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融改革的历史起点 1
第一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1
一、计划金融体制的萌芽阶段 1
二、计划金融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4
第二节 计划金融体制的特点与局限 12
一、一元化和单调化的金融体制 12
二、为信贷计划决定的运行框架 16
三、服从指令的动作方式 18
四、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 19
五、直接和被动的宏观调控手段 22
六、不同含义的金融概念和现象 24
七、计划金融的主要局限 27
第三节 对计划金融的历史评价 30
一、计划金融是历史的选择 31
二、计划金融与计划经济相容协调 34
三、计划金融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6
第二章 我国基本金融理论的发展与改革 39
第一节 基本货币理论的探讨 39
一、人民币是否代表黄金的讨论 40
二、人民币是什么的探讨 41
三、对货币交换关系的批判 42
四、对货币流通规律的表述 44
五、货币流通必要量的计算 45
六、货币流通范围的探讨 47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 49
第二节 有关通货膨胀的理论 49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50
三、对通货膨胀的态度 51
四、通货膨胀治理研究 53
第三节 其他有关金融理论问题 54
一、财政、信贷、物资的综合平衡 54
二、社会主义信用问题研究 58
三、利息理论的研究 62
四、人民币储蓄问题 65
五、关于银行性质与职能的探讨 66
六、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问题 68
七、国际金融问题研究 70
一、计划金融理论的空想与创新 73
第四节 对于计划金融理论的评价 73
二、理论演变过程的错位 76
三、对货币价值理论的再认识 80
四、不尽合理的物资保证原则 84
五、对货币流通规律的再认识 88
第五节 有待转轨的理论认识 94
一、综合平衡失去必要的框架 94
二、通货膨胀定义的超前 96
三、通货膨胀机制的重要变化 99
四、需要修正的投放回笼概念 101
五、存款不是银行的生命线 102
六、有待走出计划金融的框架 104
第三章 “大一统”银行体制的多元化转轨 107
第一节 银行多元化发展的理论准备 107
一、改革“大一统”银行体制的前期考虑 108
二、我国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 110
第二节 国有专业银行的重建与发展 111
一、中国农业银行的重建与发展 111
二、中国银行的体制改革与发展 113
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转轨与发展 114
四、中国工商银行的成立与发展 115
五、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银行化 116
一、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与职能 117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诞生 117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结构 122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崛起 124
一、全国性综合商业银行的重建 124
二、区域性综合商业银行的建立 127
三、区域性专业银行的设置 130
四、外资金融机构的抢滩入境 130
第五节 政策性银行的创立 133
一、国家开放银行的创建 133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创立 135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独立 136
第六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崛起 136
一、保险机构的多元化发展 137
二、信托投资机构的多层次发展 139
三、合作金融机构的复兴 141
四、邮政储蓄机构体系的建立 144
五、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的发展 144
六、证券公司的兴起 145
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 147
第七节 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局限 149
一、奠定改革深化的基础 149
二、多元化银行体制需要完善的地方 151
第四章 货币政策工具的引进与运用 156
第一节 三大政策工具的引进与运用 156
一、准备金制度的设立与沿革 156
二、我国准备金制度的使用与局限 161
三、发展缓慢的再贴现业务 168
四、规模有限的公开市场操作 172
五、两种机制的内在摩擦 173
六、需要深化的有关认识 176
第二节 规范我国的准备金制度 188
一、以法律规定准备金制度的功能 188
二、规范我国准备金制度的基本方面 189
三、做好改革准备金制度的配套准备 195
第三节 改革和发展我国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 197
一、提前系统引进的必要 197
二、再贴现功能的重新定位 198
三、我国再贴现业务的规范 200
四、正确认识我国再贴现的决定与影响 204
五、发展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思路 205
第五章 货币政策的运用与政策目标的确定 209
第一节 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 209
一、1985年初的第一次货币紧缩政策 210
二、1987年底的第二次货币紧缩政策 210
三、1988年9月起的第三次货币紧缩政策 211
四、1993年的第四次金融调控政策 212
五、1995-1999年的货币政策运用 216
第二节 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218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确定 219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221
三、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的配套问题 224
四、确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意义 229
第三节 货币政策运作及双重目标的前景 230
一、我国货币政策运用的前景 230
二、不能简单比较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 233
三、双重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趋势 235
第六章 资金管理与银行体制的改革 242
第一节 信贷资金体制的改革 242
一、“统存统贷”体制的建立与终结 242
二、“存贷差额”体制的形成与终结 244
三、“实贷实存”办法的实施与终结 247
四、“贷款限额”管理体制的形成与过渡 250
五、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的推广 253
一、“区别对待,择优扶植”的信贷方针 258
第二节 与信贷计划体制配套的改革 258
二、银行统一管理国营企业流动资金 259
三、固定资金贷款业务的开办 260
四、基本建设资金的“拨改贷” 261
五、恢复商业信用的必要与过程 262
第三节 我国银行的企业化改革 265
一、银行业企业化改革思想的形成 265
二、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必要性 269
三、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目标的明确与提出 270
四、明确银行企业化改革的目标 273
五、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初步成果 274
一、分离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 278
第四节 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278
二、商业银行法的颁布与执行 280
三、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确定 282
第五节 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主要困难 284
一、我国银行的大量不良债权 284
二、扭曲的银企关系还没有理顺 285
三、银行未能完全摆脱政策性业务 286
四、银行负担加重,经营环境恶化 287
五、国有银行还没有实行股份制改革 288
第六节 进一步深化我国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 289
一、商业化改革的外部配套条件 290
二、改革我国银行业的组织体系 293
三、转换我国银行的经营机制 295
第七章 我国金融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297
第一节 金融市场的起步阶段 297
第二节 同业拆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99
一、同业拆借市场的初期发展 299
二、全国性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建立 301
第三节 票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03
一、票据市场的发展概况 303
二、票据市场发展的近况 305
第四节 外汇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07
一、中国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 307
二、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309
三、中国外汇市场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0
第五节 债券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312
一、国债发行市场 313
二、国债交易市场 315
三、国债回购市场 317
四、国债期货市场 319
五、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320
六、国债市场存在的问题 323
七、国债市场的完善与发展方向探讨 324
第六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325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概况 325
二、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327
三、股票市场的积极作用 329
四、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331
五、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必要措施 335
第七节 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的发展 337
一、投资基金的基本含义 337
二、投资基金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 338
三、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 339
四、我国投资基金的规范 342
第八节 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简要评说 344
一、金融市场推动经济改革的深化 344
二、我国金融市场主要问题与影响 346
三、我国金融市场的规范 348
第一节 我国利率体制的改革 350
一、利率体制的主要问题 350
第八章 我国利率和汇率体制的改革 350
二、利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354
第二节 我国外汇体制改革 362
一、1979-1993年的外汇改革措施 362
二、以外汇市场建立为目标的外汇体制改革 368
三、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改革进程 375
四、加强和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 377
五、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体制改革的影响 381
第三节 深化我国利率和外汇体制的思考 383
一、不能简单放开利率和汇率 384
二、慎重地对待利率的自由化 385
三、外汇体制改革要顺应经济改革的深化 387
参考书目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