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改革大潮中要重视学习《资本论》 1
一、“老祖宗不能丢啊” 2
二、走出《资本论》过时论的误区 8
三、重要的是把握和运用《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4
第一章 指引人类走向幸福的明灯--《资本论》的历史背景、成书过程和深远影响 21
第一节 时代的产物 21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 21
二、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2
三、体现崇高历史使命的社会科学成果 24
一、创作与出版过程 25
第二节 千辛万苦写成的书 25
二、马克思毕生心血的凝结 29
三、恩格斯的无私贡献 31
第三节 深远的影响 34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 34
二、广泛的传播 34
三、在世界人文科学论坛的崇高地位 35
四、《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36
五、千年伟人 38
第二章 伟大科学发现的结晶--《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概述 39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0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40
二、重视经济关系的“人格化” 42
三、马克思人格化理论的现实意义 44
第二节 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研究对象 46
一、确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依据 46
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特点 48
三、《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指导价值 49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其特色 50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 50
二、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核心 53
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54
四、科学的叙述方法 55
五、叙述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 57
六、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需要将《资本论》的方法论中国化 60
第四节 崭新的经济理论 61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中心 61
二、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62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创造性的评价 64
四、经济学术语的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66
第三章 “艺术的整体”--《资本论》一至三卷的总体逻辑体系 68
第一节 理论上再现社会经济的历史形态 69
一、理论上的再现表现为综合过程 69
二、经济范畴从抽象到具体 70
三、五大经济范畴的逻辑演进 71
四、五大经济范畴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再现 72
第二节 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的一致 89
一、理论逻辑体现唯物史观的要求 89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十个层面的经济关系演进史 90
二、理论逻辑与资本增殖的实现运动顺序相一致 99
一、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 99
第三节 理论逻辑再现资本的运动过程 99
三、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特征 102
四、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105
五、理论逻辑再现的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运动 106
第四节 理论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107
一、全书从总体上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想象的认识过程 107
二、许多篇章的理论逻辑也体现了辩证的认识过程 109
三、《资本论》的理论逻辑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本质关系形成假象,给人们造成错觉的过程 110
四、本章的结束语 112
一、正确地理解第一卷的研究对象 114
第四章 找出整个社会结构最深的秘密--《资本论》第一卷的思想与逻辑 114
引言 114
二、第一卷分析的是最本质的经济关系 115
三、理解第一卷的研究对象对解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深层次问题的指导意义 116
四、第一卷的逻辑思路 117
第一节 资本运动的起点和历史前提 118
一、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需要弄清简单商品流通关系 118
二、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 118
三、货币的各种职能形式以及商品流通的拓展 120
四、商品流通领域的规律与市场经济的实践 120
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流通 122
第二节 资本关系的历史性质 122
二、资本范畴的历史性质 124
三、劳动力商品也是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历史范畴 124
四、关于社会主义“资本” 125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与方法 127
一、科学地回答“爆炸性问题” 127
二、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秘密或剩余价值的起源 128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30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33
五、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和资本的本质 138
六、资本剥削关系的虚伪性 144
七、第一卷第三篇至第六篇的理论逻辑 147
第四节 全面地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 147
一、从再生产角度全面地揭示生产关系 147
二、资本主义积累与工人阶级的命运 153
三、资本的历史起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趋势 156
四、资产阶级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私有制 161
五、关于第七篇的简短结语 163
一、关于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164
第五章 再现商品生产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资本论》第二卷的思想与逻辑 164
引言 164
二、注重把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 167
三、再现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逻辑 168
第一节 企业产业资本的循环 169
一、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与循环 169
二、三种循环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174
三、资本是一种运动 179
四、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和流通费用 181
一、研究资本周转的目的和方法 185
第二节 企业产业资本的周转 185
二、影响周转速度的两方面因素 188
三、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程度的影响 194
四、单个产业资本运动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200
五、资本周转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关系 202
六、全面把握企业资本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05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206
一、科学地认识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 206
二、简单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途径、中介和条件 211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24
第六章 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资本论》第三卷的思想与逻辑 236
引言 236
一、第三卷的研究对象 237
二、第三卷的理论逻辑 239
第一节 本质的生产关系神秘化为表面的假象 241
一、剩余价值关系被利润形式所掩盖 241
二、剩余价值率(m′)为利润率(p′)所掩盖 241
三、影响利润率(p′)的因素 242
四、私人资产者迷惑于假象的原因 245
五、利润范畴的一般性质 246
一、平均利润率在职能资本家的竞争中形成 247
第二节 职能资本家争夺平均利润 247
二、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包含的矛盾 251
三、商业资本也参与平均利润的竞争 254
四、商业资本的历史分析 258
五、重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内在联系 258
第三节 银行资本家以利息形式分享平均利润 259
一、作为银行信用制度实质内容的生息资本关系 260
二、信用制度的发展和历史作用 264
三、银行信用与银行资本 267
四、银行借贷货币资本的运动与社会现实资本运动的关系 268
五、银行信用制度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关系 271
六、生息资本的历史比较 277
第四节 土地所有者以地租形式坐享超额利润 279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征与本质 279
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理论逻辑 282
三、级差地租 284
四、绝对地租 288
五、农业以外的地租和土地价格现象 292
六、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分析 293
一、《资本论》的总结篇 295
第五节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的假象与本质 295
七、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租形成机制 295
二、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扭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联系 296
三、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背面 301
四、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得出的政治结论 303
第七章 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资本论》阐述的经济规律 306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规律以及如何揭示经济规律 307
一、经济规律的科学含义 307
二、揭示经济规律的方法 308
第二节 对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多视角揭示 310
二、从经济运动的角度,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311
一、从一般与特殊关系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及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 311
三、从不同经济领域的角度,揭示表现在各特定经济领域的规律 312
第三节 原著对经济规律的阐述 314
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 315
二、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般规律 317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 322
第八章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342
引言 342
第一节 用唯物史观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44
一、关于社会历史时代不能划出严格界限的观点 345
二、关于新经济的有机系统是从现有和传统经济系统中脱胎而形成的观点 346
三、关于“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的观点 348
四、关于商品货币一般关系可以与多种所有制经济相结合的观点 348
五、关于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具体历史条件下会表现为“无数色层”的观点 349
六、关于一定的生产力总是受制于和隶属于一定生产关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利益主体的观点 349
七、关于社会生产方式转换时期存在着经济关系过渡形式的观点 350
八、关于相同的经济基础在现象上有变异和程度差别的观点 352
第二节 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53
第三节 科学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权 356
一、所有权分为体现商品货币一般关系的所有权和体现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所有权 356
二、所有权具有经济价值,并以货币形式来实现 357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表现为一定量的资本价值所有权 358
