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周牧之] 3
Introduction[ZHOUMUAHI] 10
调查报告书 23
总论 23
第1章 中国城市化的背景 23
第2章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基本方向 25
2.1 中国城市化模式的选择 25
2.2 中小城市的作用 27
第3章 中国城市化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方略 28
3.1 实现集约化经济社会 28
3.1.1 集约化:现代化进程的要求 28
3.1.2 实现集约化社会的目标和方略 29
3.2 实现流动化社会 32
3.2.1 人口移动自由化:面向流动化社会的制度改革 32
3.2.2 城市圈交通体系:城市圈经济的基础 33
3.3 实现市民社会 34
3.3.1 教育、培训:市民社会的门槛 35
3.3.2 社会保障:市民社会的保障 35
3.3.3 社会交流:市民社会的营养剂 36
3.4 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36
3.4.1 水资源有偿利用:解开制约城市化的枷锁 36
3.4.2 土地利用政策:追求高效率的土地利用 37
3.4.3 能源结构转换:改善城市环境 38
3.4.4 完善垃圾处理体系:消除“垃圾围城” 38
第4章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战略 39
4.1 发展战略的前提和特征 39
4.1.1 长远空间发展战略 39
4.1.2 全球化和全国动态的视野 39
4.1.3 人口移动 40
4.1.4 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形成 40
4.2 江苏省城市化战略总体思路 40
4.3.3 高密度城市社会的形成与市内公共交通 42
4.3.2 高度的土地利用 42
4.3 课题和对策 42
4.3.1 人口移动和社会保障 42
4.3.4 打破行政区经济 43
4.3.5 健全地方财政 43
Overview 45
4.3.6 重点项目 46
附录1 国土规划的事例:日本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79
附录2 广域行政 79
附录 79
附录3 大城市市区规划的调控方式 80
附录4 土地利用的事例: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制 81
附录5 日本的税制与固定资产税 82
附录6 选择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公共交通体系 83
附录7 商务区、商业区、住宅区的交通 83
附录8 交通需求控制 83
附录9 公共交通指向型开发 84
附录10 建设铁路货物卡车集配中心,扩大铁路货物运输 84
附录12 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和能源 85
附录11 建设废弃物处理制度和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 85
分论 87
分论1:实现集约化经济社会 87
第1章 行政区划改革:城市化进程的要求 87
1.1 政策建议 87
1.2 导言 问题的提出 88
1.3 行政区和经济区 城市化的两个背景 90
1.3.1 行政区经济 90
1.3.2 经济区 91
1.3.3 经济中心 92
1.3.4 城市圈城与经济一体化 93
1.3.5 经济一体化和行政区划 94
1.4 城市化与市制改革 95
1.4.1 与市制关联的四个问题 95
1.4.2 地区问题 95
1.4.3 市管县问题 97
1.4.4 县改市问题 98
1.5 问题讨论:市县分等 99
1.4.5 开发区问题 99
1.6 乡镇地区城市化 100
1.6.1 小城镇求解农村问题 100
1.6.2 小城镇发展面临的问题 101
1.6.3 乡镇撤并:江苏经验 101
1.6.4 城市化拓展农村发展空间 102
1.7 对江苏省的建议 104
第2章 土地利用政策:追求高效率的土地利用 105
2.1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105
2.2 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05
2.2.1 广域空间上的过度分散 105
2.2.2 城市的无序扩张 106
2.2.3 土地使用权价格的高涨会降低居住生活水平 106
2.3 土地利用政策的基本方向 106
2.3.1 基本思路 106
2.3.2 防止广域空间上过度分散 107
2.3.3 防止城市内部无计划扩张 108
2.3.4 防止高地价引起居住水平下降 110
2.3.5 国家和地方的分工 110
2.4 江苏省的土地利用政策 111
2.4.1 防止广域空间上的过度分散,实现土地的高度利用 111
2.4.2 防止城市的无序扩张、促进土地高度利用 118
2.4.3 江苏省应实施的土地利用政策 121
第3章 开发区重构:创造产业集聚 140
3.1 以开发为核心创建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140
3.1.1 重新定位开发区 140
3.4.2 对开发面积进行总量控制 140
3.4.3 诱导产业依次开发区集中 141
3.4.4 明确产业集聚目标 141
3.4.5 适时调整引资政策 141
3.4.6 采取积极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141
3.2.2 产业集聚与区位竞争力 142
