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土地的推卸 1
1.有用土地的匮乏 1
2.可耕地面积的锐减 2
3.有效投入的不足 5
4.农业劳动力的猛增 7
5.离土不离乡的困难 8
二、城市里的召唤 10
1.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 10
2.国有经济的大量需求 13
3.经济特区的迅猛崛起 15
4.市政建设的高速发展 16
三、发展欲望的驱使 18
1.直接物质利益的诱惑 18
2.现代文明生活的吸引 21
3.多维人生价值的追求 23
4.平等自由人格的向往 32
四、流动条件的具备 34
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4
2.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 36
3.粮油供给体制的变更 37
4.其它各项制度的改革 38
五、农民工转移的特点 40
1.自主开拓型 40
2.连环套式型 40
3.地缘优势型 40
4.梯次递增型 40
7.工种丰富型 41
6.方向多元型 41
5.能人带动型 41
8.脑体结合型 42
9.目的多重型 42
10.流动周期型 42
11.散兵游勇型 43
12.来源集中型 43
13.关系契约型 44
14.性质过渡型 44
15.身份双重型 44
16.流动交叉型 45
六、值得大书的功勋 45
1.为我国劳动制度的彻底改革创造了经验 45
2.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50
3.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建设步伐 63
4.创造了综合社会效益 72
七、必须完善的工作 112
1.劳动力市场的健全 112
2.服务体系的完备 116
3.身份地位的确定 120
4.经济报酬的公平 122
5.政治待遇的平等 125
6.信息传递的准确 129
7.中介组织的管理 132
8.劳动条件的优化 132
9.劳动法规的配套 135
10.生活质量的提高 138
11.劳动合同的签订 141
12.合约关系的履行 144
13.日常管理的加强 146
八、运输业的惊呼 152
1.太脆弱的铁路线 152
2.突如其来的重压 154
3.防不胜防的事故 157
4.令人头痛构治安 160
九、社区的忧虑 162
1.生活环境的恶化 162
2.日常管理的困难 164
3.人口增长的失控 167
4.犯罪活动的剧增 168
十、社会关系的失调 170
1.农民工的不满 170
2.城里人的抱怨 172
3.专家们的评说 173
4.问题的缓和 175
十一、农业基础的倾斜 178
1.大量土地的荒芜 178
2.青壮劳力的出走 180
3.农业骨干的流失 182
4.生产条件的恶化 184
十二、工矿的愁结 185
1.贵族阶层的产生 185
2.内部矛盾的增加 189
3.经营成本的提高 192
4.冗员队伍的扩大 192
十三、农民工的前瞻之喜 194
1.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具有必然性 194
2.市场规律会继续发挥作用 195
3.户籍制度将进一步改革 197
4.农业劳动生产率会越来越高 199
十四、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00
1.流动就业使风险增大 200
2.经商之路未必都平坦 205
3.不能长期靠体力取胜 206
4.城市承载已经超量 209
5.产业“容器”的吸纳有限 211
6.限岗会影响民工饭碗 214
7.收费将威胁民工就业 216
8.再就业也危及民工生计 216
9.流动就业使成本提高 220
10.“飘悬感”干扰民工外出 221
1.田地还得由农民种 227
十五、何必都挤独木桥 227
2.种田也能赚大钱 232
3.就地转化剩余劳动力 234
4.适量输出剩余劳动力 242
5.大力发展小城镇 252
6.努力发展教育事业 258
十六、需要研讨的几个问题 261
1.农民进城与城市市民就业的结合问题 261
2.农民进城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结合问题 261
3.农民外部吸纳转移与内部消化转移的结合问题 262
4.增加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与控制农业劳动力供给的结合问题 262
5.农民离土转移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结合问题 263
6.农民转移的利益导向与素质提高的结合问题 263
7.农民流动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结合问题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