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国祥,杨巍峰编著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10182749
  • 页数:529 页
图书介绍:

目 录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管理的涵义与管理在现代社会活动 1

中的意义 1

一、管理的涵义 1

一、人际交往概念的分析 (37 3

二、管理在现代社会活动中的意义 4

三、管理要以人为中心,管人要以管“心”为根本 6

第二节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与心理的实质 9

一、心理现象的基本内容 9

二、关于人的心理实质的科学认识 14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20

和方法 20

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0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0

二、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21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4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25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工具 27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0

的历史沿革 36

第一节早期的管理心理学思想概述 36

一、我国古代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述要 36

第三章 管理心理学思想和管理心理学 36

二、国外的早期管理心理学思想 40

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沿革概述 45

一、西方管理心理学的历史沿革 45

二、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基本 53

情况 53

第四章人性理论和管理 53

一、 “工具人”的人性假设与管理 58

第一节西方“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58

二、 “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59

三、 “社会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64

第二节西方“自动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67

一、“自动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67

二、“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71

第三节我国管理心理学的人性理论观点 7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思想 75

二、公有制条件下的“主权人”的人性假设理论 77

三、 “社会环境中的动态系统人”的人性假设理论与管理 78

第五章 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心理分析 86

第一节个体行为积极性概述 86

一、个体行为积极性的一般概念及表现 86

二、影响个体行为积极性的心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87

动机 89

一、个体行为积极性与个体的需要 89

第二节个体行为积极性与个体的需要和 89

二、个体行为积极性与个体的行为动机 94

第三节 个体行为积极性与个体主观上的行为目标 102

一、目标的一般概念 102

二、目标的功能 103

三、个体目标选择的一般标准及影响因素 104

第六章 被管理者生产、工作积极性的 112

激励 112

第一节激励理论的概述 112

第二节 内容型激励理论及应用 114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14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22

三、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27

四、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130

五、内容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35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及应用 148

一、佛隆的期望理论 148

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152

三、目标设置理论 155

四、过程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57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及其应用 166

一、强化理论 167

二、挫折理论 170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175

附:激励反馈问卷调查表 184

第七章 态度理论及其应用 190

第一节态度概述 190

一、态度的基本概念 190

二、态度的构成因素 192

三、态度的功能 193

第二节态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195

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95

二、态度的具体的形成过程 202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理论、过程、途径与方法 204

一、几种主要的态度改变理论 204

二、态度改变的过程 209

四、态度改变的方法 210

三、态度改变的途径 210

第八章情绪心理与管理 214

第一节情绪概述 214

一、情绪概念的分析 214

二、情绪的类型 220

第二节情绪的生理机制 226

一、机本变化和外部表现 226

二、有关情绪中枢机制研究的学说 230

三、情绪研究的新进展 232

第三节情绪与活动效率 234

一、对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 235

二、对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 243

第四节 情绪的预测及消极情绪的预防和转化 246

一、情绪预测方法 247

二、消极情绪的预防原则 250

三、管理人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七法 253

第九章 自我意识与管理 257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257

一、自我意识的解说 257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258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 264

四、自我意识的内容 267

第二节 自我意识与自我培养 270

一、自我意识在自我培养中的作用 270

二、自我培养的方法 274

三、自我培养中的自我战胜 278

四、自我培养与自身的发展 281

第三节 自我表现 283

一、自我表现及产生原因 283

二、自我表现的方式 286

一、自我管理的动力 291

第四节 自我管理 291

二、自我管理的方法 293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管理 298

第一节群体概述 298

一、群体的概念 298

二、群体的表现特征 299

三、群体的维度 301

四、群体的种类 302

五、群体的功用 307

第二节群体活动的内在机制 308

一、群体的冲突与竞争 308

二、群体的规范和压力 315

三、群体的凝聚力 321

四、群体的士气 324

第三节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的调谐 329

一、非正式群体产生原因的分析 329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性和功能 330

三、调谐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之间关系 333

的原则和方法 333

第十一章人际关系的静态解剖 337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维度 337

一、人际关系维度划分的原则 337

二、人际关系的四维建构 338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形态 341

一、闭锁形态 342

二、互补形态 342

三、互惠形态 343

四、制控形态 344

五、冲突形态 345

六、衡定形态 346

第三节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347

一、主观因素 347

二、客观因素 348

三、增进彼此吸引的因素 349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测量与人际关系能力的 358

培养 358

一、人际关系测量 359

二、人际关系指数 362

三、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367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概述 373

第十二章人际关系的动态分析 373

二、人际交往与活动 375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中介因素分析 377

一、语言因素与交往 377

二、非语言因素与交往 382

三、距离与交往 387

第三节交往的途径和方法 390

一、交往的途径 390

二、交往的方法 399

第四节交往的功能 405

一、进行信息交流的功能 405

二、排除内心孤独的功能 406

三、调节生活节律、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 407

四、使人身心健康的功能 407

第十三章 变态人际关系及矫正 409

第一节变态人际关系概述 410

一、变态人际关系的涵义 410

二、变态人际关系的特征 411

第二节变态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 413

一、共同目标消失 413

二、信息沟通受阻 414

三、交往频率减少 415

四、内耗 415

第三节变态人际关系形成的原因分析 417

一、变态人际关系形成的客观原因 417

二、变态人际关系形成的主观原因 419

三、交往技巧的失误,导致变态人际关系的…产生 421

第四节变态人际关系的矫正 426

一、变态人际关系矫正的原则 426

二、变态人际关系矫正的方法 427

第十四章 领导心理与管理 431

第一节领导心理概述 431

一、领导的概念 431

二、领导的职责 432

三、领导的影响力 450

四、领导理论述评 453

第二节领导者的素质 464

一、领导者的政治素质 464

二、领导者的知识结构 466

三、领导者的能力结构 467

四、领导者的个人修养水准 468

五、领导者的气质和风度 469

第三节领导者的领导艺术 470

一、领导者的决策艺术 471

二、领导者的授权艺术 476

三、领导者的人际关系调谐艺术 478

第四节领导者的选拔和培训 482

一、领导者的选拔 482

二、领导者的培训 488

第十五章 组织心理与管理 493

第一节组织概述 493

一、组织概念的分析 493

二、对人心理发生影响的组织因素 497

三、组织管理的心理原则 503

第二节组织结构优化的因素 506

一、结构的优化 506

二、功能的优化 509

三、气氛的优化 511

四、权变速度优化 512

第三节组织建构优化的实施途径——变革 513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513

二、组织变革的症兆 516

三、组织变革的条件 517

四、组织变革的方法 518

五、组织优化的趋势 521

六、组织优化和我国的改革 523

后记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