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述及基本知识 1
第一节早期矫治的必要性 1
目 录 1
第二节眼球构造和眼外肌 3
一、眼球 3
(一)眼球壁 3
(二)眼球内容 6
(一)眼眶的构成 7
一、生理的不等象视与病理的不等象视 9 7
二、眼眶、眼外肌和筋膜 7
(二)眼眶的骨膜与筋膜 9
(三)眼眶与眼球位置 15
(四)眼外肌 17
第三节眼球运动 27
一、眼球运动旋转中心 27
二、眼球运动的旋转轴 27
三、有关眼球运动法则 28
四、眼球运动范围 30
五、单眼运动和两眼运动 31
六、眼球运动及其神经支配 32
(一)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中枢 32
(二)眼球垂直同向运动中枢 35
(三)两眼异向运动中枢 36
七、眼球运动的配偶肌与拮抗肌 39
八、辐辏及散开运动 41
第一节视网膜对应 42
第二章两眼视机能 42
第二节同时视和融象 44
第三节视网膜对应区 47
第四节深度觉和立体视 50
第三章眼的屈光调节与辐辏 54
第一节眼的屈光状态 54
一、正视眼与远视眼 54
二、近视眼 56
三、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 57
四、散光眼 58
一、调节 61
第二节调节与辐辏 61
二、调节力 62
三、辐辏 64
四、老视 70
第三节AC/A比检查 72
一、梯度法 72
二、隐斜法 73
三、同视机法 75
一、水平复视及垂直复视 77
第一节复视 77
第四章两眼视机能异常 77
二、复视的分析 79
三、复视的检查 81
四、合理复视与背理复视 84
五、共同复视与非共同复视 86
六、两眼复视和单眼复视 87
第二节视觉抑制与混淆视 88
一、视觉抑制 88
二、混淆视 90
第三节异常视网膜对应 91
第四节注视及注视异常 94
第五节融象及立体视障碍 95
第六节不等象视 96
二、不等象视的类型 97
(一)按原因分类 97
(二)按象差所致畸变图形分类 97
(三)不等象视的症状 98
(四)不等象视的检查 99
(五)不等象视的治疗 100
第五章斜视弱视一般检查 102
第一节主诉及病历 102
一、发病的时期及经过 102
二、复视与斜视间的关系 103
三、既往治疗情况 104
四、家族史 104
第二节视力及屈光检查 104
一、裸眼视力 105
二、屈光矫正 106
三、交叉柱镜法 107
(一)原理 107
(二)交叉柱镜的构造 108
(三)检查方法 109
(一)决定散光轴 111
四、圆柱镜片检影法 111
(二)决定散光度 115
五、测定矫正视力 117
第三节注视检查 117
一、光反射法 117
二、窥视镜检查法 119
(一)主动的检查法 119
(二)被动的检查法 120
三、自觉注视检查法 123
第四节斜视角检查法 124
一、角膜映光法 124
二、三棱镜中和法 125
三、遮盖及移去遮盖法 127
四、交替遮盖法 129
五、三棱镜遮盖法 131
六、M氏杆检查法 133
第五节假性斜视 137
第六节眼球运动检查 139
一、眼位方向与眼球运动的检查 139
二、第二眼位与第三眼位的检查 140
第七节头位异常及其试验 141
一、头位异常的表现 141
二、Bielschowsky氏头位倾斜试验 142
三、眼性斜颈的鉴别诊断 143
第八节Parks氏三步法 144
第六章斜视弱视特殊检查 149
第一节同视机斜视角检查 149
一、测量他觉斜视角 151
二、测量自觉斜视角 154
第二节 同视机视机能检查 156
一、检查同时视 157
二、检查融象及范围 158
三、检查立体视 159
第三节同视机斜视角定量检查 159
一、他觉检查法 159
二、自觉检查法 160
一、四孔灯检查法 163
第四节其它视机能检查 163
二、线条镜片试验 165
三、Hess氏屏检查法 167
四、Lancastor氏法 169
五、后象法及后象转移试验 171
六、障碍阅读 174
七、立体视及深度感检查 175
(一)Titmus立体检查图 175
(二)随机点检查图 175
(三) Pola试验 176
(四)三杆检查法 177
八、4△基底外方三棱镜试验 178
