一、人口与资源 346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 346

(二)人口与经济优势 354

二、人口与环境 358

(一)人口与自然环境 358

(二)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 360

(三)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363

三、人口与粮食 367

(一)人口与粮食发展的历史回顾 367

(二)粮食生产的现状 370

(三)发展粮食生产途径 371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 375

一、人口与国民收入 375

(一)人口增长快,国民收入增长更快,人均国民收入长幅较大 376

(二)国民收入的部门构成,正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农业并重,多种产业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 378

(三)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积累的部分逐年扩大,积累率逐渐上升 378

(四)人口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 379

二、人口与消费 381

三、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 400

第十三章 人口前景展望 405

一、未来总人口发展预测 405

(一)人口预测资料的选择 406

(二)人口预测参数的确定 407

(三)人口预测结果的分析 411

二、未来人口的主要构成 418

(一)年龄性别构成 419

(二)劳动力资源构成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