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准市民——我国改革时期新生的社会群体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准市民的形成和发展 3
第三节 准市民是我国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 5
第四节 准市民道路是我国通向一元社会的必由之路 8
第五节 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准市民现象 10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论准市民现象 13
第一节 对准市民基本内涵和特征的界定与描述 13
第二节 准市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必然结果 14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准市民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16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的理论和实践 19
第一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的理论 19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联准市民的情况和特点 23
第三节 列宁、斯大林关于准市民理论和实践述评 25
第四章 我国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 27
第一节 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与实践 27
第二节 第二代领导人对我国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 32
第三节 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准市民的理论论述和实践指导 35
第五章 准市民经济模式概述 40
第一节 准市民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模式 40
第二节 准市民经济的模式效应 43
第六章 准市民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向 45
第一节 我国准市民经济的曲折历程 45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准市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46
第三节 现阶段准市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7
第四节 引导准市民经济健康发展 49
第七章 准市民的劳动管理与开发 51
第一节 准市民与传统的劳动管理体制 51
第二节 准市民群体冲击下的劳动管理体制改革 55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准市民的劳动管理 59
第四节 准市民劳动力开发利用 63
第八章 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的关系 67
第一节 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的关系及其重大影响 67
第二节 国外准市民经济与农民经济 70
第三节 我国处理准市民经济与农民经济关系的经验教训 71
第四节 理顺农民经济与准市民经济关系的举措 75
第九章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 78
第一节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的异同 78
第二节 准市民经济与市民经济的同一性 80
第三节 准市民经济向市民经济过渡中的问题及对策 81
第十章 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比较与选择 84
第一节 命题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意义 84
第二节 早期发达国家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 85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准市民活跃期经济发展战略比较 88
第四节 我国准市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91
第十一章 准市民的思想政治工作 95
第一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95
第二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基础 96
第三节 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及成因 99
第四节 强化准市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100
第一节 准市民是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104
第十二章 准市民与我国的社会稳定 104
第二节 准市民中的不稳定因素及其根源 105
第三节 强化准市民的稳定功能 108
第十三章 准市民与社会主义法制 111
第一节 对准市民的法制管理是资本主义法制的历史起点 111
第二节 准市民活跃时期的社会特点和法制建设 112
第三节 准市民违法犯罪的表现及成因 115
第四节 准市民法制建设的基本设想 118
第十四章 准市民的政治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121
第一节 我国准市民群体的政治特性 121
第二节 准市民政治模式的基本框架 124
第三节 准市民政治模式的社会影响 127
第一节 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的相对独立性 129
第十五章 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 129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131
第三节 准市民科技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135
第四节 积极推进准市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进步 138
第十六章 准市民群体文化 142
第一节 准市民群体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142
第二节 准市民文化模式及其特征 143
第三节 准市民文化的全新内容 145
第四节 准市民文化的消极因素及其原因 148
第五节 准市民及其民族文化构建的设想 150
第十七章 德、美工业化初期准市民职业技术教育 153
第一节 德国工业化初期准市民的职业技术教育 153
第二节 美国工业化初期准市民的职业技术教育 157
第三节 德、美工业化初期准市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160
第十八章 跨区流动的准市民 164
第一节 社会劳动力全面流动的历史必然性 164
第二节 跨区流动的准市民的基本情况和特征 167
第三节 流动着的准市民的社会作用 170
第四节 流动着的准市民的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172
第十九章 走有中国特色的准市民城市化道路 178
第一节 世界各国准市民城市化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178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181
第二十章 准市民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186
第一节 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演变 186
第二节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利弊分析 187
第三节 对我国现行户籍制度改革的设想 190
第二十一章 准市民社会生活的组织管理 19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生活组织管理的严峻挑战 193
第二节 准市民社会生活组织管理模式 195
第二十二章 准市民与我国改革开放 200
第一节 准市民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200
第二节 准市民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206
第三节 充分发挥准市民优势积极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210
第二十三章 准市民实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贡献 215
第一节 准市民的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 215
第二节 我国准市民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特色 217
第三节 准市民的伟大实践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