3.2.3 区域产业振兴的新视角:产业集聚 142
3.2.1 全球化经济中的区位竞争力 142
3.2 开发区重构思路 142
3.2.4 开发区与产业集聚 143
3.3 开发区重建理论依据:产业集聚及其功能 144
3.3.1 产业集聚及其特征 144
3.3.2 产业集聚的构成要素 145
3.3.3 产业集聚的效应 145
3.3.4 产业集聚的形成基础 148
3.4.1 发展特点 150
3.4 江苏开发区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150
3.4.2 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54
3.5 江苏以开发区为核心建构产业集聚的基本方向 159
3.5.1 集聚的产业方向 159
3.5.2 集聚的空间方向 160
3.6 对江苏省的政策建议 164
3.6.1 对政府的建议:为创建产业集聚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164
3.6.2 对企业的建议 167
3.6.3 对大学的建议 168
4.1 产业结构升级的涵义 169
第4章 国际标准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利器 169
4.2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要素 170
4.2.1 制度构筑 170
4.2.2 完善市场规范 170
4.2.3 零部件产业 171
4.3 中国加入WTO和国际标准化的重要性 171
4.3.1 WTO加盟的利弊谈 171
4.3.2 双边谈判的结果对个别行业的影响 172
4.4.2 获取技术可信性的重要性 173
4.4.1 什么是标准化和认证 173
4.4 WTO/TBT协议和标准化与认证制度 173
4.4.3 中国的标准化和认证建设 175
4.5 零部件产业的未来 176
4.5.1 江苏省零部件产业的未来 176
4.5.2 零部件产业走向世界 177
4.5.3 企业的挑战 177
4.5.4 政府管理部门和行业的挑战 180
5.1 政策建议 183
5.2 导言 地方财政收入的多元化格局 183
第5章 地方财政改革:城市建设的保障 183
5.3 地方财政与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184
5.3.1 增长的压力 184
5.3.2 财政收支面临的问题 186
5.3.3 地方财政职能的重新界定 188
5.4.2 “本末倒置”的政府教育支出 189
5.4.3 地方财政自给能力 189
5.4.1 城市公共物品 189
5.4 城市化与公共物品生产 189
5.5 地方税改革 190
5.5.1 现行地方税存在的问题 190
5.5.2 求解地方税: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 192
5.5.3 求解地方税: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 193
5.6 城市基础设施与财政 194
5.7 问题讨论:郊区城市化与财税体制 195
5.8 结束语:财政领域的制度创新 197
1.1 政策建议 199
分论2 实现流动化社会 199
第1章 人口移动:城市化的前提 199
1.2 中国城乡人口移动特征 200
1.3 江苏省的城乡人口移动 201
1.3.1 县市范围内的人口移动和摆动人口比例较高 201
1.3.2 流入人口主要来自省外 202
1.3.3 大部分流出人口迁移距离有限 202
1.4 人口迁移面临的问题 202
1.5 解决问题的对策 203
1.5.1 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203
1.5.2 加快土地流转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204
1.5.3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 204
1.5.4 为农村人口迁移提供较好的劳动及生活环境 204
1.6 对江苏省的政策建议 205
2.2.1 汽车社会的到来 206
2.1.2 广域交通基础建设方向 206
2.2 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206
2.1 政策建议 206
第2章 建设城市圈交通体系: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 206
2.1.1 城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206
2.2.2 流动化社会的胎动 207
2.3 交通建设的基本方向 207
2.3.1 基本目标 207
2.3.2 城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207
2.3.3 广域间交通设施的建设 210
2.3.4 国家和地方的分工 211
2.4 对江苏省的建议 211
2.4.1 江苏省的广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11
2.4.2 江苏省的城市·城市圈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14
2.4.3 江苏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 217
1.1.1 社会保障财源的应有形式 218
1.1.4 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改善 218
