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1
实验室规则 1
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保护 2
微生物学实验部分 7
实验一 细菌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7
实验二 细菌基本形态和特殊构造的观察 8
实验三 细菌标本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法 9
实验四 细菌的特殊染色法 10
实验五 基础培养基的制备 12
实验六 细菌的培养方法 14
实验七 常用的细菌生化反应实验 18
实验八 细菌呼吸酶的检查 22
实验九 细菌DNA中GCmol%的测定 24
实验十 细菌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 26
实验十一 物理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28
实验十二 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2
实验十三 生物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33
实验十四 细菌的变异性 36
实验十五 细菌质粒试验 39
实验十六 细菌的粘附试验 44
实验十七 细菌的致病性实验 45
实验十八 感染动物的尸体解剖及细菌学检查 49
实验十九 病原性球菌 51
实验二十 大肠杆菌 56
实验二十一 沙门氏菌属 58
实验二十二 霍乱弧菌 62
实验二十三 厌氧性细菌 64
实验二十四 白喉杆菌 70
实验二十五 结核杆菌 74
实验二十六 泌尿道感染的细菌学检查 79
实验二十七 军团菌的细菌学检查 81
实验二十八 病毒的形态与培养 84
实验二十九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88
实验三十 病毒中和试验 90
实验三十一 流感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94
实验三十二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96
实验三十三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99
实验三十四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系统的检测 102
实验三十五 衣原体和支原体 108
实验三十六 立克次氏体 110
实验三十七 病原性螺旋体 112
实验三十八 病原性真菌 114
免疫学实验部分 119
实验一 溶菌酶杀菌试验 119
实验二 吞噬细胞功能试验 120
实验三 免疫血清的制备 123
实验四 溶血素的制备 125
实验五 总补体活性测定(CH50测定) 126
实验六 淋巴细胞分离技术 128
实验七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31
实验八 直接凝集反应 133
实验九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135
实验十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137
实验十一 SPA协同凝集试验 138
实验十二 琼脂扩散试验 140
实验十三 对流免疫电泳 142
实验十四 火箭电泳 143
实验十五 免疫电泳 144
实验十六 补体结合试验 145
实验十七 免疫酶技术—ELISA 150
实验十八 放射免疫测定法——125I标记技术 151
实验十九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检测——抗补体法 152
实验二十 类风湿因子乳胶凝集试验 154
实验二十一 SPA花环试验 155
实验二十二 E花环试验 156
实验二十三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58
实验二十四 单克隆抗体检测T细胞亚群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法 160
实验二十五 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162
实验二十六 抗体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163
实验二十七 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164
实验二十八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166
实验二十九 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 167
〔附录〕 168
一、电子显微镜工作原理简介 168
二、免疫生物工程新技术简介 168
三、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简介 169
四、核酸探针技术简介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