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现代性”道德危机的双重性 1
导论 现代性的伦理话语 1
(一)问题与追问 3
第一编 普世伦理探险 3
一、现代道德问题的追问与回应——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普世伦理前景展望 3
二、“现代性”道德的合法性危机:历史与道德 6
(二)人类可公度之道德是否可能 7
(三)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普世伦理前景:一种可能的回应 15
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美德与规范 17
二、融合视野中的普世伦理——关于普世伦理的探究方法三题 27
(一)方法问题 27
四、并非结论的结语:现代性道德的前与后 31
(二)文明立场与文化判断:方法(一) 31
(三)理性的与合理性的:方法(二) 40
三、普世伦理及其承诺—— 54
(一)背景与问题 54
(二)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普世伦理 69
(三)普世伦理的承诺 87
四、普世伦理的正义及其对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96
(一)普世伦理的“正义”概念 96
(二)功利或正义的社会伦理选择 100
(三)伦理正义之于功利价值的优先性 108
五、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 113
(一)契语 113
(二)资源意义 116
(三)“地域性”与“普世性” 124
第二编 “现代性”道德反思 133
六、“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的建构与解构 133
(一)“现代性”及其道德价值理念 133
(二)“现代性”道德的建构与失败 136
(三)解构?抑或重构? 139
(一)引论:信仰及其本质 143
七、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 143
(二)价值信仰与知识信念:“逻各斯”的附魅 146
(三)道义与实利:市场不相信未来 151
(四)信仰与宗教:一种初步的文化解释 156
八、“现代性”的“中国知识” 162
(一)社会转型与“现代性”:“韦伯命题” 162
(二)“体”与“用”:“现代性”的“中国问题” 165
(三)现代化中的“地方性”与“普适性”:“中国知识” 169
九、伦理秩序与道德资源——关于当前中国社会伦理问题的一点理论分析 176
(一)引言 176
(二)转型中的失序:一种道德现实主义的估价 177
(三)伦理正义: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基础 182
(四)资源问题:关于“中国现代性”的“道德知识” 187
十、之间或之外:关于“第三条道路”——读《“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 192
(一)初识吉登斯:一个必要的背景交待 193
(二)两极之间:政治家的政治目标与理论家的理论姿态 195
(三)两极之外:一与多的问题 203
十一、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 209
(一)引言:回应麦金太尔的会谈邀请 209
(二)个人与人伦:美德主体的概念视差 214
(三)“成就”与“成人”:美德评价的标准视差 226
(四)“理智德性”与“仁且智”:美德实践的方法视差 238
十二、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 249
(一)立场与理解 249
(二)层次与意义Ⅰ:伦理精神的再生 252
(三)层次与意义Ⅱ:伦理生活的“理性化”及其限度 257
(四)层次与意义Ⅲ:制度伦理 262
第三编 经济伦理 269
十三、论市场经济的道德维度 269
(一)问题及其意义 269
(二)重释“亚当·斯密问题” 272
(三)市场经济的道德之维 279
十四、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及其道德论证——从现代经济伦理的角度看 290
(一)效率的道德问题 292
(二)三种效率论证的批判性考察 294
(三)效率的道德论证及其局限 310
十五、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 322
(一)可否相容? 322
(二)在多大程度上相容? 329
(三)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民主 332
十六、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 336
(一)引言:全球化及其文化维度 336
(二)全球化:作为一个“现代性”问题 339
(三)一与多:全球化中的文化问题 343
(四)文化乡愁:全球化的后果 350
(五)全球化中的中国与中国文化 355
十七、经济与伦理的对话 358
第五编 关于道德伦理的对话 371
十八、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 371
十九、文明对话:跨世纪的“现代性”谋划 378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伦理情结 387
二十一、宇宙的合唱——后现代的伦理学反思(与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文化中国》杂志主编梁燕城先生对话) 393
二十二、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对话) 411
二十三、“现代性”的共享——万俊人“公共哲学”访谈录(《天津日报》记者王伟华)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