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二、国内外互文性研究现状 3
三、研究对象和论文基本框架 16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诞生的西方社会文化语境 18
第一节 互文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19
一、后现代在西方的兴起 20
二、后现代精神与互文性 25
第二节 互文性产生的社会背景:1968年五月风暴 30
一、革命原因:多种因素的合力促成 31
二、革命爆发:五月中的集体狂欢 35
三、革命意义:文化上的解构主义 42
第三节 互文性产生的哲学背景:语言学转向 47
一、当代西方文论的语言学转向 47
二、语言学转向对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 55
三、语言学转向对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影响 59
第四节 互文性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 64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及其对互文性的启示 65
二、巴赫金诗学思想对互文性理论的贡献 75
三、独特的符号圈:尤里·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思想与互文性的关联 98
第二章 互文性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诗学嬗变 108
第一节 词的诞生:克里斯蒂娃 108
一、异邦之女克里斯蒂娃来到巴黎及其对巴黎思想界的冲击 108
二、“夹在指缝中的香皂”:索莱尔斯的创作实践与互文性 114
三、“修正过的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对巴赫金思想的转换与超越 120
第二节 嬗变路径之一:结构主义方向 125
一、T.S.艾略特诗学 125
二、热拉尔·热奈特 131
三、里法泰尔与孔帕尼翁 138
第三节 嬗变路径之二:解构主义方向 144
一、罗兰·巴特:文是一种织物 144
二、德里达:文本之外一无所有 157
三、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即互文性 166
第三章 互文性在中国的传播及国内研究成果 176
第一节 1980至1990年:初步译介与引进及其研究成果 176
第二节 1990至2000年:继续发展阶段及其研究成果 183
第三节 2000年迄今:深化拓展阶段及其研究成果 192
第四章 互文性与中国文论 206
第一节 打通的可能与国内已出现的研究成果 206
一、中西诗学对话的可能性 206
二、国内目前已经出现的研究成果综述 209
第二节 中西“互文”辨析 216
一、中西“互文”词源学上的辨析 216
二、“仿拟”、“飞白”与互文性的相通 218
第三节 互文性与中国文论 223
一、“和实生物”的互系性思维与互文性 223
二、历代文论中与互文性相关思想的资源 226
三、互文性与用典 237
四、诗注的挖墙脚与互文性 247
第五章 互文性对中国的影响及其研究现状反思 254
第一节 互文性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 254
一、1974年泰凯尔集团造访中国及其接受的“错失良机” 254
二、改革开放后西方文论的大量引入 259
三、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的理性反思 264
第二节 互文性对中国的影响 273
一、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影响——以李冯和李修文为例 273
二、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以陈晓明为中心 287
三、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影响 297
第三节 互文性的局限及国内研究的不足 304
一、局限一:对意义不确定性的强调,从而使意义走向虚无 304
二、局限二:解构主义文本观将文本引向其他文本,持一种开放的文本观 308
三、局限三:对文学性的偏离,从而使文学文本走向广义的文化文本 309
四、局限四:无视作者的存在,从而消弭了文学活动的主体 310
五、局限五:对于独创性的否定 312
六、国内研究的不足 313
结语 317
后记 322
参考文献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