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 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 1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 12
(一)人口规模变化 12
(二)城市人口规模变化 16
(三)镇人口规模变化 18
(四)农村人口规模变化 20
(五)影响人口总量变化的两个因素 22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28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理论 2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情况 29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原因 33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5
一、人口年龄构成 35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35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 42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 45
二、人口性别构成 46
(一)人口性别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47
(二)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比 47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 50
三、人口老龄化 53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 53
(二)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57
(三)老年人口再就业 60
(四)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和社会保障 63
第三章 婚姻与家庭 66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 66
(一)未婚人口状况及其特点 67
(二)有配偶人口状况及其特点 78
(三)丧偶人口状况及其特点 80
(四)离婚人口状况及其特点 83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 85
(一)家庭和户的概念 85
(二)户的数量与规模 85
(三)家庭户的类型 89
(四)家庭世代类型 92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 93
(一)婚姻状况与生育 93
(二)生育与家庭户规模 94
(三)生育与家庭类型 96
四、婚姻、家庭变化与社会经济 99
(一)婚姻变化与社会经济 99
(二)家庭规模、家庭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100
第四章 人口文化素质 106
一、人口文化构成状况 106
(一)人口文化程度的变化和构成 106
(二)分年龄性别人口的文化程度 110
(三)人口文化程度构成的城乡和地区差异 113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 116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 121
(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121
(二)学龄人口就学状况 125
(三)教育对人口文化素质的制约作用 132
三、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 133
(一)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互相影响 133
(二)迅速提高计划生育落后地区的文化素质,促使人口再生产转变 139
(三)强化完整的人口控制观念,完善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142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 144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144
(二)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小的原因 147
(三)增加智力投资,提高人口素质 150
(四)充分开发与利用劳动力文化素质资源 153
第五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 156
一、妇女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 156
(一)育龄妇女生育概况 156
(二)80年代妇女生育模式的变动情况 166
(三)人口再生产率 172
(四)妇女生育水平发展趋势 177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 179
(一)经济当展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 179
(二)文化教育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181
(三)婚姻状况对生育率的影响 184
(四)职业结构对生育率的影响 185
(五)政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187
(六)各因素综合相关分析 189
三、人口控制效果与难点 190
(一)人口控制效果 190
(二)人口控制难点 196
(三)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 198
第六章 死亡水平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00
一、死亡率的变化 200
(一)粗死亡率的变化 200
(二)年龄别死亡率的变化 201
(三)性别死亡率的变化 208
二、死亡率地区差异 209
(一)江苏省死亡水平与其它省市的比较 209
(二)死亡率的地区差异 210
(三)死亡率的城乡差异 212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 214
(一)社会经济对死亡率的影响 214
(二)城乡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死亡率的影响 216
(三)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 217
(四)年龄结构对死亡率的影响 218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20
(一)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220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城乡差异 225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 227
(四)死亡原因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 229
第七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 233
一、人口分布状况 233
(一)人口分布状况及特点 233
(二)人口分布的成因 243
(三)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 245
二、人口城镇化 246
(一)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 247
(二)影响人口城镇化的因素 255
(三)小城镇人口变化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 258
(四)市镇人口与农业、非农业人口 261
(五)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 266
第八章 人口迁移和流动 271
一、人口迁移状况 271
(一)人口迁移的含义与规模 271
(二)省际人口迁移 273
(三)省内人口迁移 282
二、人口流动状况 292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 293
(二)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 293
(三)流动人口的特点 295
(四)与港澳台及国外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增多 299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 301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01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效益 304
(三)存在问题 305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发展趋势及思考 306
第九章 少数民族人口 309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与分布 309
二、少数民族人口年龄性别构成 317
(一)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构成 317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 319
三、少数民族人口生育状况 322
(一)总生育率 322
(二)年龄别生育率 322
(三)总和生育率 323
(四)平均每个妇女活产子女数 324
四、少数民族人口婚姻与家庭状况 326
(一)婚姻 326
(二)家庭 330
五、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 331
第十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 336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 336
(一)劳动力资源的数量 336
(二)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构成 337
(三)劳动力资源的性别和年龄构成 337
(四)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 339
(五)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 340
二、在业人口状况 340
(一)在业人口规模与在业率的变化 340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341
(三)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344
(四)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350
(五)在业人口的文化状况 355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 358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变化及其特点 358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 360
(三)不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 362
(四)市镇待业人口状况 365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68
第十一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372
一、人口与资源 372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 372
(二)人口与水资源 378
(三)人口与森林资源 382
(四)人口与矿产资源 383
二、人口与粮食 386
(一)人口与粮食的关系 386
(二)人口与粮食的平衡问题 393
(三)人口与耕地 395
(四)人口与粮食问题的发展趋势 397
三、人口与能源 399
(一)能源资源 400
(二)能源工业发展与人均能源 401
(三)人口与能源消费 401
(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与能源供应 405
四、人口与环境 407
(一)水土流失与水域缩小 407
(二)环境污染状况 409
(三)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 411
第十二章 人口与消费 414
一、人口与消费 414
(一)人口与消费的一般关系 414
(二)人口变动与消费增长的关系 415
(三)人口变动与消费趋势 418
(四)人口变动影响消费变化的经济关系 421
(五)人口和积累的一般关系 421
(六)人口变动与积累增长的关系 423
二、总人口的分母效应--人均水平 427
(一)人均消费水平 427
(二)人均消费水平构成 430
(三)人均积累水平 439
(四)人均积累构成 442
第十三章 人口前景与展望 446
一、人口预测知识简介 446
(一)人口预测模型 446
(二)人口预测的原则 448
二、未来人口发展预测 450
(一)未来出生人口预测 450
(二)未来死亡人口预测 455
(三)未来总人口预测 460
三、未来人口的主要特征分析 462
(一)性别构成 462
(二)年龄构成类型 463
(三)劳动年龄人口状况 466
(四)育龄妇女人口状况 468
(五)其它人口构成状况 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