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什么是散射通信 1
第一节 从长波无线通信到散射通信 1
目录 1
第二节 散射通信系统特点 6
第二章 散射传播现象 12
第一节 散射传播现象的发现 12
第二节 无线电波在大气中的各种传播模式 14
(一)电离层的结构 16
第三节 电离层散射传播 16
(二)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 17
(三)电离层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 17
第四节 流星余迹散射传播 20
(一)什么是流星余迹 20
(二)流星余迹对无线电波的散射作用 21
(三)流星余迹散射通信特点 22
第五节 无线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 23
(一)对流层的结构 24
(二)无线电波在对流层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25
(三)无线电波在对流层中传播时的散射传播现象 29
(四)对流层是如何使无线电波产生散射的 32
第三章 散射信号与信道 38
第一节 一般信号的特性 40
(一)时域频域与空域 40
(二)波形及其频谱 41
(三)波形宽度与频谱形状的关系 44
第二节 一般传输网络的传输函数与 45
脉冲响应函数 45
第三节 信号波形及其频谱的样值表示 47
(一)用样值代表信号波形 48
(二)用样值代表信号频谱 51
第四节 散射信号的时间选择性衰落与 53
信道的频率扩散 53
(一)什么是时间选择性衰落 53
(二)产生时间选择性衰落的原因—信道的频率扩散 54
(三)量度信道频率扩散的频移功率谱p(f) 57
(四)信道的频率扩散量?与相关时间? 59
(一)什么是频率选择性衰落 62
第五节 散射信号的频率选择性衰落与 62
信道的时间扩散 62
(二)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原因—信道的时间扩散 63
(三)量度信道时间扩散的时延功率谱P(ξ) 66
(四)信道的时间扩散量?与相关带宽? 70
第六节 散射信号的空间选择性衰落与 72
信道的角扩散 72
(一)什么是空间选择性衰落 72
(二)产生空间选择性衰落的原因—信道的角扩散 73
第七节 散射信号的幅度概率分布 74
(三)信道的相关距离? 74
(一)概率与概率分布 75
(二)随机变量的均值、中值与方差 78
(三)散射信号的幅度概率分布 80
(四)用实验方法确定散射信号的幅度概率分布 88
第八节 散射信道的模型 89
(一)实际信道带宽都是有限的 90
(二)用样值表示信道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横截滤波器 91
(三)散射信道的横截滤波器模型 96
第四章 对流层散射传输损耗与接收信噪比 101
第一节 对流层散射信道的传输损耗 103
(一)什么是传输损耗 103
(二)基本传输损耗Lb 105
(三)天线低架损耗LT 107
(四)天线偏向损耗La 108
(五)天线介质耦合损耗LC 109
(六)大气吸收损耗LA 111
(一)接收机门限信噪比与门限传输损耗Lg 112
第二节 电波传播的可靠度 112
(二)传输损耗的概率分布与传播可靠度? 113
第三节 接收机噪声与接收信噪比 117
(一)信号失真噪声 117
(二)外部噪声 118
(三)内部噪声 120
(四)接收信噪比 124
附录:接收信噪比与传输可靠度计算举例 127
第五章 显分集技术 130
第一节 空间选择性衰落对通信的影响 131
第二节 时间选择性衰落对通信的影响 132
(一)对模拟通信的影响 134
(二)对数字通信的影响 135
(三)时间选择性衰落的其它影响 143
第三节 频率选择性衰落对通信的影响 144
(一)对模拟通信的影响 144
(二)对数字通信的影响 149
第四节 显分集接收技术 152
(一)显分集技术的提出 152
(二)目前有哪些分集技术 154
(四)对各分集支路信号的基本要求 156
(三)分集技术为什么能够对抗衰落 156
(五)分集合并的方式 157
第五节 分集对通信系统性能的改善 160
(一)分集提高了平均信噪比 161
(二)分集大幅度地减小了信号电平的起伏范围 165
(三)分集展宽了信道的可用带宽 170
(四)分集对模拟通信质量的改善 170
(五)分集对数字通信质量的改善 171
(一)频率分集系统 176
第六节 显分集系统 176
(二)空间分集系统 179
(三)分集合并设备 184
第六章 隐分集技术 191
第一节 波形的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 193
(一)相关性 193
(二)相关系数 193
(三)相关函数 199
(一)数字通信中接收机的任务 202
第二节 相关检测器 202
(二)接收机应根据什么准则作判决? 204
(三)相关检测器 206
(四)采用什么性质的符号波形最好? 207
第三节 随机序列与伪随机序列 211
(一)随机序列 211
(二)二元随机序列的性质 212
(三)伪随机序列及其种类 213
(四)伪随机序列的性质及其产生 214
(一)多元数字传输的引入 217
第四节 时频调制技术 217
(二)时频调制技术 218
(三)时频编码信号的形成原则 220
(四)时频调制接收机的结构 223
(五)时频调制技术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226
第五节 时频相调制技术 230
(一)时频相调制技术 231
(二)时频相接收机 234
(三)时频相调制技术的特点 239
第六节 分离多径技术 240
(一)分离多径技术的提出 241
(二)如何分离多径 241
(三)通信时应该选用什么性质的信号 245
(四)实际系统之一——M元正交传输系统 248
(五)实际系统之二——二元正反传输系统 258
(六)分离多径技术的抗衰落与抗干扰性能 262
(七)对分离多径技术的评述 267
第七节 其它隐分集技术 268
(一)自适应选频技术 268
(三)动态复用技术 269
(二)自动请求重发技术 269
第七章 散射通信的发展趋势 271
第一节 散射信道可以被逐步改造成为恒参信道 272
第二节 恒参信道的信道容量 279
(一)信道容量 279
(二)实际传信率与信道容量的差距 283
(三)有没有办法逼近信道容量 283
第三节 信道改善技术 285
(一)信道均衡技术 286
(二)最佳滤波均衡准则 287
(三)最佳滤波均衡方式 290
(四)对信道传输函数的估计及滤波均衡器的收敛 293
(五)信道均衡的潜力 294
第四节 信号检测技术 294
(一)固定符号长度检测 294
(二)序贯检测 295
(三)逐符号检测 297
(四)序列检测 297
第五节 自适应技术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