九、牵引试验 181
(一)判定术后复视及视网膜对应 181
(二)判断有无抵抗 183
第五节斜视眼视机能检查 184
一、视网膜对应的意义及类型 184
二、视网膜对应检查法 186
(一)当他觉与自觉斜视角相一致时 187
(二)当他觉与自觉斜视角不一致时 187
(三)当测不出自觉斜视角时 190
(四)当一眼为注视不良的弱视时 190
第一节斜视的成因 191
第七章水平斜视 191
二、解剖的因素 192
三、感觉性因素 192
一、遗传性因素 192
四、中枢性障碍 193
五、融象因素 193
六、调节因素 194
第二节内斜视 196
一、调节性内斜视 196
(一)纯调节性内斜视 197
(二)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197
(一)散开不全型内斜视 199
二、正常对应内斜视 199
(二)隔日性内斜视 200
(三)辐辏过强型内斜视 202
三、对应缺如性内斜视 202
四、异常对应内斜视 202
五、视力不良性内斜视 203
六、先天性内斜视 204
第三节外斜视 204
一、间歇性外斜视 205
(一)正常对应间歇性外斜视 205
(二)双重对应间歇性外斜视 206
二、恒常性外斜视 209
(一)正常对应恒常性外斜视 210
(二)异常对应恒常性外斜视 210
(三)对应缺如恒常性外斜视 210
(四)视力不良性外斜视 210
(五)内斜视合并外斜视 210
(六)辐辏功能减弱性外斜视 211
第四节AV现象 211
一、临床表现 211
二、诊断标准及其成因 213
三、治疗 214
第五节微小角斜视 217
第八章隐斜 219
一、水平性隐斜 219
(一)内隐斜 219
(二)外隐斜 220
二、上隐斜 222
三、旋转隐斜及旋转斜视 223
(一)旋转隐斜 223
(二)旋转斜视 223
第九章垂直斜视 226
第一节共同性垂直斜视 226
第二节分离性垂直偏斜 227
一、下斜肌功能过强 230
第三节垂直肌功能过强或减弱 230
二、上斜肌功能过强 233
三、上直肌功能过强 235
四、下直肌功能过强 236
五、下斜肌功能减弱 237
六、上斜肌功能减弱 237
七、上直肌功能减弱 237
八、下直肌功能减弱 237
(一)水平注视麻痹 238
一、中枢性眼球运动障碍 238
第一节中枢神经性障碍 238
第十章眼球运动障碍 238
(二)垂直注视麻痹 239
(三)单眼双上转肌麻痹 240
(四)Hertwig-Magendie氏综合征 240
(五)辐辏麻痹 241
(六)辐辏痉挛 243
(七)散开麻痹 243
二、与中枢有关的眼球运动障碍 246
(一)核间麻痹 246
(二)眼球后退综合征(Duane氏综合征) 247
一、末梢性神经麻痹的主要症状 254
第二节末梢性神经障碍 254
二、动眼神经麻痹 263
三、滑车神经麻痹 269
四、外展神经麻痹 269
五、全眼肌麻痹 271
第三节肌无力症及肌性障碍 273
一、眼肌无力症 273
二、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 274
三、痛性眼肌麻痹 275
四、内分泌性眼外肌病 275
六、眼外肌纤维化 276
五、先天性眼外肌缺损 276
七、固定性斜视 277
八、眼睑异常运动 277
第四节眼外肌机械性障碍 278
一、上斜肌腱鞘综合征 278
二、眼眶底骨折 279
第十一章眼球震颤 280
第一节眼球震颤的分类与分度 282
一、从眼球运动型态分类 282
二、从眼球震颤方向分类 283
三、眼球震颤的分度 283
一、生理性眼性眼球震颤 284
(一)视动性眼球震颤 284
第二节眼性眼球震颤 284
四、眼球震颤的节律及频率 284
(二)神经肌性眼球震颤 285
(三)职业性眼球震颤 285
二、病理性眼性眼球震颤 286
(一)眼位性眼球震颤 286
(二)视力不良性眼球震颤 286
(三)隐性眼球震颤 287
(四)眼球震颤阻滞综合征 288
第三节眼球震颤的治疗 289
(一)矫正屈光不正 289
(二)三棱镜矫正 289
(三)手术矫正 290
第十二章弱视 293
第一节弱视的定义和发现率 293
第二节弱视的成因 295
第三节弱视的分类 300
第四节幼儿视力的发育 303
