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发展与毕生发展 1
1.1 毕生发展的基本观点 1
1.2 毕生发展的基本主题 7
1.3 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3
1.4 本书的写作特点 22
第2章 毕生发展的理论 25
2.1 理论好坏的判断标准 25
2.2 精神分析理论 27
2.3 行为主义理论 32
2.4 认知发展理论 38
2.5 习性学理论 44
2.6 生态系统理论 47
第3章 生命的起始 51
3.1 生命的生物基础 51
3.2 产前发育和分娩 59
3.3 优生与胎教 67
第4章 生理发展与健康 76
4.1 身体发展 76
4.2 大脑的发展 86
4.3 健康 92
4.4 物质滥用及上瘾 101
第5章 动作、感知觉发展 107
5.1 动作发展 107
5.2 感知觉发展 117
5.3 动作、感知觉发展的联系 124
第6章 语言发展 127
6.1 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 127
6.2 语言的毕生发展过程 133
6.3 语言学习与教育 149
第7章 认知发展 157
7.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157
7.2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167
7.3 信息加工的认知发展观 175
第8章 智力发展 187
8.1 智力概述 187
8.2 智力的毕生发展过程 197
8.3 智力发展的特殊类型 204
第9章 情绪发展 210
9.1 什么是情绪 210
9.2 情绪的发展 215
9.3 依恋和爱 226
9.4 情绪控制与调节 234
第10章 性和性别发展 239
10.1 性、性别、性别角色 239
10.2 两性的分化与发展 249
10.3 性教育 261
第11章 自我的发展 269
11.1 关于自我的理论观点 269
11.2 自我发展的阶段 278
11.3 自我意识辅导与自我发展规划 287
第12章 道德和社会性发展 294
12.1 道德认知发展 295
12.2 道德情感发展 308
12.3 道德行为发展 313
12.4 亲社会行为与社会性发展 316
第13章 家庭与教养方式 323
13.1 家庭 323
13.2 教养方式 335
第14章 学校、职业与社会 341
14.1 学校 341
14.2 职业与工作 347
14.3 社会 353
第15章 生命的终结 367
15.1 如何确定死亡 367
15.2 死亡观的毕生发展 370
15.3 如何面对自身的死亡 374
15.4 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 376
参考书目 380
后记 385
再版后记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