1.1.2 国民负担比率的基准 218
1.1.3 充实社会保障以适应高龄化社会 218
1.1 政策建议 218
第1章 社会保障:市民社会的保障 218
分论3 实现市民社会 218
1.2 基本理念与方向 219
1.2.1 社会保障--市民社会形成的基础:全民保险制度的建立 219
1.2.2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化 219
1.2.3 构筑适应高龄化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 219
1.2.4 统一全国社会保险基金 219
1.3.1 社会保障财源的应有形式 220
1.3 基本思路 220
1.3.2 国民负担比率的基准 221
1.3.3 充实社会保障以适应高龄化社会 222
1.3.4 改善现存社会保险体系 222
1.4 江苏省内非省会城市的社会保险现状 225
1.4.1 原有系统 225
1.4.2 高龄化的现状 227
1.4.3 社会保障的课题 228
1.5 对江苏省建议 230
2.1.2 住宅开发及供应政策 231
2.1.1 宏观调控政策 231
2.1 政策建议 231
第2章 住宅改革:确保城市化的生活空间 231
2.1.3 住宅产权和交易政策 232
2.1.4 住宅金融政策 232
2.1.5 住宅服务和管理政策 232
2.2.2 提租补贴阶段:1986-1990年 233
2.2.3 以售代租阶段:1991-1993年 233
2.2.4 全面推进阶段:1994-1998年6月 233
2.2.1 试点售房阶段:1979-1985年 233
2.2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 233
2.2.5 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1998年7月至今 234
2.3 中国住宅政策改革取得的成效 234
2.5 江苏省及苏南地区城镇住宅建设的情况和政策 234
2.4 中国住宅政策存在的问题 235
2.5.1 江苏省城镇房改历程 235
2.5.2 苏南地区城镇住宅建设基本情况 236
2.6 对江苏省建议 237
1.2 问题的提出 239
1.1 政策思考 239
分论4 追求可持续发展社会 239
第1章 水资源管理变革:解开制约城市化的枷锁 239
1.3 中国水问题现状 240
1.3.1 水需求 240
1.3.2 水供给 241
1.4 水“资源化”法律及制度 243
1.4.1 现状及问题 243
1.4.2 水资源的可能性及必要性 245
1.5 水资源管理 245
1.5.1 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245
1.5.2 水资源管理的模式 245
1.6 中小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问题 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247
1.6.1 问题及视点 247
1.6.2 水资源价值的评价 248
1.6.3 镇江市水价估算 248
1.6.4 中小城市水资源管理 249
1.7 水资源管理若干思考 251
第2章 完善垃圾处理体系:消除垃圾“围城” 254
2.1 政策建议 254
2.2 中国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政策的基本方向 255
2.3 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措施1:抑制垃圾产生、促进垃圾减量化 256
2.3.1 一般废弃物处理的有偿化 256
2.3.2 引入扩大生产者责任制度 259
2.3.3 促进绿色消费 260
2.3.4 提高居民、企业的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 260
2.3.5 采取直接手段(中央政府) 261
2.4 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措施2:促进再利用、再生利用 261
2.4.1 建立资源垃圾的回收·流通渠道 261
2.4.2 促进再生利用 263
2.4.3 垃圾燃烧热能的利用 266
2.4.4 防止非法丢弃的对策 266
2.5 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措施3:推动垃圾处理的合理化 266
2.5.1 改善焚烧场环境的对策 266
2.5.2 建设最终填埋处理场 268
2.6 一般废弃物相关现状与课题 269
2.6.1 江苏省中等城市一般废弃物排放的现状 269
2.6.2 今后江苏省中等城市一般废弃物排放的课题 271
2.6.3 江苏省中等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的现状 272
2.6.4 今后江苏省中等城市一般废弃物处理的课题 273
2.7 对于江苏省的建议 273
2.7.1 家庭垃圾的有偿收集 273
2.7.3 区域再生利用的维持与推进 274
2.7.2 扩大分类收集 274
2.7.4 关于最终处理场的选址与监督 275
城市化专家述评 279
城市化--中国的问题整理与对策建议[今野修平] 279
着眼于地区创新的持续性地区开发展望[城所哲夫] 291
城市的发展管理之路[矢作弘] 298
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超大城市进程中中小城市面临的课题[阿部和彦] 304
中国的城镇化--一个远没有完成的理论课题和实践任务[杜平] 318
后记[杨朝光]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