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法学 1
第一节 法学的概念 1
一、法学的对象 1
二、法学的科学性 2
三、法学的实践性 5
四、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5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8
一、研究法律与研究社会相结合 8
二、分析与比较相结合 9
三、价值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0
第二章 法律 14
第一节 法律的特征 14
一、权威性 14
二、强制性 14
三、规范性 15
第二节 法律的本质 16
一、西方思想家的学说 17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本质观 19
三、当代中国法的本质 23
四、关于法律本质的争论 24
第三节 法的作用 29
一、法的思想影响作用 29
二、法的规范组织作用 29
第四节 法律分类 32
一、根本法与一般法 32
二、实体法与程序法 32
三、一般法与特别法 33
四、国内法与国际法 34
五、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35
六、公法与私法 36
七、普通法与衡平法 36
第三章 法的历史发展 38
第一节 法的起源 38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和法的萌芽 38
二、法形成的一般条件及其标志 41
三、中国成熟意义上的法的形成 45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49
一、奴隶制法的基本特征 50
二、封建制法的基本特征 51
三、资本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53
四、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特征 54
一、范畴的概念 57
二、法学基本范畴的概念与特点 57
第一节 法学基本范畴的概念 57
第四章 法学基本范畴 57
三、法学基本范畴的内容 58
第二节 权力 59
一、权力的概念 59
二、权力的分类 62
三、当代权力结构 63
四、对“权力二元说”的简要评析 73
第三节 权利 74
一、权利的概念 74
二、权利的分类 76
一、义务的概念 77
第四节 义务 77
二、义务的分类 79
三、义务与责任的关系 80
第五节 权力、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 80
一、权力与权利的关系 80
二、权力与义务的关系 81
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81
一、法决定于经济基础 82
第五章 法与经济 82
第一节 法与经济基础 82
二、法服务于经济基础 83
第二节 法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 84
一、法与自然经济 84
二、法与产品经济 85
第三节 法与商品经济 86
一、商品经济是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础 86
二、商品经济是法治社会的基础 87
第六章 法与政治 89
第一节 法与政治权力 89
一、法与政治权力的一般关系 89
二、法与国家 93
三、法与政治体制改革 94
第二节 法与政策 96
一、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97
二、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 98
三、正确认识法律与政策的矛盾 100
第三节 法与人权 104
一、人权概念的层次性把握 105
二、我国人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105
三、国内法与人权 107
四、国际法与人权 109
第七章 法与社会文化 112
第一节 法与科学技术 112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作用 112
二、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14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 115
第二节 法与道德 115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联系 117
三、法与道德的区别 118
四、中国社会主义法与道德的区别 119
第三节 法与宗教 120
一、法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120
二、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宗教 1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124
第八章 法律文化 124
第一节 法律文化概述 124
二、法律文化的结构 125
三、研究法律文化的意义 126
第二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27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128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130
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经验 133
第三节 西方法律文化 134
一、大陆法系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135
二、英美法系法律文化的形成和特点 136
第四节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38
一、法的精神 139
二、法的体制 140
第五节 法律意识 141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141
二、法律意识的结构与作用 143
一、价值的概念 146
第九章 法的价值 146
第一节 价值概述 146
二、价值论 147
第二节 法的价值的概念与体系 148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 148
二、法的价值的体系 149
第三节 法的秩序价值 150
一、秩序的概念 150
三、秩序是法的基础性价值 151
二、秩序对人的价值 151
四、秩序与自由的关系 152
五、法的秩序价值的实现方式 153
第四节 法的正义价值 154
一、正义的概念 154
二、正义的内容 155
三、法实现正义的方式 157
第五节 法的其他价值 158
一、法的和谐价值 158
二、法的价值的三维透视:真善美 159
第十章 立法 161
第一节 立法体制 161
一、立法的含义 161
二、立法体制的含义 162
三、立法权限 162
第二节 立法原则 166
一、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 167
二、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 168
三、民主原则 169
四、法制统一原则 170
第三节 立法程序 170
一、法律案的提出 171
二、法律案的表决 174
三、法律的公布 175
第四节 完善立法 176
一、均衡立法内容结构 176
二、强化立法预测 178
三、建立立法助理制 179
第十一章 法律要素与法律渊源 184
第一节 法律要素 184
一、法律规则 184
二、法律原则 185
三、法律概念 186
第二节 法律渊源 187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187
四、时空效力范围 187
二、当代中国法律渊源的种类 188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192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 192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197
第十二章 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198
第一节 法律规范 198
一、法律规范的结构 198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199
第二节 法律体系 202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202
二、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 204
第三节 当代中国主要部门法概述 205
一、宪法 205
二、行政法 206
三、民法 207
四、经济法 208
五、刑法 208
六、诉讼法 209
八、军事法 210
七、劳动法 210
九、社会保障法 211
十、资源环境法 211
第十三章 法的实施 212
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述 212
一、法的实施的条件 212
二、法的实施的基本形式 212
一、法的适用的方式 213
第二节 法的适用 213
二、法的适用的特点 216
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 217
四、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 218
第三节 法律效力 219
一、时间效力 220
二、空间效力 221
三、对人的效力 222
一、审级制度 223
第四节 主要司法制度 223
二、辩论制度 224
三、回避制度 225
四、公开审判制度 226
第十四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227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27
一、法律解释的含义 227
二、法定解释 228
三、学理解释 231
第二节 法律推理 233
一、形式推理 234
二、实质推理 235
第十五章 法律关系 236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236
一、法律关系的定义 236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 237
三、法律关系的类型 239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40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240
二、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41
三、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 244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245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45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246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247
一、法律权利 247
二、法律义务 247
第十六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49
第一节 守法与违法 249
一、守法 249
二、违法 250
第二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250
一、法律责任 251
二、法律制裁 252
第一节 法律程序概述 254
一、法律程序的概念 254
第十七章 法律程序 254
二、法律程序的意义 257
第二节 诉讼程序 258
一、诉讼程序概述 258
二、诉讼原则 259
三、诉讼结构 260
第三节 行政程序 261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261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262
三、行政程序与行政诉讼程序的区别 263
第十八章 法律监督 265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与种类 265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265
二、法律监督的种类 266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268
一、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概念 268
二、对立法活动的监督 268
三、对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监督 269
一、行政监督 270
第三节 行政监督与司法监督 270
二、司法监督 271
第四节 社会监督 272
一、政党监督 272
二、人民政协的监督 273
三、其他社会监督 274
第五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 275
一、维护法律的统一和尊严 275
二、确保法律实现 276
三、防止权力腐败 276
第十九章 法治 277
第一节 法治与民主·法制 277
一、民主的诠释 277
二、法制的诠释 279
三、法治的诠释 280
四、法治与民主·法制的关系 284
一、市场经济靠法律启动 289
第二节 法治与市场经济 289
二、市场秩序靠法律保障 290
三、宏观调控以法律手段为基础 291
四、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靠法律铸造 293
第二十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96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 296
一、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客体 296
二、依法治国的依据和实质 297
三、依法治国的灵魂 298
第二节 依法治国的必然性 299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99
二、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300
三、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05
第三节 依法治国的政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307
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 307
二、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308
三、我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的根据 312
后记 316