四、资本的价值所有权和使用价值所有权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 358
五、资本价值所有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359
六、在各类资本所有权中,直接生产过程(不含流通环节的狭义生产过程)中的职能资本所有权体现的生产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关系,它决定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 360
七、自然资源所有权的经济价值以货币租金来实现 360
第四节 论公有资本代理人的激励机制--兼析“剩余索取权论” 362
一、所谓公有资本不能对代理人形成有效激励的理论依据 363
二、不宜把拥有私人资本当做激励公有资本代理人的着力点 365
三、用经济关系人格化的理论认识对公有资本代理人的激励 366
四、市场经济中公有资本体现的经济关系 367
五、对公有资本代理人激励机制的基本模型 370
六、公有资本代理人承担责任后果的物质基础和压力 372
第五节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按要素分配” 374
第六节 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 376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范畴:合理生存方式 376
二、扩大内需应遵守可持续发展规律 380
第七节 关于知识经济问题 382
一、用唯物史观理解知识经济 382
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384
三、知识经济与重视农业 387
一、改革才能推动企业发展 392
第八节 关于过渡性经济形式的一个专题:把握新情况 引导新发展--威海、诸城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392
二、改制后的新问题值得重视 395
三、关注改制企业的发展趋势 398
四、实事求是引导企业发展 401
第九章 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 405
一、中国经济学应当客观地反映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事实 405
二、中国经济学必须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利益主体的经济实践 405
三、创建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科学原理 406
四、创建中国经济学应当深入调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有分析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科学成果 407
六、中国经济学在理论结构上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408
五、中国经济学理论必须注重科学地阐述过渡性经济形式 408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413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413
第一章 商品 413
《资本论》一至三卷引读纲要 413
第二章 交换过程 416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416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417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418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18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419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419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420
第八章 工作日 420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422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2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422
第十一章 协作 423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423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424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427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7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427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428
第六篇 工资 428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428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429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429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429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30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430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430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32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434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435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437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437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437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438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439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440
第五章 流通时间 441
第六章 流通费用 442
第二篇 资本周转 442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443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43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和周期 444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444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445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446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446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447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447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448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449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450
第十八章 导言 450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451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452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456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459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459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459
第二章 利润率 460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460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461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461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462
第七章 补充说明 463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464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464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465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65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468
第十二章 补充说明 468
第三篇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469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469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470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471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473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473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474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475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475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476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476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477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478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478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479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480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481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482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482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483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 484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485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 486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488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489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和汇兑率 489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490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491
第三十七章 导论 491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492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 493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494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494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495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496
第四十四章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497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498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499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 500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501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502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503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504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505
第五十二章 阶级 506
弗·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 506
后记 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