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5
第一章 志——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5
一 “志”范畴的历史展开 6
二 “志”范畴的涵义解析 15
三 对于先哲论志的几点思考 25
第二章 人类心灵的第三层面——志性 30
一 人类心灵确有志性层面 30
二 “志性”的哲学阐释 40
三 研究志性对于当代文化建设的意义 54
第三章 心灵的层面结构 61
一 心灵结构探讨的历史回顾 61
二 感性、知性、志性辨析 71
三 心灵的结构图式 84
第四章 人类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93
一 有关掌握方式论述的比照分析 93
二 人类掌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历史展开 103
三 掌握方式与符号之网 114
下篇 127
第五章 美,作为人的本质丰富性的对象化 127
— —关于美学一些基本问题的思索 127
一 美的本体论 127
二 审美形态论 138
三 审美经验论 149
— —对于艺术问题的新解释 160
第六章 心灵的映像 160
一 艺术的特定位置 161
二 艺术的特殊元素 163
三 文学艺术家 166
四 艺术创作 170
五 艺术作品 174
六 艺术形态 178
七 艺术源流 182
八 艺术接受 186
第七章 科学与宗教 191
— —两大文化力量的对立与互补 191
一 历史:科学与宗教的对立 192
二 历史:科学与宗教的互补 200
三 前瞻:科学与宗教的共存 210
第八章 以心性之学为主干的中国哲学 222
— —有关范畴、命题的逻辑定位 222
一 对传统哲学范畴、命题定位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22
二 有关范畴、命题的逻辑定位 226
三 中国哲学巡礼的几点感想 246
第九章 人性与人的本质及其善恶评价 253
一 人性问题 253
二 人的本质问题 262
三 人性的善恶评价问题 270
后记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