一、眼解剖的发育 303
二、视机能的发育 304
三、视力的发育 305
第五节弱视与分读困难 306
第六节弱视眼与低照度视力 309
第七节弱视眼与注视状态 311
一、弱视眼与视野 315
第八节弱视眼与视野和眼球运动 315
二、弱视眼与眼球运动 317
第九节弱视的诊断 318
一、检查顺序及次数 318
二、视力检查 319
三、屈光检查 320
第十节弱视的治疗 321
一、不同年龄弱视的治疗 321
(一)1岁以内弱视的治疗 322
(二)1~2岁弱视的治疗 323
(三)3~4岁弱视的治疗 324
(一)遮盖疗法的意义 326
二、遮盖疗法 326
(四)5岁以上弱视的治疗 326
(二)遮盖方法 327
(三)适应症 328
三、增视疗法 330
(一)Cuppers氏后象法 330
(二)其它后象法 334
(三)中心凹刺激法 335
四、偏心注视矫治训练 337
五、方向知觉训练 341
(一)触觉协调器训练 341
六、压抑疗法 342
(二)听觉协调器训练 342
(一)近距离压抑方法 343
(二)远距离压抑方法 344
(三)全部压抑方法 344
(四)交替压抑方法 344
(五)选择性压抑方法 344
(六)微量压抑方法 344
七、生理基础疗法 345
八、红色滤光镜片遮盖法 346
一、同时视训练 347
(一)同时视及消除抑制训练 347
第十一节两眼视机能训练 347
九、小功率氦——氖激光治疗法 347
(二)加强融象训练 348
(三)立体视训练 350
第十二节其它训练 350
一、手描实体镜 350
二、分离训练 351
三、Pigeon-Oantonnet氏实体镜训练 352
(一)第一位置 352
(二)第二位置 353
四、辐辏训练 354
五、眼球运动训练 354
(一)黄斑部刺激法 355
二、同视机训练 355
一、遮盖法 355
第十三节异常视网膜对应的矫治 355
(二)动力的两眼视网膜刺激法 356
(三)?侧点灭及震动 356
(四)交互点灭或交互震动 356
(五)两眼同时点灭或同时震动 356
(六)交替视训练 357
第十三章斜视治疗原则 358
第一节斜视治疗一般原则 358
(二)矫正屈光异常时注意事项 361
(一)屈光异常矫正的目的 361
一、屈光不正的矫正 361
第二节斜视的非手术疗法 361
(三)眼镜处方后的处理问题 363
二、三棱镜治疗 364
(一)三棱镜矫正的目的 364
(二)三棱镜矫正方法 365
三、缩瞳剂的应用 366
(一)缩瞳剂作用机制 366
(二)缩瞳剂的种类 367
(三)缩瞳剂的适应症及滴眼方法 367
(四)缩瞳剂的副作用 367
(二)视机能矫治的限度 368
(一)视机能矫治的目的 368
第三节斜视视机能训练 368
一、斜视视机能矫治的目的与限度 368
二、视机能矫治训练方法 369
(一)同时视训练 369
(二)融象训练 370
(三)异常视网膜对应的治疗 370
第四节眼肌麻痹的治疗 370
一、原因治疗 370
二、药物治疗 371
一、肌力减弱手术 373
第一节斜视的手术方法 373
第十四章斜视手术治疗 373
二、肌力加强手术 374
第二节斜视手术器械 375
第三节斜视手术的麻醉 375
第四节斜视手术的术式 378
一、直肌徙后术 378
二、直肌徙前术或缩短木 385
三、肌腱延长术 387
四、AV现象水平斜视手术 388
五、上或下直肌缩短术 390
七、下斜肌切除术 393
六、上或下直肌徙后术 393
八、下斜肌徙后术 396
九、下斜肌切除徙前术 399
十、下斜肌折叠术 399
十一、上斜肌切腱术 400
十二、上斜肌折叠术 401
十三、上斜肌徙前术 402
十四、肌移植术 404
(一)外直肌麻痹肌移植术 404
(二)Duane氏综合征手术 406
(三)动眼神经麻痹手术 408
第五节斜视手术的选择及定量 409
一、内斜视手术 410
二、外斜视手术 412
三、AV现象斜视手术选择 412
四、分离性垂直偏斜手术 414
五、垂直肌功能过强与减弱手术 415
六、垂直斜视手术 416
七、眼肌麻痹手术 418
八、特殊型斜视手术 419
第六节斜视手术前后的处理 420
一、术前处理 420
二、术后管理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