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医学概述 1
第一节 医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1
一、医学的定义 1
二、医学的研究对象 2
第二节 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3
一、医学的起源 3
二、医学的发展 3
三、我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5
第三节 医学的发展模式 6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6
二、中医学模式的转变 7
三、学习医学模式的意义 8
第四节 医学的特征与社会职能 9
一、医学的特征 9
二、医学的社会职能 10
第五节 医学的分类 11
一、医学体系的发展 11
二、中医学的体系结构 12
第六节 医学的边缘学科 13
第七节 医学教育与人才成长 17
一、我国的教育方针 18
二、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 18
三、医学教育的过程 19
第八节 临床思维 21
一、临床思维的特点 21
二、中医临床思维 23
第二章 人体学概述 24
第一节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概念 24
第二节 细胞 26
一、细胞的形态 26
二、细胞的结构 27
三、细胞分裂 29
第三节 人体基本组织的结构 30
一、上皮组织 30
二、结缔组织 36
三、肌组织 44
四、神经组织 47
第四节 人体的早期发生 54
一、生殖细胞的成熟 54
二、受精与卵裂 56
三、植入与蜕膜 57
四、三胚层的形成与分化 60
五、胎膜与胎盘 63
六、胎儿的血液循环 66
七、双胎和先天性畸形 67
第五节 人体生理学概念 70
第六节 细胞生理 75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75
二、细胞的受体功能 77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78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81
第七节 血液生理 85
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性质 85
二、血浆 86
三、血细胞 89
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92
五、血量、输血与血型 96
第八节 物质代谢 98
一、糖代谢 99
二、脂类代谢 104
三、蛋白质与核酸代谢 108
第三章 病因学基础 117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117
第二节 细菌学基础 118
一、细菌的形态与生理 118
二、细菌与外界环境 125
三、细菌的致病性 128
第三节 病毒学基础 130
第四节 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132
第五节 寄生虫学基础 134
第六节 免疫学基础 136
一、抗原 137
二、抗体 138
三、补体 139
四、免疫系统 140
五、免疫应答 140
六、抗感染免疫 142
七、变态反应 142
八、免疫学的应用 143
第七节 遗传性疾病概述 145
第八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146
第四章 病理学基础 150
第一节 病理学概念 150
第二节 疾病概论 152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155
第四节 病理心理 160
第五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63
一、充血 163
二、血栓形成 166
三、栓塞 168
四、梗死 169
第六节 组织损伤与修复 171
一、组织损伤 171
二、组织修复 176
第七节 代偿与适应 180
一、代偿 180
二、适应 181
第八节 炎症 181
第九节 肿瘤 189
第五章 药理学总论 204
第一节 概述 204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药效学) 204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205
二、药物作用的主要类型 205
第三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动学) 207
第四节 药物的用法、用量 209
一、药物的用法 209
二、药物的用量 211
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13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213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215
第六节 药物的一般知识 215
第七节 处方 220
第六章 常用药物 224
第一节 抗休克药 224
第二节 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 226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 230
第四节 呼吸系统药 235
第五节 消化系统药 237
第六节 利尿药 241
第七节 血液系统药 242
第八节 内分泌系统药 246
第九节 抗过敏药及抗晕动药 250
第十节 局部麻醉药 251
第十一节 抗微生物药 252
第十二节 抗寄生虫药 261
第十三节 维生素类药 264
第十四节 水和电解质调节 药 265
第十五节 有机磷中毒解救药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