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微波通信概论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什么是通信 1
目录 1
二、什么是微波通信 4
三、微波通信的种类 8
四、微波通信的发展趋势 13
第二节 多路通信基本原理 18
一、多路通信的概念 18
二、实现多路通信的方法 19
三、频率复用原理 19
四、多路电话信号频谱的组成 22
五、导频 29
六、二次复用 30
一、系统构成的考虑 34
第三节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的构成 34
二、线路组成 41
三、站上主要设备的作用和联接 44
四、系统指标 64
第四节 频率配置和波道干扰 70
一、频率配置的基本原则 70
二、二频制和四频制 71
三、中频的选择 73
四、波道干扰 73
五、频率配置方案举例 78
思考题 87
附录1-1 我国微波中继通信系统主要传输性能 88
附录1-2 我国微波中继通信系统转接方式及接口标准 89
第二章 调频多路电话传输 90
第一节 多路电话信号的主要特性 90
一、白噪声主要特性 91
二、多路电话信号的主要特性 96
第二节 调频波的基本特性 106
一、调频与调相 106
二、调频波的频谱分析 109
三、调频制的门限效应 121
第三节 微波通信线路的话路质量及传输标准 122
一、话路质量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 122
二、噪声的来源和分类 133
三、电话通道传输质量指标 135
四、噪声指标对话路质量的影响 144
五、电话噪声分配 145
第四节 热噪声 149
一、噪声系数和等效噪声温度 149
二、调频热噪声对话路的干扰作用 156
三、话路的热噪声功率及其信噪比 159
四、话路传输中的加重技术 164
五、与衰落无关的热噪声 169
六、微波线路基本参数的计算 173
第五节 串噪声 181
一、串噪声的分类 181
二、线性失真和非线性失真 183
三、非线性失真与微分特性的关系 185
四、微分相位失真与群时延失真 191
五、串噪声指标计算 199
第六节 调幅—调相转换引起的噪声 217
一、AM—PM转换的基本原理 218
二、AM—ρM转换失真引起的噪声 222
三、降低AM—PM转换失真的一般方法 228
第七节 干扰噪声 229
一、干扰来源 230
二、信号干扰噪声比的计算 238
思考题和习题 254
附录2-1 信号电平单位和噪声单位 260
附录2-2 噪声功率和电平速算简表 265
第三章 调频电视传输 267
第一节 电视传输网 268
一、电视传输方式 268
二、电视网的组成 269
第二节 电视信号一般介绍 275
一、电视制式 275
二、全电视信号 280
三、调制极性 284
四、隔行扫描 285
五、电视信号特性(PAL—D) 287
六、彩条信号 296
一、国际电视转接电路 299
第三节 电视传输标准 299
二、电视传输假想参考电路 300
三、电视通道传输性能 301
第四节 电视传输系统的失真和干扰 307
一、线性失真 308
二、非线性失真 322
三、杂波和干扰 336
四、回波的影响 345
第五节 电视传输中的加重及加权 350
一、加重的必要性 350
二、加重网络 352
三、加权网络及其特性 353
四、加重加权系数 354
第六节 电视图象失真的叠加规律 359
一、假想参考电路的失真叠加规律 359
二、失真叠加规律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360
三、多段电路串接时的失真叠加规律 363
四、整个系统的失真叠加规律 364
五、计算举例 365
思考题和习题 368
附录3-1 各种制式的黑白电视信号的主要特性 371
附录3-2 几种制式的彩色电视信号的主要特性 374
附录3-3 彩色电视图象质量的主观评定 375
第四章 数字微波传输 379
第一节 概述 379
一、数字通信系统的模型 379
二、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 381
三、数字通信系统的质量要求 384
第二节 模拟信号的数字化——编码调制 387
一、脉码调制 388
二、增量调制 422
三、脉码调制和增量调制的比较 431
四、电视信号的数字化 434
第三节 数字传输原理 446
一、基带传输系统 447
二、频带传输系统——调制解调方式 464
第四节 数字微波中继系统 500
一、数字微波中继系统的构成 500
二、传播效应与频率配置 502
三、调制解调方式的选择 511
四、复用分级与设备系列 512
五、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的兼容传输与复用转换 524
六、数字微波中继系统的传输质量及指标分配 530
七、数字微波收发信设备 550
八、辅助系统 557
思考题和习题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